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六)
2019-06-26 18:12:2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小令
[黄钟] 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小题1:对作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表达了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设问,描写酿酒饮茶的隐逸生活。

小题2:对“诗眼倦天涯”中的“倦”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概括作者饱尝风尘奔波之苦,落拓不遇之怨。
B.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伏笔。
C.暗示诗人长期奔波劳苦,已无心作诗。
D.表现历史的沧桑感与人事易变的感慨。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本题解析:这首小令当是作者寓居西湖山下时所作。通过感慨历史的兴亡盛衰,表现了作者勘破世情,厌倦风尘的人生态度,和放情烟霞,诗酒自娱的恬淡情怀。
起首二句总写兴亡盛衰的虚幻,气势阔大。“千古”是“思接千载′’,纵观古今;“天涯”,是“视通万里”,阅历四方。诗人从历史的盛衰兴亡和现实的切身体验,即时间与空间、纵向与横向这样两个角度,似乎悟出了社会人生的哲理:一切朝代的兴亡盛衰,英雄的得失荣辱,都不过像一场梦幻,转瞬即逝。正如他在〔普天乐〕《道情》中所云:“北邙烟,西州泪,先朝故家,破冢残碑。”“诗眼”,即诗人的观察力。作者平生足迹曾遍及湘、鄂、皖、苏、浙等江南各省,可谓浪迹“天涯”了。然而终其碌碌一生,仅做过路吏、扬州民务官、桐庐典史、昆山幕僚等卑微杂职而已。一个“倦”字,包含了多少风尘奔波之苦,落拓不遇之怨,世态炎凉之酸!难怪他常为此喟叹:“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普天乐〕《秋怀》)难怪他常为此愤激不平:“人生底事辛苦,枉被儒冠误”;“半纸虚名,十载功夫。人传梁甫吟,、自献长门赋,谁三顾茅庐?”(〔齐天乐过红衫儿〕)如此坎坷悲辛,书剑飘零,怎能不令人厌倦思归呢?“倦”字,已遥为后文写隐居伏根;“天涯”又先替“孔林”三句张本。
“孔林”三句具体铺叙千古繁华如梦的事实,同时也是“诗眼”阅历“天涯”所得。“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城北,密植树木花草。“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扩建的宫殿,名馆娃宫(包括响屉廊、琴台等>,后被越国焚烧,故址在苏州灵岩山上。也可指三国东吴建业(今南京)故宫。李白诗:吴官花草埋幽径,近代衣冠成古丘。”(《登金陵凤凰台》)可证。“楚庙”:即楚国的宗届。楚国始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后又迁于郢(今江陵)。三句用鼎足对,具体印证世事沧桑,繁华如梦的哲理:即使像孔子那样的儒家圣贤,吴王那样的称霸雄杰,楚庙那样的江山社稷,而今安在哉?惟余苍翠的乔木,荒芜的蔓草,栖息的寒鸦而已。
“数间”以后诸句写归隐山中的淡泊生活和诗酒自娱的乐趣。“投老”:即到老、临老。“松花”:即松木花,可以酿酒。“茅舍”、“村家”、“山中”,既缴足题面《山中书事》,又突出隐居环境的幽静古朴,恬淡安宁:这里没有车马红尘的喧扰,而有青山白云、沟壑林泉的景致,正是“倦天涯”之后的宜人归宿。“藏书”、“酿酒”、“煎茶”,则写其诗酒自娱,旷放自由的生活乐趣。“万卷”书读之不尽,“松花”“春水”取之不竭;饮酒作诗,读书品茶,足慰晚年。联系作者″英雄不把穷通较”(〔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风月无边,海上神仙”(〔水仙子〕《次韵》);“欠伊周济世才,犯刘阮贪杯戒,还李杜吟诗债”(〔殿前欢〕《次酸斋韵》)等多次自白,则不难窥见本篇:那表面恬静的诗酒自娱中,不是也隐藏着一股愤世嫉俗,傲杀王侯的潜流么?
此曲较小山多数典雅清丽之作又异,一是风格更近于豪放一路;
二是语言也较浅近直朴,未用典故,直抒胸臆,不留余蕴。结构上则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写勘破世情而生倦,倦而归山卜居,居而恬淡适意。感情亦由浓到淡,由愤激渐趋于平静。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任选6小题,每小题1分)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朱自清《荷塘月色》)
(2)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朱自清《荷塘月色》)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5)元嘉草草,??。(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___________,开妆镜也;绿云扰扰,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7)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梁元帝《采莲赋》)


参考答案:
(1)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5)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6)明星荧荧?梳晓鬟也
(7)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本题解析:第1句要注意“渺、茫”的写法;第2句注意“笼、纱”的写法;第3句注意“砺”的写法;第4句注意注意“蜉、蝣、沧、粟”的字形;第5句注意“赢、仓”这两个字的准确记忆;第6句注意“鬟”字的写法;第7句注意“敛、裾”的字形。“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平时复习应强化名篇名句的反复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归次汉中境上?陆游
云栈屏山阅月游,马蹄初喜踏梁州。
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扬日夜流。
遗虏孱孱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注释:①阅月:过了一个月。②荆扬:均古州名,此指湖北江苏等地。③孤臣:作者自指。
小题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从全诗来看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诗中抒写了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颔联描写了汉中川原雄伟壮阔的地理形势。(1分)汉中地连秦雍,川原壮阔,水流不息,远达荆扬。(2分)颔联承接首联喜踏梁州,写所见汉中之景;同时山川形胜又触发了诗人渴望光复国土的情怀。(2分)
小题2:诗人远行归来,风尘仆仆,踏上汉中的土地,看到雄伟壮阔的汉中川原形貌,内心无比的喜悦和高兴;(3分)山川形胜,有利的敌情,又激发了诗人收复失地的心愿,但年复一年,岁月空逝,壮志难申,使他对国事前景又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和忧虑,表达了诗人渴望光复国土的心愿。(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扬日夜流”一句,不难得出答案;至于要分析作用,需要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等来加以分析。
小题2:联系陆游的身世背景,写作此诗这一年,金国灾荒严重,内部发生叛乱,危机四伏,陆游认为这是恢复中原的“良时”。诗中即景生情,处处把山川形胜与光复中原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渴望光复国土的心愿和对宋王朝坐失北伐良机的怨愤心情,据此回答即可,但要注意结合全诗内容。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小题1:词的上片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环境的?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词的上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了环境。渲染了环境的孤寂冷清,为下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
小题2:刻画了一个头发花白,容颜苍老,却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统一祖国万里河山的坚贞不渝的爱国英雄的形象。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歌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由此可见上阕中的“春愁”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王国维谈及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时,又引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现了词人甘愿为思念伊人日渐消瘦憔悴的一片痴情。由此可见,上阕“春愁”是指对伊人的思念。
2.做学问,成就事业应具有锲而不舍,苦苦追求的精神。(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