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8 16:50:16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靖,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材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其舅韩擒虎,号为名将,每与论兵,未尝不称善,抚之曰:“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初仕隋为长安县功曹。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素尝拊其床谓靖曰:“卿终当坐此。”
大业末,累除马邑郡丞。会高祖击突厥于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取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何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
贞观四年,靖又陈十策以图萧铣,高祖从之。铣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
时诸将咸云铣之将帅与官军拒战死者,罪状既重,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靖曰:“王者之师,义存吊伐。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但恐自此已南城镇,各坚守不下,非计之善。”于是遂止。江汉之域,闻之莫不争下。以功授上柱国,封永康县公。乃度岭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抚,其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皆遣子弟来谒,靖承制授其官爵。
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节选自《旧唐书·李靖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除马邑郡丞除:担任
B.执靖将斩之执:捉住
C.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虞:欺骗
D.王者之师,义存吊伐吊:慰问,安抚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李靖军事才能的一项是(?)
①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②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
③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④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
⑤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
⑥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
A.①②⑥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靖年轻时就有文才武略,左仆射杨素认为他将来一定能在唐太宗手下做个左仆射。
B.李靖在攻打萧铣的战斗中,强调行军的速度,抓住了先机,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C.李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吊民伐罪,对待俘虏不该太苛酷,结果使很多敌人主动归降。
D.唐太宗认为,李靖在平定突厥各部的叛乱中,战功卓著,连汉代的李陵也比不过他。
小题4:把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何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译文: ?
?
(2)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1)您拉起正义的队伍,本应替天下铲除暴乱,为什么不想成就大事,却要因为个人的仇怨杀掉壮士呢?( 5分)
(2)从前李陵带领五千步兵去攻打匈奴,免不了自身投降匈奴,还能在史书留名。(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虞:应译为料到。
小题1:③抓住机会。⑤抓住进攻敌人的机会。⑥使用计谋。
小题1:其实是杨素在侧面赞扬其有才能。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1)为、就、以、壮士、语意各一分。
(2)昔、提、降、尚、语意各一分。
【参考译文】
李靖,是雍州三原县人。年轻时就有文才武略,常常对自己亲近的人说:“大丈夫如果遇上英明的君主和大好时机,就一定要建立功劳成就事业,来博取富贵。”他的舅舅是韩擒虎,号称为名将,每和李靖谈论兵法,没有不称赞他的时候,抚摸着他说:“能够一起谈论孙子、吴起的兵法的,只有这个人。”开始的时候做隋朝的长安县功曹。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都称赞他。杨素曾经拍着他的座椅对李靖说:“你最终应该坐到这里。”
在隋朝大业末年,升官至马邑郡丞。正碰上唐高祖李渊去攻打突厥,李靖观察李渊,知道他有夺取天下的意图,于是给自己戴上枷锁向皇上报告事变,将前往扬州。路过长安,因为道路堵塞不通才作罢。高祖攻下京城,抓住李靖,将要杀他。李靖大喊道:“您拉起正义的队伍,本应为天下除暴乱,为什么不想成就大事,却要因为个人的私怨杀掉壮士呢?”高祖赞许他的话,太宗又坚决请求(不要杀他),于是就放了他。
贞观四年,李靖又上奏十条计策来对付萧铣,高祖听从了他的意见,萧铣在夔州聚集军队。萧铣认为当时正是秋汛季节,江水上涨,三峡道路十分凶险,坚信李靖不能进军,于是让士兵休息,不加防备。九月,李靖就带兵前进,将下三峡,将领们都请求停止进军来等待江水退了再说。李靖说:“兵贵神速,机会不能丧失。”李靖当即进兵到了江陵城。萧铣的将领文士弘率领几万精兵屯驻在清江,李靖见其军阵混乱,发兵打败了他。
当时诸将都说萧铣的将士中与官军以死相拒的人,罪行严重,应抄没他们的家资来奖赏将士们。李靖说:“我们是仁义之师,作战的意义在于吊民伐罪。他们投降了,还要抄没他们的家产,恐怕不符合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大义吧。只怕从这往南的各个城镇都会坚守不投降了,这不是一个好计策。”于是没有那样做。江汉一带听到这个消息,没有不争着归降的。李靖凭借战功被授予上柱国的官职,封为永康县公。李靖于是越过五岭来到桂州,派人分路招抚各部落。部落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都派人来请降。李靖秉承皇帝的意旨授予他们官爵。
