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6 17:57:10 【

1、阅读题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选自《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①数罟不入洿池?②范增数目项王?③ 数口之家 ④扶苏以数谏故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小题2: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3分)
A.谷不可胜食也/ 何可胜道也哉
B.勿夺其时/ 夺项王天下者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D.非我也,兵也/ 行军用兵之道
小题3:据文意,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4分)
???
小题4:翻译下列各句: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分)
???
③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物质基础和精神文明建设。(原文回答也可以)
小题1:(1)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2)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3)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跰而于井——鉴:照着看
B.寡人乎,卒授之国——丑:丑陋
C.大块载我以,劳我以生——形:形体
D.予因以求夜——时:通“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荀卿论?苏轼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其所行者。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知,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说。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冠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聊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聊独早:“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复、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灰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读本》,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乎不知其津涯涯:边际
B.冉有之知知:通“智”,智谋
C.要在于不可易也易:轻视,看不起
D.此亦必有所恃者矣恃:依仗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蚓无抓牙之利
B.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其皆出于此乎
C.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相与枕藉乎舟中
D.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否定荀卿的一组是
①大变古先圣王之法?②喜为异说而不让
③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④焚烧夫子之六经
⑤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⑥荀卿明王道,述礼也
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主张博大精深,但通俗易懂,人们如果完全按照孔子的主张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少犯错误。
B.子路、子贡、冉有都是天下人认为难得的人才,但这三人却因为喜欢高谈阔论而不被孔子喜欢,相反,寡言的颜渊却深受孔子的喜爱。
C.李斯骄矜傲慢,扰乱天下,犯下“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等过错,是因为受到他的老师荀卿高谈异论的影响。
D.文章先写孔子循规蹈矩,不敢放言高论,后写荀卿喜为异说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这样构成了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5:将下列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4分)
②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3分)
③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①颜渊沉默寡言,没有表现出他的才能,好像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
孔子多次称赞他。(“默然”译为“沉默寡言”,“若”译为“好像”,“无以”译为“没
有……的地方”,“亟”qì译为“多次”)(4分)
②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
(采分点:“是”译为“这”,“意”译为“料想”,“许”译为“赞扬”、“肯定”)(3分)?
③孔、孟的言论。没有标新立异,但天下始终没有人赶得上他们。(采分点:“而”译为“但是”,“卒”译为“始终”,“及”译为“赶得上”)? (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易:更改、篡改)
小题1:A、主谓之间/定语后置的标志。B、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C、助词,放在形容词词尾/介词,相当于“于”,在。D、都是介词,用。
小题1:(①④说的都是李斯,⑥是对苟卿的肯定)
小题1:(原文没有“这三人却因为喜欢高谈阔论而不被孔子喜欢”的信息)。
小题1:略
【参考译文】
我曾读《史记·孔子世家》,看孔子的言论文章,没有不循规蹈矩的,不敢放肆高论,而且说话一定要谈到先王,我这才知道孔子作为圣人对天下的忧患之深啊。(他说的一些道理,)好像芒芒无边,但其实并不遥远;好像浩瀚浑厚,没有边际,但其实并不深奥。他说的那些事情,普通人都知道,但实行起来,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唉!能做到这样就足够了。假使后世有人能按照孔子说过而未做到的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成为一个少犯错误的人啊。
