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6 18:41:41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3分)
“好声音”的精神追求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获得了诸多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的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的新的变化的投影。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某种困局。一是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好像越来越难。这既是由于这些年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的问题复杂,也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一开始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反而是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已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也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疲劳感,觉得没有什么新意了。这几年选秀一直处在瓶颈之中。
当下引发观看热潮和争议的《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了轰动效应。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从音乐专业方面着力,从“好声音”中寻求新的可能性。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让迷人的好声音得以展现。通过这些华语歌坛的最重量级的人物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的做法,使普通人能够成为音乐人,进入这一专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进入专业领域。这个构思另辟蹊径,让选秀不再一下子就能实现梦想,也不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通过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这是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80后90后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而独生子女的适应和抗压能力又相对较弱。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的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诸多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和向上的价值。这样,音乐大家和青年选手的双向选择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所标举的是脚踏实地,所倡导的是一种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通过艰苦的奋斗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遽然实现的展台,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又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具有魅力的。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和思考也值得我们反思。“好声音”的几位选手的经历和过去的生活引发了一些争议,这些问题曾经是电视节目为了制造效果而经常存在的,但这一次引发的争议似乎相当大。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并要求电视节目有更严格的自律,要求出现在屏幕的上的人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的情节。因为人们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青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成功,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其实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综合《中关村》2012年第9期同名文章和作者张颐武的博客整理而成)
小题1: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3分)
A.《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选秀文化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B.我国的选秀文化从2005年后一直处于瓶颈之中。
C.观众对选秀节目产生疲劳感,是因为他们对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而且选秀节目又大同小异,缺乏新意。
D.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虚假的情节,显示公众对于诚信的判断标准过于苛刻。

小题2:下列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好声音》不同于那些让年轻人当即实现明星梦,或是仅仅让普通人在舞台上展现梦想的选秀节目。
B.《中国好声音》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在节目中指点新人,从而赢得了公众。
C.《中国好声音》中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求。
D.《中国好声音》引起的反响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于真实和诚信的关注。
小题3:第二段画线句子“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在论述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述。(3分)
小题4:近年来,各大卫视之间展开了激烈而纷乱的选秀之争,请结合本文的观点,简述怎样让选秀节目走上良性的发展之路。(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C
小题2:(3分)B
小题3:(3分)用于证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的观点,从而论证选秀文化“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的判断。
小题4:(4分)①积极发现并呈现有个性形象风格的歌手;②应该在形式、程序上不断创新,避免重复;③关注点可根据专业特点做出改变;④应该引导公众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努力的过程;⑤应该关注公众的需求(如青年一代的焦虑),标举脚踏实地,倡导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⑥应该严格自律,自觉奉行诚信的社会准则。(1点1分,本题最多得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C.(A项,是对原文第一段“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的曲解和过度发挥;B项,是对第二段第一句的曲解,“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不能说成“2005年以后”; D项,“过于苛刻”不符合作者的态度。)
点评:这种题最容易出错,所以应该仔细阅读选项中的内容。只要将选项中的内容和文章中相对应的句子一一对应,就可以发现有些是与文章不相符的。
小题2:试题分析: B(原文“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说的是因“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而赢得了公众,“在节目中指点新人”与此抵牾。)
点评: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小题3:试题分析:这是一篇论述性文字,类似这样的文章中,每一句话都是有他自身的用意的,这句话之所以这样说,无非是为了证明某些观点。而这句话正是用于证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的观点,从而论证选秀文化“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的判断。
点评:本题不同于其他的作用题,相对简单一些。解答该题时从本文的文体入手去考虑,再仔细品味一下和它内容相关的句子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归纳总结题,解答此题,联系文中所写的观点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读作者情感的钥匙。要紧扣原文中的表述,不主观附会。最后,分析要结合文本,符合文中所反映的事实,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该题分析时要有理有据,并且一定要联系文本内容。另外,语言表述要简洁。考场是有时间限制的,写的太少,分析不透彻;写得太多,势必要侵占做其题的时间。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伍?
