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二)
2019-06-26 18:12:2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琴  歌
李 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②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③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①广陵客:这里指善弹琴的人。②渌水:琴曲名。后面的“楚妃”也是琴曲名。③清淮:地近淮水。
小题1:这首诗的第二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有人评论:“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以形喻声,韩愈《听颖师弹琴》绘声见情,然而,李颀的《琴歌》并未融情入声。”你同意“并未融情入声”的评论吗?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二联描绘了一幅月光如水、城垣静默、乌鹊惊飞、银霜满树、木叶萧萧、寒风吹衣的凄切、幽邃的深秋月夜图。与前两句所传达的欢快融洽之情相比,这两句低沉压抑,以哀景反衬乐情,即便秋气凛然、凄冷肃杀,但有酒有琴有知己就足以抵挡,为下文写弹琴,以及琴曲之美作铺垫。
小题2:示例:不同意。这首诗虽然没有正面描摹琴声,但从听者的反应角度侧面烘托出琴声的优美动听和极强的感染力。“清淮奉使千余里”,奉命出使,客去清淮,离家万里,怀乡之情忽起。“敢告云山从此始”,人生苦短,官场奔波劳累,归隐愿望萌生。虽然琴乐不是诗人所奏,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愿望皆由琴声所起,实为融情入声。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解答此题,先要抓住诗歌选用的意象——月、城头、半飞的乌、霜、万树和入衣的风,明确诗人所描绘的是一幅凄凉的深秋月夜图。然后分析全诗的内容,看到第一联与第三联的欢快,就能明确第二联其实是在起反衬作用的。
小题2:解答此题,要从诗句的内容和表达技巧入手,第四联写景是为表现琴声的感染力,最后一联中诗人从“奉使”到“敢告云山”的转变亦是因为琴声的感染,由此可知诗人早已“融情入声”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竹轩诗兴?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小题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的描写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1分)。
小题2: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分,少一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4分,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要赏析诗中某联的“精妙”之处,可从诗句运用的修辞方法、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方面考虑。本题中,颔联有“影”有“声”,因此可说是“视听结合”;此外在修辞方面,运用了比拟。
小题2:回答此题,不光要指出诗人是什么形象,还得用具体诗句加以说明。分析时,可根据诗中所写竹轩的环境、诗人所见所听所写表现出来的诗人的生活状况等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10分)
谒荆公不遇(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小题1:诗歌在写景时使用“渺渺”和“茸茸”,请分析它们的作用。(5分)
小题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此诗。(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渺渺”写出了春江水面的辽阔,“茸茸”写出了花草的柔密茂盛,水面愈宽阔,花草愈繁茂,愈透露出作者的孤寂、忧愁之感。另外,这两个叠音词使整首诗音韵和谐,增强了表达效果。
小题1:(5分)本诗采用以景写情的手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全篇无一字直接明写作者的心境,但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渲染的苍茫迷离的氛围,无不渲染或反衬出作者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里就要说到叠词在诗词中的运用了,这种修辞在《诗经》中运用广泛,后来便引起了一大群诗人的跟风。“渺渺”是说江水烟波浩渺无穷无尽;“茸茸”是说烟早一片接连一片。这两个词都有无限、繁多之意,为第三句“吹尽柳花人不见”做铺垫,为第四句诗人的惆怅立意。
小题1:此题考查景情关系,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意象抒发“作者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题后问题。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试分析上片“草色山光残照里”一句的意境。
(2)请说说此词在行文结构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
(1)“草色烟光”写春天景物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这本是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象,但加上“残照”二字,整个意境便带上了一层感伤的氛围。
(2)我们可以看出,词人所谓的“春愁”,不外乎“相思”二字,但他却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一些消息,让读者去猜。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掉转笔墨远远发来;迤逦写到之时,又煞住,另起笔墨,更端发来。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为读者设下一个迷魂阵,让这个悬念导引读者沿着曲曲折折的路走下去,直到最后一句,著把词人精心捆结起来的“包袱”抖开,使真相大白。枸思巧妙,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词的最后两句,相思的感情达到设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武昌阻风
〔宋〕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9、小题1:“无穷归思满东流”一句历来为后人所赞赏,试分析其中“满”字的妙处。(5分)
小题2:有人说诗歌的三、四句与一、二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些相悖,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试做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满,极言其多(1分),此句中 “满”字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眼前之景,将归家的愁思比作东去的流水(2分),让读者清楚地感受到诗人的那种浓郁的思家之意(2分)。
小题2:不同意。(1分)。诗中一二句抒发的是诗人旅居他乡的思归之情,三四句写诗人去江边赏花看景,其目的正是为了排遣自己阻滞武冒所引起的乡思和愁情(2分)。说看飞花忘却归思,这是正话反说,以闲适写哀愁,恰恰是对一二句所要表达思乡之情的一种强化,传达出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2分)。使诗更显得构思精巧,含蓄委婉(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有表现手法时点出?
或描绘了…的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
第四步:作用?或增强了感染力
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2:诗中诗人先写因旅居他乡而产生思归之情。接着三四句作者不说自己为排遣愁绪,去江边赏花,却说看飞花忘却归思,正话反说,使诗歌含蓄又有了变化。此时抒写江上行舟,途中遇风,阻滞武
昌所引起的乡思和愁情。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