子路的勇敢,子贡的巧辩,冉有的智谋,这三个人,都是天下人认为难能可贵的人。但是这三个人,却经常不被孔子喜欢。颜渊沉默寡言,没有表现出他的才能,好像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孔子多次称赞他。其实,向圣人学习,难道只是要学会圣人是怎么说的吗?也要观察圣人心意的取向才行啊。孔子认为后世必定会有人不能执行他的学说,也必定会有人曲解他的学说而做不义的事。所以他的话通俗易懂,直来直去,而不敢做一些不同寻常而又值得炫耀的高论,主要是为了让后人不好随便篡改。
过去常奇怪李斯师从于荀聊,后来又焚烧了老师荀卿的著作,完全改变了古代先圣先王的法度,对他的老师的理论主张,真可以说不过是当强盗、仇敌来看待。如今再来看荀卿的著作,然后就会明白李斯要到秦国做官,都是因为老师荀卿,这就不足为怪了。
荀卿这个人,喜欢标新立异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他的话,愚蠢的人听了为之震惊,品行不好的人听了为之欣喜。子思、孟子,世人都称他们是贤人君子。只有荀卿认为:“搞乱天下的人,就是子思、孟子。天下的人,如此众多;天下的仁人义士,也如此众多。只有荀卿说:“人性本恶,夏桀、殷纣王所做的一切,表现的就是人的本性。而尧、舜所做的一切,就是一种伪装。”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那位弟子李斯,在这方面又特别严重。
现在看来,品行不好的人做一些坏事,都还是有所顾忌的,所以夏、商两朝虽然灭亡,桀、纣两君虽然残暴,但上古贤明君主的法度、礼乐、刑政,还不至于达到灭绝而不可查考的地步,这说明桀、纣还是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废弃。而那个李斯,只有他骄矜傲慢不顾一切,焚烧了孔子的六经,诛杀了夏、商、周三代诸侯的后代,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度,这种胆大妄为的做法必定是有所依仗的。。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骂尽天下的贤人,就更认准了自己那种愚蠢的念头,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效法。李斯不知道那是苟卿图一时痛快所发表的言论,而荀卿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话会导致如此惨烈的灾难。
如果做父亲的杀人报仇,他的儿子必定会行凶打劫。苟卿阐明了王道,阐述了礼乐文明,而李斯却利用他的学说搞乱了天下,可见苟卿的高谈怪论对李斯还是起了激发作用的。孔、孟的言论,没有标新立异,但天下始终没有人赶得上他们。如果天下真没有人赶得上他们,那么哪里用得着追求标新立异呢!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①之礼,一无受。吴越人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 卒赖保全。
初,彬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恸。?(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①觌(dí):相见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受而之衣柜籍:登记造册
B.太祖禁旅典: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以为贺预:参与,加入
D.赐白金万两仍:于,又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百玩之具罗于席吴越人轻舟追遣之
B.观其取一无
C.汝故疏我吾功哉
D.彬总师也上临哭
小题3: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C.请煜入宫治装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李
D.上觉,遽诘所以
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小题5: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美窃视彬微笑”,是因为曹彬料事如神因而使潘美会心一笑,这表达了潘美对曹彬的钦佩;而“上亦大笑”,则是太祖因为被臣下猜透了心思而发出的含有自嘲和对曹彬赏识的笑。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D项的“预”在这里是“提前,预先”之意。
小题2: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本题中,A项的两个“以”都是介词,前“以”翻译为“把”,后“以”翻译为“用、凭借”;B项的两个“所”都是结构助词,属于“所V”结构,把动词变为名词性结构;C两个“何”都是疑问代词,翻译为“什么”;只有D项的两个“之”虽都作助词,但意义不同: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译为“……的时候”,后一个“之”在谓语和补语之间,翻译为“得”,“哭得悲痛”。
小题3: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的译文代入原文,考察其是否合乎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B项原本应是判断句,而且下文说曹彬“遂受而籍之以归”,此项的解释显然不合文意。原来,此处的的“近名”是“追求名声”之意。
小题4:解答此类题目,要将各选项内容同原文仔细对照,尤其要注意命题者在时间、人物、地点、将然或已然、必然或或然等等方面设置的“陷阱”。此题还要注意题干要求的是选出的是“不符合文意的一项”,切莫让“惯性思维”害了自己。各项逐一对照之后,发现D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选项所说“心存戒备”“有所防范”,在原文中并无此意,原文是太祖器重他,不断委他以重任。
小题5:解答此题,要先弄懂上下文。上文讲到当副帅潘美预先祝贺曹彬得到太祖将任命其为“使相”时,曹彬就预料到太祖还将让他平定太原;此时预言成真。知道了这点,答案就容易得出了。
【参考译文】
曹彬字国华,是真定灵寿人。其父曹芸,任成德军节度都知兵马使。曹彬出生周岁时,他的父母把各种玩具排放在桌子上,看他取什么。曹彬左手拿干戈,右手抓俎豆,过一会儿又拿一方印,其他的不屑一顾,人们都感到惊异。
显德五年,出使吴越,传达完使命就回朝。私下相见之礼,一点也不接受馈送,吴越人乘轻舟追送给他,以至再四,曹彬还是不接受。过一会儿,他说:“我(如果)最终拒绝他们,就是近于邀名啊。”于是接受下来回来登记,全部送给官府。
当初,太祖管领禁兵,曹彬中立不偏不倚,没有公事从不登门,群居宴会,也很少参预,从此被器重。建隆二年,从平阳被召回朝,太祖对他说:“往日我常想亲近你,你为什么总是疏远我呢?”曹彬叩头谢罪说:“我是周室的近亲,又忝任宫内职务,端正做官,还怕有过失,哪里敢妄自结交呢?”
