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6 18:38:12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小题1:给下列四句中加点的字选出正确的一项 (?)
(1)悟已往之不谏?(2)世与我而
(3)园日涉以趣?(4)容膝之易安
A.进谏互相成功审查
B.挽回偏指一方成为明白
C.规劝观察形成审问
D.谏言面貌完成审视

小题2:选出下列各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问征夫以前路:问被征召服役的人,前面的道路(有多远)。
B.策扶老以流憩:拄着拐杖,一会儿行走,一会儿休息。
C.既窈窕以寻壑:有时沿着幽深曲折的溪水进入山谷。
D.聊乘化以归尽:姑且顺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而了却此生。
小题3:对《归去来兮辞》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提到‘“松菊犹存”,后又写到“抚孤松而盘桓”,借松、菊表现了诗人傲世遗俗的精神面貌。
B.“归去来”即归去之意,表现了诗人远离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不与封建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精神。
C.“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一句是说,陶渊明心里害怕到远方去服徭役。
D.“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暗引了楚接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之句,意思是说出仕已错,而归隐还不晚。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8分)
①田园将芜,胡不归?(2分)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3分)
③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①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②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③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本题解析:
小题1:要结合原文理解。谏:挽回?相:偏指一方?成:成为?审:明白
小题2:问征夫以前路:征夫:行人。向行人问前面的路程。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小题3:“害怕到远方去服徭役”说法错误,陶渊明不是“服徭役”,而是去“做官”。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芜”“胡”“以”“及”“善”“行休”。注意句式,②句为介宾短语后置。
附【参考译文】
回去吧!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被躯壳所役使,那为什么悲愁失意?我明悟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发生的事尚可补救。我确实入了迷途,但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曾经的行为才是迷途。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轻快前行,风轻飘飞舞,吹起了衣袂翩翩。我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恨天亮的太慢。
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家,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家僮欢快地迎接我,幼儿们守候在门庭等待。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我带着幼儿们进入屋室,早有清酿溢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倚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天天到院子里走走,自成一种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时时抬头望着远方。云气自然而然的从山里冒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手抚孤松徘徊。
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以亲人间的知心话为愉悦,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除忧愁。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有时划过一艘小船。有时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有时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草木茂盛,水流细微。羡慕自然界的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人也。吴录曰:粲生数岁,孤城妪见之,谓其母曰:“是儿有卿相之骨。”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迁为长史,治有名迹。虽起孤微,与同郡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声矣。孙权为车骑将军,召为主簿,出为山阴令,还为参军校尉。
②黄武元年,与吕范、贺齐等俱以舟师拒魏将曹休于洞口。值天大风,诸船绠绁①断绝,漂没著岸,为魏军获,或覆没沈溺。其大船尚存,水中生人皆攀缘号呼,他吏士恐船倾没,皆以戈矛撞击不受。粲与黄渊独令船人以承取之,左右以为船重必败。粲曰:“船败,当俱死耳!人,奈何弃之?”粲、渊所活者百余人。
③还,迁会稽太守,召处士谢谭为功曹,谭以疾不,粲教曰:“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皇以嘉鸣为贵,必隐形于天外,潜鳞于重渊者哉?”后数往请,谭卒欣然与谋。粲募合人众,拜昭义中郎将,与吕岱讨平山越,入为屯骑校尉、少府,迁太子太傅。
④赤乌中,遭二宫之变,孙权欲废太子孙和,而立鲁王孙霸,朝中官员各执一方。粲言执正,明嫡庶之分,违忤孙权,欲使鲁王霸出驻夏口,遣霸之党人杨竺不得令在都邑。又数以消息语陆逊,逊时驻武昌,连表谏争。由此为霸、竺等所谮害,下狱诛。寿评曰:吾粲遭罹屯蹇,以正丧身,悲夫!?