林海音
  (1)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2)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3)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4)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5)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6)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7)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地,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8)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9)“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10)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11)我的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12)“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13)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 (14)“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15)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的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16)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 (17)“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 (18)“谁?”?   
 ? (19)“骆驼呀!”?   
 ? (20)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
  (21)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
  (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
  (2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贝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第(6)段画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1)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 ?
B.第(2)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 ?
C.第(3)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 ?
D.第(4)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 ?
E.第(10)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化。 ?
F.第(15)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
4.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7)段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突出“我”观察的仔细,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和天真。
2.爸爸认为挂铃铛是骆驼安全的需要,是从实用角度讲的;“我”认为挂铃铛是人的需要,是从情感需求角度讲的;“我”的想法富有情趣,所以更美。
3.C?F?
4.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意思对即可)
5.前一部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后一部分(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
6.“冬阳”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在联系。“冬阳”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为全文奠定温暖的基调。这样写足见作者构思之巧。(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是一种较能适应现代化进程的文化形态。广东人的怀旧情绪相对来说比较弱。比如,中国许多地方曾经在90年代大唱怀旧歌曲,广东人却没有卷入这个热潮。又比如,北京的文化人为浸漫了过去时光的四合院日益减少而痛心疾首,广东的文化人却很少为南国特色骑楼的日渐消失而大声疾呼。怀旧,是一种固守。怀旧需要某种经历和情感上的认同,所以,怀旧色彩越浓,越容易陷入自己的窠臼;怀旧色彩淡一些,向前看得多一些,则具有更多的开放性、兼容性和现代性。
  岭南文化受香港文化影响较深。广义的岭南文化本来就包括香港地区在内,只是由于历史的和政治的原因,我们的岭南文化概念已基本退据珠江流域。所以,广东与香港在文化上较容易达到融洽,形成同构。因而,我们关于岭南文化的现代性审视离不开对香港的认识。香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崛起,使香港文化在重“实”的广东人心目中成为一种高位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从香港获得了大量投资,在香港找到了走向世界的码头,而且在从香港学得管理模式的同时,也搬来了香港的生活方式,香港的饮食、服饰总是能够一浪接一浪地在广东流行。与此同时,香港文化品格中的突出经济的特点、注重享受的特点等也深深影响着广东。实际上,香港是中西文化之间的过渡。它的政体和行政管理是西方式的,它的市民心理和行为方式却依然有浓烈的东方色彩。从某种角度看,香港在人的现代化方面也是发育得不够的。岭南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对政治及文化的相对冷淡、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偏差、享乐主义的盛行以及小富即安的自得等等,大多找得到香港影响的痕迹。
