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五)
2019-06-26 18:38:12 【

1、填空题  

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帝感其,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知不如徐公美(?)
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题。(18分)
⑴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陵始降时,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予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 )?
②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 )
③加以老母系保宫? (? )
④自分已死久矣? (? )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羝乳乃得归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①何久自苦如此②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①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②今者项者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①子为父死,亡所恨②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E.①且陛下春秋高?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
小题4:根据文意,概述李陵劝降苏武的几点理由。(3分)
?
?
小题5:文章在叙述卫律劝降失败后,为何还详写李陵劝降苏武的片断?(3分)
?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鲁穆,字希文,天台人。永乐四年进士。家居,褐衣蔬食,足迹不入州府。比谒选,有司馈之赆,穆曰:“吾方从仕,未能利物,乃先厉州里乎?”弗受。除御史。仁宗监国,屡上封事。汉王官校多不法,人莫敢言。穆上章劾之,不报,然直声振朝廷。
迁福建佥事。理冤滥,摧豪强。泉州人李某调官广西,其姻富民林某遣仆鸩李于道,而室其妻。李之宗人诉于官,所司纳林赂,坐诉者,系狱久。穆廉得其实,立正林罪。漳民周允文无子,以侄为后,晚而妾生子,因析产与侄,属以妾子。允文死,侄言儿非叔子,逐去,尽夺其赀,妾诉之。穆召县父老及周宗族,密置妾子群儿中,咸指儿类允文,遂归其产。民呼“鲁铁面”。时杨荣当国,家人犯法,穆治之不少贷。荣顾谓穆贤,荐之朝。
英宗即位,擢右佥都御史。明年奉命捕蝗大名。还,以疾卒。命给舟归其丧。
始穆入为佥都御史,所载不过囊衣,尚书吴中赠以器用,不受。至是中为治棺衾,乃克殡。子崇志,历官应天尹,廉直有父风。
——节选自《明史·鲁穆传》

2,4,6


?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析产与侄析:分析
B.穆廉得其实廉:查访
C.坐诉者,系狱久系狱:关押在狱中
D.穆治之不少贷不少贷:一点也不宽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至是中为治棺衾,乃克殡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因析产与侄,属于妾子
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C.还,以疾卒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D.时杨荣当国
料大王士卒以当项王乎
小题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能表现鲁穆为人刚直、执法严明的一组是?(?)
①比谒选,有司馈之赆?②仁宗监,屡上封事
③理冤滥,摧豪强?④穆廉得其实,立正林罪
⑤时杨荣当国,家人犯法,穆治之不少贷⑥尚书吴中赠以器用,不受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小题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王官吏校尉多违法干坏事,人们敢怒而不敢言。鲁穆上奏章弹劾他们,虽没有答复,却因此名声大振。
B.富民林某遣人毒死亲戚李某,并霸占其妻,李某族人告官,反被关进监狱,直至鲁穆任福建佥事,经过明察暗访,才弄清真相,惩治了凶犯。
C.鲁穆在福建任福建佥事时,家人犯了法,鲁穆依法治罪,毫不宽恕,因而博得杨荣的赞赏。
D.鲁穆的儿子崇志,历任应天府尹,为官廉洁刚直,有他父亲的风范。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方从仕,未能利物,乃先厉州里乎?(2分)
(2)穆上章劾之,不报,然直声振朝廷。(3分)
(3)其姻富民林某遣仆鸩李于道,而室其妻。(3分)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

[? ]


A.其道也固先乎吾——闻:知道,懂得。
B.吾道也——师:学习。
C.夫庸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知:了解。
D.师之不传也久矣——道:道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谤誉
柳宗元
凡人之获谤誉人者,亦各有。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何也?君子宜于上不宜于下,小人宜于下不宜于上。得其宜则誉至,不得其宜则谤至。此其凡也。
然而君子遭乱世,不得已而在于上位,则道必咈于君,而利必及于人,由是谤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杀可辱,人犹誉之。小人遭乱世,而后得居于上位,则道必于君,而害必及于人,由是誉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宠可富,而人犹谤之。君子之誉,非所谓誉也,其善显焉尔;小人之谤,非所谓谤也,其不善彰焉尔
然则在下而多谤者,岂尽愚而狡也哉?在上而多誉者,岂尽仁而智也哉?其谤且誉者,岂尽明而善褒贬也哉?然而世之人,闻而大惑,出一庸人之口,群而邮之,且置于远迩,莫不以为信也。岂惟不能褒贬而已,则又蔽于好恶,于利害,吾又何从而得之耶?
孔子曰:“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善人者之难见也,则其谤君子者为不少矣,其谤孔子者亦为不少矣。传之记者,叔孙武叔,时贵显者也。其不可记者,又不少矣。是以在下而必困也。及乎遭时得君而处乎人上,功利及于天下,天下之人皆欢而戴之,向之谤之者,今从而誉之矣。是以在上而必彰也。
或曰:“然则闻谤誉于上者,反而求之,可乎?”曰:“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不善也则已耳。如有谤誉乎人者,吾必其所自,未敢以其言之多而举且信之也。其有及乎我者,未敢以其言之多而荣且惧也。苟不知我而谓我盗跖,吾又安取惧焉?苟不知我而谓我仲尼,吾又安取荣焉?知我者之善不善,非吾果能明之也,要必自善而已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各有道:道理,原因
B.则道必于君合:适合,合乎
C.于利害夺:强行改变。
D.吾必其所自征:考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凡人之获谤誉人者故燕王欲结
B.人犹誉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群而邮之耻师焉,惑矣
D.时贵显者也与山间明月
小题3: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短文针对“谤誉”的不同性质作了具体的辨析,不过对于“不善人”的恶意中伤,应当毫不怀疑地予以有力的回击,绝不能退缩让步。
B.文章从谤誉的一般规律入手,继而以犀利之笔,深入剖析谤、誉产生的根由,在于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各自谤、誉的尺度是完全不同甚至对立的。
C.作者深刻地认识到,谤、誉的失信和错位,有着非常复杂的政治背景和个人因素,并由此对谤、誉提出了更为大胆的质疑,这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胆力和卓识。
D.文章虽短,却写得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对比、转折、因果、假设等多种关系复句的交互运用,更加强了行文的曲折性和逻辑的严密性。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不善也则已耳。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小人之谤,非所谓谤也,其不善彰焉尔。(3分)
(2)知我者之善不善,非吾果能明之也,要必自善而已矣。(4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