突厥各部叛变,朝廷计划进军攻打,任命李靖为代州行军总管。李靖率领三千勇猛的骑兵,从马邑出兵,出敌不意直走恶阳岭来进逼敌军,突利可汗没有料到李靖会这样做,看到官军突然来到,于是非常害怕,议论纷纷:“唐军如果不是尽调全国军队而来,李靖怎么敢孤军深入至此呢?”一天之内多次自相惊扰。李靖通过侦察知道这种情况,暗中让间谍挑拨突利可汗和他心腹将领的关系,突利可汗的心腹康苏密前来投降。贞观四年,李靖进攻定襄,打败了突厥,突利可汗仅逃得了性命。唐太宗曾对他说:“从前李陵带领五千步兵去攻打匈奴,免不了自身投降匈奴,还能在史书留名。你带领三千轻骑兵深入到突厥内地,最后攻克了定襄,威名震慑了北边的胡人,这真是从古到今所没有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武帝受禅,以佐命之勋,进号中军将军。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假节。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时长吏丧官,后人恶之,多毁坏旧府,祜以死生有命,非由居室,书下征镇,普加禁断。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积。诏罢江北都督,置南中郎将,以所统诸军在汉东江夏者皆以益祜。
  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抗每告其戍曰:“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无求细利。”孙皓闻二境交和,以诘抗。抗曰:“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
  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戴者,可不美乎?”祜默然不应,退告诸子曰:“此可谓知其一不知其二。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祜寝疾,求入朝。命乘辇入殿,无下拜,甚见优礼。寻卒,时年五十八。帝素服哭之,甚哀。是日大寒,帝涕泪沾须鬓,皆为冰焉。南州人征市日闻祜丧,莫不号恸,罢市。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其仁德所感如此。(选自《晋书?羊祜传》,有删节)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设庠序,绥怀远近——怀:安抚。?
B.以所统诸军在汉东江夏者皆以——益:好处。
C.既至,之——宥:宽恕。
D.皆计所侵,送绢之——偿:补偿。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①佐命之勋②焉用亡郑陪邻
B.①祜始至也②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C.①率部曲降②冰,水为之,寒于水
D.①皆计侵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劫哉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能表现羊祜“有德量”的一组是(? )
①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
②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
③祜以死生有命,非由居室,书下征镇,普加禁断
④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
⑤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
⑥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
A.②⑤⑥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羊祜在荆州任职期间,针对当时前任官吏死于任上而继任者因忌讳而毁坏旧府的迷信陋习,下令禁止。
B.羊祜设计令吴罢石城守,这不仅使边境得以安宁,而且让军队有精力进行农业生产,使军队有了充足的粮食储备。
C.陆抗与羊祜是战场上的对手,但在生病时,不顾众人劝说,服用羊祜送给他的药,后来因真心佩服羊祜而与他和解,结成朋友。
D.羊祜颇有仁德,深受皇帝看重和百姓爱戴。因此,他去世时,皇帝不顾寒冷,素服痛哭,普通百姓和戍边将士也都十分悲伤。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A
4.C
5.(1)郡将夏侯威认为他不同寻常(“与众不同”等),把哥哥夏侯霸的女儿嫁给羊祜做妻子。
  (2)陆抗称赞羊祜的品行气量(“品德气度”亦可),即使乐毅、诸葛孔明也不能超过他。
  (3)臣子树立(有、产生等)私心就会违背公正,这是非常糊涂(“很糊涂”等)的。你们应该懂得我的心愿。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5小题,共22分)
马周,博州荏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乃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
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
(选自《贞观政要》)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令奏之,事皆合旨 命令
B.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多次
C.令直门下省 同“置”,安置
D.此非臣所发意意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分)(?)
A.甚获当时之誉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乃臣家客马周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太宗怪其能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D.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位尊而无功
小题3:下列句子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4分)( ?)