  岭南文化与澳门文化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租赁形式入据澳门,在西方政治与法制文化的影响下,澳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与特点,即开放多元,中西合璧。即便如此,澳门文化仍然植根于中华,岭南文化的特色长期在澳门得到保留和发挥。同时,由于澳门长期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宗教艺术、价值观念等,通过澳门传入广东,继而扩散到内地,使岭南文化“得风气之先”,又“开风气之先”,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16世纪中叶以后的岭南文化与澳门文化是相互促进,双向互动的。澳门与岭南文化的关系问题是16世纪以来中西交通、人类文明进程的个案研究典型,值得学术界重视。
  广东作为全国最大的侨乡,华侨历史悠久,华侨文化积淀深厚,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侨华人是个特殊的群体,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华侨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最突出地体现在文化纽带上。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对于华侨来说,“落地生根”?不等于文化同化。事实上,他们的文化仍然保持着民族性,中华文化仍然是华侨的母体文化,是华侨的根。另一方面,华侨留居海外之后,与当地文化“通婚”,吸收当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表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今天,我们讲要建设华侨文化,就是要研究华侨文化这种兼容中西文化的特质,找到它的内核,丰富和发展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经常处于动态之中。有人说,广东人会生孩子,却不会取名字。而广东人对于这样的冠名倒不很在意。理论总结是升华,但是换一种角度看,它也是束缚。岭南文化乐于为历史写第一稿,而不在乎定稿本上的名字排列,不在于创新是否上纲上线。这种品质,为它与不同文化范式的相处相融作了准备,也为它接受发展中的现代性因素作了准备。
1.下列对文本相关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怀旧色彩散淡,从文化角度上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可能正是因为向前看得多一些,反而不容易落入窠臼,较能适应现代化进程。
B.岭南文化受香港文化影响较深的原因,在于香港文化品格中突出经济、注重享受的特点深深影响着广东。
C.岭南文化与澳门文化的关系问题是个典型的研究个案,前者是后者的根本和窗口,后者是前者的桥梁和主体,双向促进互动。
D.华侨文化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表现出了较强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E.不用烦琐的理论总结束缚自己,这使得岭南文化与不同文化范式的相处相融、接受发展中的现代性因素作好了准备。
2.结合上下文,对文章末段画横线的句子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广东人对政治相对冷淡,比较重视文化的实用性,不喜欢“上纲上线”。
B.广东人常常“得风气之先”,又常常“开风气之先”,做事讲实效,不喜欢理论。
C.岭南文化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现代性。广东人善于创新,却不长于理论总结。
D.岭南文化的动态特征体现在对冠名权不很在意,不在乎定稿本上的名字排列。
3.综观全文,请用一个长句为“岭南文化”下一个准确、全面的定义。(不超过60字)
岭南文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尾为什么说“岭南文化常处于动态之中”,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C
2.C
3.岭南文化是一种在港澳文化和华侨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或答“融合港澳文化和华侨文化特点的”),以广东为特定区域的、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现代性的、较能适应现代化进程的文化形态。
4.(1)作为岭南文化的推动者,广东人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现代性的特点,是让文化产生动态的先决条件;
? (2)岭南文化受香港文化影响较深,而香港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过渡,文化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 (3)岭南文化与澳门文化关系密切,而澳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文化也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 (4)岭南文化与华侨文化关系密切,而华侨文化表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促成了岭南文化的动态特征。(答出四个方面的因素即可,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株玉米的人生?冰山雪莲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人不是经历了一番坎坷?万物生灵,谁的一生又会是一帆风顺的呢?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只不过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罢了。
你看,那田间的一株株的玉米幼苗,不也是农人精心播种下去的吗?看它们安静的享受着阳光雨露,我想:它们的一生应该是万事如意,一帆风顺的吧?
不!细想它们一生的经历,每一阶段又何尝不是经历了一番苦难呢?
尚是种子时,它们中间有的就被筛选出来,被无情地丢弃。优胜劣汰,大自然的法则永远是残酷无情的!那么,被选中的种子是否就一生万事大吉了呢?
不!你看那嫩绿的幼芽儿旁边,不是有一粒种子在默默地哭泣么?它籽粒饱满,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熠熠的光泽。谁能不说它是一粒优秀的种子呢?而如今,就因为农人的一个疏忽,它成了大地的弃儿,艳羡地看着昔日的同伴伸展着稚嫩的双臂接受大自然的恩泽,而自己却只能永远生活在同伴的阴影下,在孤寂的时光里呜咽!这一切难道是它的错?
那么,有机会发芽的种子该是命运的宠儿了吧?
不!当它们生长到大约二三十厘米的时候,农人们要再一次执行优胜劣汰的法则。一株株比较赢弱的玉米幼苗被生生的连根拔起!刹那间,我仿佛听见一声声因锥心的疼痛而发出的痛苦呻吟,一声声哀叹命运不公而发出的呐喊!是啊,它们并不都是羸弱的,枯黄的,它们中也有茁壮的,优秀的,可是,他们又能向谁去讨回公道呢?怨它们的位置不符合农人的要求?可那位置恰恰就是农人给的呀!
那么,有幸被留下来的幼苗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吧?
不!它们将接受更多的考验!洪水、干旱、冰雹、蝗虫……将像猛兽一样时时肆虐的对待每一株幼苗!苗儿们要时时紧紧的抓住大地母亲的衣襟,稍有不慎就会被彻底击倒,而且永远不得复生!
