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
李珣
古庙依青嶂①,行宫枕碧流②。水声山色锁妆楼③。往事思悠悠。 云雨朝还暮④,烟花春复秋⑤。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⑥。
注:①古庙:指巫山神女之庙。②行宫:古代天子出行时住的宫室。这里指楚王的细腰宫。③妆楼:指宫女的住处。④云雨朝还暮:宋玉《高唐赋》说,楚王梦一神女,自称“妾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⑥行客:指途经巫山之过客。
小题1:赏析上片首句中“依”和“枕”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于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有人评价:“极具真情,无理而妙。”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依”是“依偎”,“枕”是“枕着”。作者用这两个字,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了古庙和青嶂、行宫和碧流的依存关系,从舟中远望过去,仿佛神女祠偎依有如屏嶂的山峦,行宫以碧水为枕藉。古庙、行宫、山、水这些景点,一经词人用“依”、“枕”二字加以连缀,便构成了一个整体结构。
小题2:最后一句写“行客”“多愁”,言外之意,是“猿啼”所引发,故有“何必”之语,似在埋怨猿猴。实际上,“行客”有愁,与外物何干?此为“无理”;但符合作者此时此地的心情,恰如其分而又深刻浓郁,是为“而妙”。(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李珣,在花间词派中是位很有特色的词人。前蜀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这首词《草堂馀别集》著录时,调下有题《巫峡》,又注:“一作《感怀》”,含思凄绝,很可能是后期的作品。
起拍“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古庙,指巫山下供奉神女的祠庙。行宫,犹离宫,帝王出京临幸的宫室。这里指楚灵王所筑细腰宫遗址。从舟中远望过去,仿佛神女祠偎依有如屏嶂的山峦,行宫以碧水为枕藉。古庙、行宫、山、水这些景点,一经词人用“依”、“枕”二字加以连缀,便构成了一个整体结构。接着,用“水声山色锁妆楼”句,把人们的视线吸引到了“妆楼”。妆楼,指细腰宫里宫妃的寝殿,位于山水环抱之中。这里着一“锁”字,给人以幽闭的印象,由此也就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生活在这个“不得见人的去处”的宫妃孤寂难耐的心境;复以“往事思悠悠”收束上片,逗人遐想。
过片紧承上片结句,以宋玉《高唐赋序》所说神女“居巫山之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故事,极写春秋易节、时序交替引起宫妃凄楚的内心感受。歇拍“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不必猿啼,行客已自多愁,又况闻见催人泪下的猿啼呢。以景结情,语浅情深。词人借助孤舟行客的感受,发思古之幽情,而其伤今之意隐然自在不言之中。这首词上片勾画舟中所见,下片抒写舟中所感。它以楚王梦见巫山神女为基点,随意生发开去。由细腰宫妃而行客,再由行客而推及自己,触景生情,寄意幽邃,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在现存的李珣词里,它是一篇构思别致的名作。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完成问题。
李凭箜筏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下面对李贺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山玉碎凤凰叫”是写乐曲的激越清脆和婉转柔美,着重表现乐曲的曲调旋律的变化。
B.“芙蓉泣露香兰笑”用荷花、兰花的表情,通过视觉、嗅觉来表达,着重表现乐曲感情的变化。
C.“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乐曲使世间的凡人和天上的大帝都感受到了。
D.“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写月中仙人吴刚因听音乐而彻夜不眠,倚着桂树,任凭晨露沾湿。
2.下面对李贺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结尾戛然而止,好像全曲未完,具有意味深长、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
B.诗人的想象、比喻和夸张大胆奇特,出人意料,有一定的怪诞色彩。
C.本诗运用了许多典故,并赋予了新的意义,老鱼、瘦蛟的表现更突出了李凭高超的弹技。
D.本诗意境天真自然,思路清晰明快,意象完整和谐。
3.后人论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诗言“……皆摹写声音至文。……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试从创作风格的角度,说明两诗“泣鬼”“移人”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D
3.白居易是现实主义的,他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形象来比喻、描写,如实反映音乐的美妙,所以能“移人”。李贺诗用了夸张、想象来形容音乐,且比较怪诞、幽僻,境界清冷,所以说“泣鬼”。(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垂 钓
白居易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浣溪沙
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这两首诗词都描述了一个什么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词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之处?请从情感角度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两首诗词都描述了一个渔翁(隐者)的形象。(意对即可)
(2)白诗中的渔翁回首往事,感慨人生多变,世事盈虚,今临江垂钓,在选择隐逸生活的洒脱中有苦闷,苦闷中有达观。苏词中的渔翁陶醉在这眼前的青山绿水中,一蓑烟雨,垂钓江中,从容自适的隐者形象。(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马嵬四首(其二)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赏析】这两首诗都是咏史诗。前者是诗人夜晚住宿在秦淮河畔,听到歌声的感触;后者则是诗人在去陕西赴任的途中,路过当年唐明皇被迫赐死杨玉环的马嵬坡时,联系时势所引发的历史性思考。前者主要关注的是社会,而后者更偏重民生。?
1.两首诗都引用了古代的诗歌,请从表层与深层意义两个角度分析它们各自在诗里的作用。?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泊秦淮》中景物描写的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典”可以使诗句内容含量增大,请从这两首诗中任意找出两处,并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后庭花》也就是《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伴随着陈的灭亡,它也就成了亡国、之音的代名词。在这首诗中指的是寻欢作乐,而并不是实指这支曲子。《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作的一首长诗,内容讲述的是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爱情,在这里指的是帝王的爱情。(意对即可)
2.首先这句诗点明时间(“月笼沙”),其次诗句中营造的苍凉的意境符合当时作者的心境,便于下面的抒情。(意对即可)
3.两首诗中共有四处用典。《泊秦淮》中“隔江”一方面照应“亡国恨”,同时又指当年隋兵已经在江北岸,而陈后主却依然沉湎于声色之中。《马嵬四首》(其二)中“人间亦自有银河”化用牛郎织女的传说。(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公安县
陆游
秦关蜀道何辽哉!公安渡头今始回。
无穷江水与天接,不断海风吹月来。
船窗帘卷萤火闹,沙渚露下萍花开。
少年许国忽衰老,心折舵楼长笛哀。
【注】陆游经公安人蜀已辗转八年,今回京“廷对”,停泊公安。首联中“辽”和“回”互相照应。
请简要说明这两个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
答:??
参考答案:“辽”表现了时间的漫长,空间的辽远;“回”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恩怨交织的情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