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六)
2019-06-26 18:12:27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小令 [黄钟] 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小题1:对作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表达了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设问,描写酿酒饮茶的隐逸生活。
| 小题2:对“诗眼倦天涯”中的“倦”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概括作者饱尝风尘奔波之苦,落拓不遇之怨。 B.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伏笔。 C.暗示诗人长期奔波劳苦,已无心作诗。 D.表现历史的沧桑感与人事易变的感慨。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本题解析:这首小令当是作者寓居西湖山下时所作。通过感慨历史的兴亡盛衰,表现了作者勘破世情,厌倦风尘的人生态度,和放情烟霞,诗酒自娱的恬淡情怀。 起首二句总写兴亡盛衰的虚幻,气势阔大。“千古”是“思接千载′’,纵观古今;“天涯”,是“视通万里”,阅历四方。诗人从历史的盛衰兴亡和现实的切身体验,即时间与空间、纵向与横向这样两个角度,似乎悟出了社会人生的哲理:一切朝代的兴亡盛衰,英雄的得失荣辱,都不过像一场梦幻,转瞬即逝。正如他在〔普天乐〕《道情》中所云:“北邙烟,西州泪,先朝故家,破冢残碑。”“诗眼”,即诗人的观察力。作者平生足迹曾遍及湘、鄂、皖、苏、浙等江南各省,可谓浪迹“天涯”了。然而终其碌碌一生,仅做过路吏、扬州民务官、桐庐典史、昆山幕僚等卑微杂职而已。一个“倦”字,包含了多少风尘奔波之苦,落拓不遇之怨,世态炎凉之酸!难怪他常为此喟叹:“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普天乐〕《秋怀》)难怪他常为此愤激不平:“人生底事辛苦,枉被儒冠误”;“半纸虚名,十载功夫。人传梁甫吟,、自献长门赋,谁三顾茅庐?”(〔齐天乐过红衫儿〕)如此坎坷悲辛,书剑飘零,怎能不令人厌倦思归呢?“倦”字,已遥为后文写隐居伏根;“天涯”又先替“孔林”三句张本。 “孔林”三句具体铺叙千古繁华如梦的事实,同时也是“诗眼”阅历“天涯”所得。“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城北,密植树木花草。“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扩建的宫殿,名馆娃宫(包括响屉廊、琴台等>,后被越国焚烧,故址在苏州灵岩山上。也可指三国东吴建业(今南京)故宫。李白诗:吴官花草埋幽径,近代衣冠成古丘。”(《登金陵凤凰台》)可证。“楚庙”:即楚国的宗届。楚国始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后又迁于郢(今江陵)。三句用鼎足对,具体印证世事沧桑,繁华如梦的哲理:即使像孔子那样的儒家圣贤,吴王那样的称霸雄杰,楚庙那样的江山社稷,而今安在哉?惟余苍翠的乔木,荒芜的蔓草,栖息的寒鸦而已。 “数间”以后诸句写归隐山中的淡泊生活和诗酒自娱的乐趣。“投老”:即到老、临老。“松花”:即松木花,可以酿酒。“茅舍”、“村家”、“山中”,既缴足题面《山中书事》,又突出隐居环境的幽静古朴,恬淡安宁:这里没有车马红尘的喧扰,而有青山白云、沟壑林泉的景致,正是“倦天涯”之后的宜人归宿。“藏书”、“酿酒”、“煎茶”,则写其诗酒自娱,旷放自由的生活乐趣。“万卷”书读之不尽,“松花”“春水”取之不竭;饮酒作诗,读书品茶,足慰晚年。联系作者″英雄不把穷通较”(〔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风月无边,海上神仙”(〔水仙子〕《次韵》);“欠伊周济世才,犯刘阮贪杯戒,还李杜吟诗债”(〔殿前欢〕《次酸斋韵》)等多次自白,则不难窥见本篇:那表面恬静的诗酒自娱中,不是也隐藏着一股愤世嫉俗,傲杀王侯的潜流么? 此曲较小山多数典雅清丽之作又异,一是风格更近于豪放一路; 二是语言也较浅近直朴,未用典故,直抒胸臆,不留余蕴。结构上则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写勘破世情而生倦,倦而归山卜居,居而恬淡适意。感情亦由浓到淡,由愤激渐趋于平静。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任选6小题,每小题1分)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朱自清《荷塘月色》) (2)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朱自清《荷塘月色》)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5)元嘉草草,?,?。(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___________,开妆镜也;绿云扰扰,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7)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梁元帝《采莲赋》)
参考答案: (1)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5)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6)明星荧荧?梳晓鬟也 (7)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本题解析:第1句要注意“渺、茫”的写法;第2句注意“笼、纱”的写法;第3句注意“砺”的写法;第4句注意注意“蜉、蝣、沧、粟”的字形;第5句注意“赢、仓”这两个字的准确记忆;第6句注意“鬟”字的写法;第7句注意“敛、裾”的字形。“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平时复习应强化名篇名句的反复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归次汉中境上?陆游 云栈屏山阅月游,马蹄初喜踏梁州。 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扬日夜流。 遗虏孱孱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注释:①阅月:过了一个月。②荆扬:均古州名,此指湖北江苏等地。③孤臣:作者自指。 小题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从全诗来看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诗中抒写了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颔联描写了汉中川原雄伟壮阔的地理形势。(1分)汉中地连秦雍,川原壮阔,水流不息,远达荆扬。(2分)颔联承接首联喜踏梁州,写所见汉中之景;同时山川形胜又触发了诗人渴望光复国土的情怀。(2分) 小题2:诗人远行归来,风尘仆仆,踏上汉中的土地,看到雄伟壮阔的汉中川原形貌,内心无比的喜悦和高兴;(3分)山川形胜,有利的敌情,又激发了诗人收复失地的心愿,但年复一年,岁月空逝,壮志难申,使他对国事前景又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和忧虑,表达了诗人渴望光复国土的心愿。(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扬日夜流”一句,不难得出答案;至于要分析作用,需要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等来加以分析。 小题2:联系陆游的身世背景,写作此诗这一年,金国灾荒严重,内部发生叛乱,危机四伏,陆游认为这是恢复中原的“良时”。诗中即景生情,处处把山川形胜与光复中原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渴望光复国土的心愿和对宋王朝坐失北伐良机的怨愤心情,据此回答即可,但要注意结合全诗内容。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小题1:词的上片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环境的?有什么作用?( 4分) 小题2: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词的上片从视觉 和听觉的角度描写了环境。渲染了环境的孤寂冷清,为下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 小题2:刻画了一个头发花白,容颜苍老,却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统一祖国万里河山的坚贞不渝的爱国英雄的形象。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歌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由此可见上阕中的“春愁”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王国维谈及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时,又引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现了词人甘愿为思念伊人日渐消瘦憔悴的一片痴情。由此可见,上阕“春愁”是指对伊人的思念。 2.做学问,成就事业应具有锲而不舍,苦苦追求的精神。(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