难哪!那么,经历了种种磨难和坎坷,最终结得累累硕果的玉米们该是最最幸运的了吧?是的,它们是幸运的!你看,它们在秋目的阳光照耀下,露出金黄的笑脸,自豪地站在秋风中纵情歌唱的幸福模样,的确让人感到欣慰。可是,另一种不幸在别处悄悄地窥视着它们呢!
收获的季节到了!虽然一穗穗玉米幸福地被农人收仓,但是,在田涧地头,仍会有一些玉米被人遗漏。它们像仓中的玉米一样金黄,一样颗粒饱满,一样历经风雨,一样历经沧桑。可现在,只能在孤寂的秋夜里无奈的呜咽,在渐冷的秋风中无声的长叹,在凄风苦雨的侵袭下慢慢的腐烂!这,就是一株玉米的人生!经历了种种坎坷与磨难最终达到了成功彼岸,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就应谈是幸福的,幸运的了。因为还有那一样历经风霜而最终以悲剧形式离开的人们。
这,就是命运!强,是因为有弱相比较;幸,是因为有不幸做陪衬!
其实,人的一生如果真的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心想事成,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悲哀呢?就像蜂蜜喝多了就不觉得甜一样。只有经历了许多波折,品尝了人生百味,人生道路上的风景才会色彩斑斓,五彩缤纷。人生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深度广度和厚度!不管结局如何,我努力过,我争取过,我奋斗过,我不仅走过、路过,还深深地悟过!我的人生了无遗憾就不愧来人世间走一遭!
小题1:分析第一段的含义及作用(4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可现在,只能在孤寂的秋夜里无奈的呜咽,在渐冷的秋风中无声的长叹,在凄风苦雨的侵袭下慢慢的腐烂!
(2)人的一生如果真的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心想事成,有何尝不是另一种悲哀呢?
小题3:请概括玉米一生可能遇到的不幸。(4分)
小题4:结合实际情况,谈一谈“一株玉米的人生”给你人生的启示。(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含义及作用:任何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都会经历一番坎坷;但是每个人都应该对人生有美好的愿望。(2分)文章开头交代了作者的基本观点,总领全文;与结尾照应(倒3段),使文章结构严谨。(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小题2:(1)通过拟人手法,形象地说明被人遗忘玉米的种种坎坷、磨难及不幸的“一生”,充分证明“幸,是因为有不幸做陪衬!”
(2)一帆风顺的人生很少出现,即使有,他也是另外一种不幸,是味道单一、色彩单一的人生,是没有宽度和广度的人生。
小题3:尚是种子时,它们中间有的就被筛选出来,被无情的丢弃;被选中的种子就因为农人的一个疏忽,它成了大地的弃儿;一株株比较羸弱的玉米幼苗被生生的连根拔起;洪水、干旱、冰雹、蝗虫……将像猛兽一样实施肆虐的对待每一株幼苗;在田间地头,仍会有一些玉米被人遗漏。(每点1分,答对4点即可得满分。共4分)
小题4:经历种种坎坷与磨难最终到达成功彼岸是一种幸运。(2分)经历种种坎坷与磨难,但是最终不一定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是不幸的,我们要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幸,这是促使思考、奋斗的契机,是成功人生的必要历程。(2分)没有经历坎坷和磨难的成功是没有深度和厚度的。(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
通俗史学家蔡东藩
  蔡东藩(1877-1945)的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了甲午战争到八年抗日等惊天动地的事件。
  世事纷扰,山河破碎,不能不使其日益加深忧患意识,而不自觉地熔铸了他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
  他出身贫寒,如果降志辱身混迹官场,也许能博取富贵。但他看到官场各种蝇营狗苟的无耻恶习,决意避荣华,告病归里,重回“君子固穷”的旧日生活。《民国演义》问世后,因秉笔直书,触犯军阀,遂遭武夫恐吓,弹头威胁,有人亦劝其曲笔,“隐恶扬善”,但他决不为动,宁愿搁笔,决不曲笔。他不过一介书生,但能临危不惧,铁骨铮铮。蔡东藩的种种立身行事,称得起是一位善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真正儒者。