A.马周,博州荏平人也
B.凡四度遣使催促
C.与语甚悦
D.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太宗求贤若渴,对于自己看重的人能委于重任,十分信赖。
B.马周机敏善辩,办事谨慎周到,评论人物又能秉公直言,因此而官至吏部上书。
C.马周对太宗的心理十分了解,每次奏对,都能让太宗满意。
D.马周看问题全面深刻,能说会辩,亲近忠诚太宗,因此深得太宗赞赏。
小题5:(1)用“/”为下面文字断句。(3分)
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 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籍?此 人?共?康?时?政?也
(2)翻译下列句子。(3分)
乃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B
小题5:
(1) 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
(2)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把他安置到门下省。(谒见1分,与(之)语1分,直1分。)


本题解析:
[参考译文]:马周是博州荏平人。贞观五年,他来到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的家中。唐太宗下诏让百官谈论朝政得失,马周为他分类条目写了二十多件事,让他把这些报奏上去,都是切中事务的。太宗对常何的才能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这都是家中的门客马周所写的。”唐太宗当天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便四次派使者去催促。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把他安置到门下省。拜马周为监察御史,连续提拔,授予中书舍人。
马周机敏,有辩才,善于陈述奏章,很明白事情得起源根由,说什么都很恰当合适。太宗曾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很想他。”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马周身兼二职,处事公平、公正,在当时获得了很好的赞誉。又在本来的官职之外兼任吏部上书。唐太宗曾经对侍臣说:“马周处事机敏迅速,性格非常谨慎。谈论人事行为正直,按正理而办,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对我既忠诚又亲近,实在是凭他使时政平安康乐啊!”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环,字叔循。其父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曰:“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环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然诺,好周人急救济
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往见
C.谭谢不纳,母大困道歉
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给……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B.因访一元家所在蒙故业,因遗策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用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C (谢,谢绝)
小题2:B (第一个“因”副词,于是,就;第二个“因”动词,沿袭。A项中的两个“以”都是介词,译为“拿,用,凭着”。C项中的两个“乃”都是副词,译为“才”。D项中的两个“为”都是介词,介入对象,译为“给,替”)
小题3:B(B项“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的表述有错误。根据原文“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和“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可说明张氏在杜家并非“无忧无虑”,因此,该项对文意的分析概括是不完全正确的,选择B项符合题干要求。ACD三个选项均可在原文找到相关信息)
杜环,字叔循。他的祖先是庐陵人,他陪同父亲杜一元外出到江东做官,接着就在金陵定居。杜环特别好学,擅长书法,很重信用,乐于解救别人的急难。
杜环父亲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在九江去世,家道破落。他的母亲张氏六十多岁了,在九江城下痛哭,无家可归。有认识常允恭的人可怜常母年纪老迈,就告诉她说:“当今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何不前去依靠他?”常母依照那人的话,搭船去见谭敬先。谭敬先却谢绝不肯接纳,常母处境非常困窘,跟随人到了金陵,于是向人打听杜一元家在哪里,问:“杜一元现在好吗?”路人回答她说:“杜一元己经死了很久了,只有儿子杜环还活着,他家就在鹭洲坊。”