乾德七年,讨伐南唐。长期的围城中,曹彬常常缓攻,希望李煜能归降。城即将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疾不处理事务,诸将都来探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石能治好的,只要诸公诚心立誓,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就会自动痊愈。”诸将答应下来,一起焚香立誓。第二天,病情稍微好转。再过一天,金陵城被攻陷。李煜与他的大臣们一百多人到军营请罪,曹彬安慰他,用贵宾礼接待他,请李煜入宫换装,曹彬只派几个骑兵等在宫门外。部下暗地对曹彬说:“李煜入宫如有不测,怎么办?”曹彬笑着说:“李煜向来懦弱不能果断,既然已经投降,一定不会自杀。”李煜的君臣,最终赖以保全。
当初,曹彬统领军队,太祖对他说:“等攻克李煜后,任命你为使相。”副帅潘美预先向他祝贺。曹彬说:“不是这样,这次行动,仰仗天威,遵照朝廷谋略,才能成功,我又有什么功劳呢?何况使相是极品呢?”潘美说:“怎么说呢?”曹彬说:“太原没有平定啊。”回朝后,献俘虏。太祖对他说:“本来要授任你为使相,但是刘继元没有攻灭,暂且稍微等待一些时候。”听见这句话后,潘美偷看着曹彬微笑。太祖发觉后,于是责问他为什么发笑,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按实情回答。太祖也大笑起来,于是赐给曹彬钱二十万。曹彬退朝后说:“人生何必作使相,好官也不过多得些钱罢了。”
咸平二年,生病。真宗亲自看望,亲手替他和药,又赐他白金万两。六月去世,终年六十九岁。真宗亲自致祭痛哭。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①,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②,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③,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注】①喑噁:满怀怒气。叱咤:呼喊,咆哮。②呕呕:温和的样子。③刓敝:在手里玩弄,磨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因问王曰谢:谦让
B.信再拜曰贺:赞同
C.此匹夫之勇耳特:只不过
D.今大王能反其道诚:诚恳
小题2:下列与“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的“臣”字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A.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B.常以身翼蔽沛公
C.大王来何操
D.项伯杀人,臣活之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是一个十分谦虚的人,在与汉王的谈话过程中,不仅谦让,而且还行叩拜之礼。
B.汉王认为与韩信相见恨晚,听了韩信的一番话语后,汉王非常高兴,并采取了他的谋划。
C.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项王是一个性情不定的人,高兴时恭敬慈爱、言语温和;发怒时震怒咆哮,令人惊惧。
D.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是语言描写,通过汉王与韩信两个人的对话,直接地写出了韩信是一个有谋略的人。
小题4:将文言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5分)
(2)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1)大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方面与项王比,谁更强?
(2)如今大王果真能够与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有什么不可以被诛灭的呢!


本题解析:
小题1:诚:果真
小题1:都是使动用法
小题1:“直接地写出了韩信是一个有谋略的人”说法错误。是通过对项王的分析,间接地写出了韩信的谋略。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