  蔡东藩最能享盛名而传之久远的,是《历朝通俗演义》。他能以极大的毅力完成这套通俗历史著述,有一定的思想基础。他身经国运艰危,目击风雨飘摇,不可避免地会像同时代有些知识分子那样,受到“救国图存”时代潮流的冲击。当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富国强兵”等等课题,流传于社会。蔡东藩要用自己的文史知识和秃笔凹砚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以实现其“演义救国”的素志。辛亥革命爆发,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迎来的却是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和袁世凯的帝制自为。《清史演义》着手于民国四年秋,正是袁世凯等帝制甚嚣尘上的时候,而成书的次年秋,又是袁世凯自毙之时。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识的行为。撰者把《清史演义》的写作提到第一位,对“洪宪帝制”作历史鞭挞。民国十年正是“直皖战争”给民众带来兵祸之际,蔡东藩更运其如椽之笔,历数民国以来的动乱不宁,明确表达正直的史德:“谨据民国纪元以来之事实,……借说部之体载,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不敢虚诬。”司马迁“善善恶恶,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法是后世正史的典范。蔡东藩所著虽是通俗演义,对家国天下的忧患意识亦使他直追司马遗风,颇有良史风骨,于此可见,亦无怪乎军阀武夫为之惧,出以威胁之劣行!
  蔡东藩在历史编纂法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作虽以“演义”为名,并不相沿所谓“演义体”。他不满意《三国演义》之类的演义书,说:“若罗氏所著作之《三国志演义》则脍炙人口……价值益增。然与陈寿《三国志》相勘证,则粉饰者十居五六。……罗氏第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处不少也。”蔡氏著“新演义”,文笔力求通俗,叙事端在真实;于通俗历史别开新途。蔡氏著书博览群籍,广搜史料,间入稗史遗闻,不过修饰文字,敷衍情节,要不得脱离历史正轨。很适于普及历史知识,供社会教化之助。对“新演义”体固不得以小道视之,而当誉之通俗史类,并堂皇列位于史部之一目。后之以历史为题材而着笔为历史小说者,何不取法乎此?等而下之,其戏说历史,亵渎历史者流,亦当自愧于先贤!
  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11部600余万字,其有功史学自不待言!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由于蔡东藩在写《民国演义》时坚持其正直的史德秉笔直书,“写当代之状况”、“语皆有本”,使“军阀武夫为之惧”,而遭到军阀的恐吓。
B.蔡东藩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丰富,对一些惊天动地的事件目见耳闻,否则,《历朝通俗演义》无法具有真实性。
C.蔡东藩的“新演义”体与传统的《三国演义》等“演义体”历史小说不同,他完全采自正史,力求通俗,不修饰文字。
D.蔡东藩认为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
E.作者认为《历朝通俗演义》应列入史学著作之中,作为历史小说的范例,应该效法,而那些戏说历史、亵渎历史的人相比之下应当惭愧。
(2)作者认为蔡东藩“具有儒家学者三项标准的优秀品格”,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这些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蔡东藩在历史编纂法方面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请分条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11部600余万字,你认为影响他写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E
(2)①淡泊名利。虽贫寒不为博取富贵而降志辱身混迹官场;
   ②不畏权贵。虽为一介书生,但能临危不惧,铁骨铮铮。
   ③秉笔直书。对家国天下的忧患意识铸就了秉笔直书的史家风骨。
(3)①开辟了通俗历史文笔力求通俗,叙事追求真实的新道路;
   ②不脱离历史正轨,参入稗史遗闻,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很适于普及历史知识,供社会教化之助;
   ③为后面以历史为题材而着笔为历史小说者提供了法式。
(4)观点一:是受到“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的影响。①当时各类救国课题流传于社会,蔡东藩受其影响而走“演义救国”之路;②他深明亡史亡国的教训,而要用自己的笔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
   观点二:是受优秀文化传统的影响。①在国家处于危难时,由于受传统儒家学说的影响而承担匹夫之责;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蔡东藩正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著书立说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