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6 18:13:50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这首曲子采用了哪些意象?描写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芭蕉雨声秋梦里”是全曲抒发“秋怀”的高峰,试分析它蕴含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采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等意象。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描写出一幅色彩鲜明又带萧瑟意味的秋景图。
2.【参考答案】芭蕉一般用来寄托愁思、乡怀悲凉等感情,而雨打芭蕉,声声不断,更是愁上加愁。秋夜悲凉,好梦难成。即使进入梦中,也有雨打芭蕉的声音相随,更显得作者思乡之情的浓厚。(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过杨伯虎即席书事①?
张鎡?
 四面围疏竹,中间着小台②。
有时将客到,随意看花开。
拂拭莓苔石,招携玛瑙杯。
昏鸦归欲尽,数个入诗来。?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过访友人杨伯虎居所的即兴之作。②小台,即小楼。
1.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杨伯虎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评价此诗“着笔自然,很有韵味,结尾尤见精彩”,请简要赏析尾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疏竹围楼台,显示了居所环境的幽静和雅致;携客看花、饮酒作诗,显示了居所主人心境陶然,乐在其中的雅趣。从中可以看出诗人远离闹市、随性自然、闲适淡泊的隐者情怀。
2.落日的余晖中,乌鸦归飞欲尽,点点身影飞进诗境,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景中寓情;诗人淡雅疏朗、清新脱俗的心境跃然纸上,自然传神。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病牛[注]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
  [注]本诗是李纲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被贬武昌时所作。
(1)本诗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得众生皆得饱”一句看似平常,实则意旨深远,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比喻。诗题《病牛》,实非写牛,而是诗人自喻坎坷与艰辛。
   ②设问。第一、二句提问:勤恳为大众耕作的牛,为什么在“力尽筋疲”之后,却没有人理解和同情它呢?第三、四句作答,作者直抒胸臆:只要“众生皆得饱”,即使“赢病卧残阳”也在所不辞。
   ③拟人。第三句,把牛人格化,连用两 “得”字,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④夸张。首句两个“千”字,极力夸张,互相对照,写出了牛的辛劳,也突出了牛的功绩。(意对即可)
(2)全诗以病牛的口吻自问自答。一、二句提问,耕田千亩的病牛为什么得不到人们的同情?第三句“但”字一转,情绪由悲凉转为激昂,作者直抒胸臆:只要能够对国家民族和老百姓有利,使“众生得饱”,那么,即使是累伤病倒在夕阳残照之中也无怨无悔!“但得众生皆得饱”一句连用两个 “得”字,语气强烈,表现了诗人心忧黎庶、普济众生、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境界。(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小题1:有人说:“独怜京国人南窜”一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此说法?请说明理由。(4分)
?
小题2: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同意。从结构上说,该句起承上启下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
不同意。全诗要表现的主旨是“边愁”(被贬到边疆的愁闷),而该句只是交代“边愁”产生的原因,关键之句是“今春花鸟作边愁”。
小题2:“今春花鸟作边愁”。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愁”。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答“以乐景写哀情”亦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同意题中观点,也可以不同意题中观点。但是无论是否同意题中观点,都要讲明自己的理由,理由从文本出发。如果同意,可以从结构角度来谈。如果不同意,可以从内容角度来谈。
点评:本题比较新颖,虽然本题是考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但是题干并没有直接考查,而是从旁人的观点出发,含蓄地表达了命题意图,这是经常用到的命题形式之一。这种形式不死板,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能力。
小题2:试题分析: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与杜审言的这句诗有些近似的有杜甫《春望》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这里,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采用的也是反衬法。
点评:本题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不同于常规的鉴赏表现手法,而是比较阅读。这需要分别对每首诗的表现手法具体分析,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的表现手法。因此这种题实际上难度加大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海 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 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 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 羡他蝴蝶宿深枝。
小题1:这首诗颔联抓住了哪些情景?描写了海棠花怎样的特点?(4分)
小题2:诗歌后两联写到歌女“莫愁”、画家“梁广”和“ 蝴蝶”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4分)情景:“新著雨”、“欲开时”。(2分)特点:海棠花蕾刚着雨珠含苞欲放,色泽艳丽,娇娆而妩媚。(2分)
小题2:(2)(4分)作用:美丽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侧面烘托海棠美丽;诗人对蝴蝶能在海棠花上栖宿而产生了艳羡之情,这就把诗人对海棠的赞美与倾慕之情烘托得淋漓尽致。(每个要点1分,共2分)情感:既歌颂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现出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每个要点1分,共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诗意概括题,比较简单,情景抓住诗中“新著雨”“欲开时”可知,特点抓住诗中的“秾丽”“娇娆”可得出答案。
小题2:这是一道手法和主旨的综合题目,先看主旨,答主旨题要结合诗歌题目、注释、诗中的关键词语,通过“懒”“醉”“羡”三个词语,虽然是写别人,但也有作者的情感在里面,应该是喜欢。手法就是通过看花的人的反应来烘托花的美丽,属于衬托,答题是要结合诗歌内容详细解释如何衬托,有何效果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