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6 18:01:00 【

1、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小题1:半卷红旗临易水,____________。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小题2: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小题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参考答案:
小题1:霜重鼓寒声不起?提携玉龙为君死
小题2:无边落木萧萧下?万里悲秋常作客
小题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易错字:
小题1:携;
小题2:萧,常,作;
小题3:苟,侯。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点绛唇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王禹偁,宋时巨野人。晚贬知黄州,世称王黄州。后拜左司谏、知制诰。淳化二年,贬商州团练副使。真宗时,以直书史事,再贬出京,知黄州,徙蕲州。
1、词中“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有怎样的特点?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在濛濛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在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意对即可)
2、这首词以清丽的笔触、沉郁而高旷的格调,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青玉案?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青玉案》词上片中“凌波不过横塘路”语出三国?(填写作家名)的《洛神赋》中:“?,罗袜生尘”(2分)
(2)《青玉案》整个上片最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怎样的一个女子,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首词都堪称写“愁”的经典,尤其是下阕的渲染,有人评价说贺铸词中的“愁”要比李后主词中的“愁”渲染得更充分,你同意这个说法吗?并请说明理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曹植?凌波微步(2分)
(2)虚实结合?美丽却又寂寞、美好年华虚度?寄托了词人自己沉沦下僚,一辈子不被人知重的无奈之情(3分)
(3)(5分)提示:同意,作者妙笔一点,用博喻的修辞手法(1分,写比喻也可)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用连天的烟草写出愁的无边,用满城飞舞风絮写出愁的杂乱纷繁,用连绵梅雨写出愁之长,连绵无期。(3分 特点)形象突出“愁”多。(1分)
不同意,以水喻愁,用比喻、夸张手法(1分,对一个可给分)含蓄地将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与滔滔水势联系在一起,既富哀怨亦蕴大气,让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了这奔涌而出的忧郁之中。(3分 写出特点)形象突出“愁”多(1分)
整个答题思路:表明观点1分,手法效果2分 情感1分,指出优缺点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小题1:综观全词,试分析“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该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4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3分,每点1分)
小题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近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写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由于“一春”都在想“心事”,没有一刻空闲,所以“两鬓”已有些花白,像是点点“秋霜”。“心事”指什么?联系上下文来看,当是想家,想归隐田园,想安享家庭生活的天伦之乐。念兹在兹的亲情日日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催人易老,鬓发哪能不斑白呢?当然,这毕竟不是深哀巨痛,还用不着“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般的夸张,因此他只老老实实地说“两鬓秋霜细有华”。但语气虽然平淡,却很耐读,好像低度的醇酒,人口并不浓烈,然而细斟缓酌,饮之既久,也一样醉人。
点评:解答该题时,要从整体上加以把握,作者所说的“心事”,跟最后一句联系最紧密“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小题2:试题分析:“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上片四句全是叙事,过片乘着换头的机会,捎带着换了一副笔墨,就旅途景物略事点染,于是便有峰回路转之妙。山水相缪,馀霞成绮,落日把树林烧得通红……这迷人的景象值得为唐人李商隐诗下一转语:虽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然而大煞风景的是残照的逆光中竟影现出了点点“归鸦”!可见再迷人的景色在游子眼会成为思家情结的膨化剂。鸦而曰“归”,一“归”字大可玩味。“鸦”能“归”,人反而不能“归”,竟是人不如鸦了,岂不可怜可悯可哀可叹?已用鸦之“归”暗点了人之不得“归”,然而人虽一时不得“归”,心却在向往着那一天,于是便顺理成章地逗出了最后的这两句“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也是全词最精彩、最高潮的两句。虽然“何时”能“归”还不确定,但只要有了这份心,“归”期也就不远了。
点评: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本题型的解答思路为:①准确 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取得了什么艺术效果。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小题1: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现“断肠”的?(3分)
小题2:“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起笔设境,渲染氛围:江南江北,大雪漫天,阴冷苍凉。②展开联想,吐露悲意:易水清寒,国家蒙难,其悲不堪。③即景述怀,强化情感:彤云密布,关山重重,肝肠寸断。
评分建议:每点1分。
小题2:反衬。(1分)以“天可老”“海能翻”反衬“此恨”难消。(2分)评分建议:如答“衬托”亦可。如答“化用”并能作简要说明,得2分。如答“对比”,不得分。
小题3:①对中原尽失、二帝被掳的伤痛之情。(1分)②对“靖康之耻”难以忘怀、难以洗雪的痛切之情;(2分)③对故国故君的思念之情。(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