|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6-26 17:56:46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下列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分:分野。 B.宇文新州之懿范——懿:美好。 C.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甫:刚、顿时;迅速。 D.家君作宰,路出名区——宰:宰相。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义田记 [宋]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成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犬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赢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予尝爱晏子好仁,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居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已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谓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屏而家居俟代者——屏:摒弃 B.而力未逮者二十年——逮:达到 C.彰君之赐乎——彰:使……显著 D.予尝爱晏子好仁——爱:仰慕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 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B.①是隐君之赐也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①其规模远举 ②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D.①操壶瓢为沟中瘠者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作者敬重范文正公“义举”的一项是 [? ]
①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②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③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 ④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 ⑤今观文正之义田,贤于平仲 ⑥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记述了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抱负的北宋名臣范仲淹乐善好施、救济族中穷人的事迹。 B.范仲淹存有购置“义田”的志向二十年,但终其一生贫穷,只得以“施贫活族”传给子孙,由子孙实现他的理想。 C.作者认为范仲淹办“义田”的举措比晏子更接近孟子的要求,并且他的做法似乎更高明、更有远见。 D.本文赞扬范仲淹义举的同时,也斥责了那些身居高位、享受厚禄却只顾自己的达官贵人。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为 [?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检查。 B.吾尝跂而望矣——跂:提起脚后跟。 C.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快。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由于。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①。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 颜渊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②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③,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注释:①聝(ɡuó):古代战争中割敌人的左耳以记功,这里代指左耳。②熏:香草。莸:臭草。③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当一队而敌之当:率领 B.必也攘地千里攘:夺取 C.挺刃交兵 兵:士兵 D.导之以礼乐导:教导
|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喟然而叹曰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以其类异也作《师说》以贻之 C.则由无所施其勇其皆出于此乎 D.夫子何选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
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只有我能做这件事,让他们两个人跟随我吧。
B.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
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居中调停,分析论说利害关系,消除两国的灾难。
C.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
文武两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贡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说什么呢?
D.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
让百姓修不了城墙,越不过护城河。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表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
B.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
C.孔子赞赏子路之“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
D.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
小题5:上文中,子路、子贡和颜渊在农山之上各言其志。请从中选择
一人之志,作出简要评价。(80字左右)(4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
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我特需此核作种。”于是掬梨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沈,道士接浸坎上。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方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表散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靶亡,是新凿断者。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异史氏曰:“乡人愦愦,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每见乡中称素丰者,良朋乞米,则怫然,且计曰:‘是数日之资也。’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又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甚而父子兄弟,较尽锱铢。及至淫博迷心,则顷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诸如此类,正不胜道,蠢尔乡人,又何足怪。”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结实
B.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衣领
C.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惊异的样子
D.乡人愦愦,憨状可掬愤恨的样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车数百梨,老纳止丐其一策之不以其道
B.于是掬梨大啖,且尽年且九十
C.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濯清涟而不妖
D.蠢尔乡人,又何足怪。徐公何能及君也
小题3:故事很讲究前后照应,下列各组句子不含前后照应的一项是(?)(3分)
A.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
及至淫博迷心,则顷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
B.我特需此核作种。
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
C.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方断。
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
D.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
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又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3分)
(2)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沈,道士接浸坎上。(4分)
(3)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