(选自《三国志·吴书·吾粲传》,有删改)
【注】①绠绁(gěng? xiè):绳索。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奈何弃之穷:贫穷
B.谭以疾不诣:往,到
C.粲言执正抗:违抗,不顺从
D.由此为霸、竺等所谮害谮害:进谗言伤害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河深奇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漂没著岸,为魏军获若属皆且为
C.其大船尚存适莽苍,三餐而反
D.必隐形于天外其间旦暮闻
小题3:给下列文句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粲)迁为长史,治有名迹
B.皆以戈矛撞击(大船)不受
C.谭卒欣然与(吾粲)谋
D.又数以消息语(于)陆逊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吾粲幼时就表现不凡,后来被孙河赏识,奏请朝廷任命,而走上仕途。
B.吾粲任职后,治理有方,名声政绩毫不逊于同道,后来不断得到任用。
C.在会稽太守任上,吾粲能够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最终请出了谢谭。
D.陈寿认为在宫廷斗争中,吾粲“抗言执正”,因正直而丧身,是可悲的。
小题5:请结合上文第②段的内容,说说吾粲的性格特点。(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A
小题5:文章第②段写洞口之战时,面对落水呼救的兵卒,吾粲不顾大船沉没的危险,救活一百多人。由此看出他是一个果断、见义勇为的人。(概括内容2分,说明性格特点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穷:困厄,绝境。
小题2: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B表被动。A代词,指吾粲;动词,到,往。C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D作状语,表反问,为什么;作定语,什么。
小题3:省略成分应为“水中生人”。
小题4:A“表现不凡”有误;在孙河奏请之前,吾粲已为小吏。
小题5: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需要学生从文中人物的言行入手,分析言行后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因素。
译文: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县人。吴书记载说:吾粲生下来才几岁,孤城有位老妇人看见他,对他的母亲说:“这个孩子有卿相的风骨。”孙河任乌程县县长时,吾粲是他手下的小吏,孙河为吾粲的气概感到惊奇。孙河后来做将军,可以自己选拔辖区内的地方官吏,便上表朝廷,奏请吾粲为曲阿县县丞。后升为长史,治理有声名政绩。吾粲虽说出身寒微,却与同郡陆逊、卜静等人地位声望一样高。孙权任车骑将军时,征召吾粲为主簿,外任山阴县县令,后回来在孙权身边任参军校尉。
黄武元年,吾粲与吕范、贺齐等人一道率领水军在洞口抵御魏国将领曹休。正好遇到天刮大风,各船的缆绳都被吹断,船只有的漂到岸边,被魏军俘获,有的翻倒沉没。那些还存在的大船,落水未死的兵卒都攀附着船舷大声呼救,船上的其他官兵都怕人多使船倾覆沉没,都用戈矛撞击水中兵卒,不让他们上船。只有吾粲与黄渊让船上的人将落水者拉上船,左右将士认为船只超载定会沉没,吾粲说:“船沉了,我们就应一起去死!别人陷入绝境,怎能抛弃他们呢?”吾粲与黄渊救活的有一百多人。
回来后,吾粲升任会稽太守,征召隐士谢谭为功曹,谢谭以身体有病为托词不肯赴任,吾粲开导说:“应龙因为能屈能伸而成为神灵,凤凰因为善于鸣叫而被人所贵重,你为什么一定要隐身藏迹于天外,潜伏鳞甲于深渊呢?”之后屡次前往邀请,谢谭终于愉快地同他谋事。吾粲招募组合人马,被任命为昭义中郎将,与吕岱一起讨伐平定了山越,入朝担任屯骑校尉、少府,升迁为太子太傅。
赤乌中,遭遇两宫事变,孙权想废掉太子孙和,然后立鲁王孙霸为太子,朝中官员各自支持一方。吾粲仗义执言,阐明嫡庶之分,违背孙权的想法,要让鲁王孙霸出朝驻守夏口,遣送孙霸同党杨竺不得让他留在京都。吾粲又多次将朝廷纷争的情况告诉陆逊,陆逊当时驻守在武昌,接连上表谏诤。吾粲因此被孙霸、杨竺等人进谗言陷害,被逮捕入狱处死。陈寿评论说:吾粲遭遇厄难,因为正直而丧身,可悲啊!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陶。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义代武镇成都,英义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义,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玄宗之,召试文章——奇:认为……奇妙
B.甫自京师遁赴河西——宵:在夜里
C.严武之,有时不冠——过:指出过错
D.自舟迎甫而还——棹:用桨划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杜甫凄苦人生的一项是
[? ]

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②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③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④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⑤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⑥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陈陶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郭英乂对待杜甫不好,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4.翻译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B
4.(1)“你父亲严挺之竟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急躁暴烈,却也不认为他忤逆。
  (2)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后,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兵部尚书。
  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退出左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命谦口其罪——数:列举
B.乃手书谦名吏部——授:授官
C.超兵部右侍郎——迁:提拔
D.皆令归治丧,旋复——起:起用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于谦“才能出众”的一组是(? )
①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②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 ③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④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兵部尚书 ⑤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
⑥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谦在宣德初就受到皇帝重视,在郕王主政时官至兵部尚书。他也尽心国事,在“土木堡之变”之后,力主不迁都并做出了妥善的防守安排,基本安定了人心。
B.于谦在“三杨”主政时,极受重视,所奏请之事都能得到即时批准。“三杨”去世后太监王振当权,于谦差点因被人生事陷害而判处死刑,后被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C.于谦在山西、河南吏民及周、晋诸王的请求下重任巡抚,他采取了一系列救灾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他父母去世,朝廷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但不久又担任原职。
D.于谦在发生众朝臣围打王振党羽马顺致使局面混乱的事件时,果断地设法稳住了王振,安定了朝局,受到了吏部尚书王直的高度赞扬和朝臣们的依重。
4.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D
4.(1)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就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
  (2)当时,上下的人都依赖重视于谦,于谦也毅然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的责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组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其皆于此乎
B.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
D. 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师之不复可知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