常母穿着破烂的衣服,冒着雨走到杜环家。杜环正与宾客对坐,当看到常母时,他非常吃惊,于是就问她说:“您不是常夫人吗?为什么会到这里呢?”常母哭着告诉杜环原因。杜环听了也哭了起来,扶着常母坐下,向她行跪拜礼,又把妻子叫出来拜见她。杜环的妻子马氏脱下衣服让常母更换身上的湿衣服,捧粥给常母吃,并抱出棉被让常母睡觉。常母向杜环问起常允恭生前所亲近的、交情深厚的老朋友及自己的小儿子常伯章。杜环知道常允恭的老朋友没有一个在这儿,不能把常母托付给别人,又不知道常伯章是否活着,就暂且安慰她说:“天正下雨,等雨停后,我再替您老人家去找找他们吧!如果真没有人侍奉您老人家的话,我杜环虽然贫穷,难道就不能侍奉您吗?希望您不要有太多的顾虑。”常母看杜环家境贫穷,雨一停止,就坚决地要出去寻找允恭的老友。杜环叫丫环跟着她出去。到了傍晚,常母果然没有遇到任何朋友就回来了,这样常母才定居下来。
杜环买来布帛,叫妻子替(常母)缝制衣裳。从杜环以下的人,都把常母当母亲来侍奉。过了十年,杜环在外地遇到了常母小儿子常伯章。哭着对他说:“太夫人在我家里,因为日夜思念你而生出病来,你可要早点回去看看她老人家啊。”伯章好像没听见,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件事情,不过路远不能去呀。”杜环回家约半年,常伯章才来。常母看到了小儿子,两人抱头痛哭。不久,伯章看母亲年纪太老,担心她无法远行,竟然拿其它事情作借口欺骗母亲而离去,不再回来看望她。杜环更加谨慎地侍奉常母,然而常母更加想念小儿子伯章,病情立刻加重。三年后就过世了。杜环为她准备了棺木并举行入敛安葬的礼仪,在城南钟家山买地安葬她,每年按时去扫墓祭拜。
史官说:“交友之道真难啊!人们在意气相投的时候,常常拿自己的生命来作保证,好像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到了事态变化、情势窘迫的时候,不能实践自己的诺言而背弃离开对方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更何况是在朋友已经死后而能够奉养他的亲人呢?我看杜环的事迹,即使是古代所称的忠义之士也无法超过!可世俗常说今人不及古人,这不也诬陷了天下的士人了吗?”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清时,字授侯,福建安溪人,大学士光地从孙。乾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四年,授浙江嘉兴知府。上南巡,或议自嘉兴至杭州别辟道行民舟,清时官塘外求得水道相,上通吴江平望,下达杭州坝子门,号为副河。丁父忧,去官。服除,授山东兖州知府。二十二年,擢运河道。
二十六年,河决孙家集,运河由夏镇至南阳两堤俱溃,清时督修筑。议者或拟用椿埽,费帑①以六十万计;或拟建石堤,费以三百万计。清时少时行濒海间见筑堤捍海为田者掷碎石积水中潮退则以木拦之填土其上坚筑成堤因参用其法。以河东、西两岸皆水,得土难,令以石垒两旁,积葑②其中,水涸募夫起土置积葑上费帑十四万有奇而两堤成。曹县溢,水泻入微山湖,出韩庄湖口,闸隘,水不得泄,令于闸北毁石堤,掘地深之以泄水。事上闻,上命于其地建滚水坝,高一丈二尺余。清时请减低为一丈,令湖水落至丈,乃闭闸蓄水。泗水经兖州西流入府河,济宁城东旧有杨家坝,遏水使入马场湖,蓄济运,遇伏秋水涨不能泄,淹民田,令改坝为闸,视水盛衰为启闭。汶水分流入蜀山、马踏两湖,旧制引水使南行少北行多,后乃反之,漕船经袁口、靳口,浅涩不能进。清时规分水口,令南坝加长,北坝收短,以为节宣③,并减低何家坝,使汶水南而北增。
二十九年,调江南淮徐道。三十年,擢河东河道总督,赐其母大缎、貂皮。清时以河堤岁修,司其事者每不度形势,过高帑,卑薄者不能大有增益,乃饬所司当水涨具堤高水面尺寸呈报择堤最薄者培之。迨伏秋水发,耿家寨(称十四堡)水及旧堤上,赖预增新筑以免。清厘河工征料诸弊,岁减派料至千余万斤。三十一年,运河东岸漫口,自请议处,原之。三十二年七月,授山东巡抚。高苑、博兴、乐安三县被水,清时谓小清河下流隘,故上游溢,檄所司勘验。遽疾作,乞解任,不许。三十三年,卒。
清时治水善度情形,穷源竟委。每乘小舟出入荒陂丛泽、支流断港中,或徒步按行谘访,必得要领,乃见诸建置。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一十二》)
[注] ①帑:国库中的钱币。②葑:芜菁,又名蔓菁。一种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十字花科。③节宣:节制和排放。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时于官塘外求得水道相属:连接
B.过高帑糜:消耗
C.使汶水南而北增弱:减少
D.清时治水善度情形相:治理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李清时善于治水的一项是(? )
①掷碎石积水中,潮退则以木拦之?②令以石垒两旁,积葑其中?③于其地建滚水坝,高一丈二尺余?④清时规分水口,令南坝加长,北坝收短?⑤清厘河工征料诸弊,岁减派料至千余万斤?⑥徒步按行谘访,必得要领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清时少时行濒/海间见筑堤/捍海为田者掷碎石积水/中潮退/则以木拦之/填土其上坚筑/成堤因参用其法。
B.清时少时行濒/海间见/筑堤捍海为田者/掷碎石积水中/潮退则以木拦之/填土其上坚筑/成堤因参用其法。
C.清时少时行濒海间/见筑堤/捍海为田者掷碎石积水中/潮退则以木拦之/填土/其上坚筑/成堤/因参用其法。
D.清时少时行濒海间/见筑堤捍海为田者/掷碎石积水中/潮退则以木拦之/填土其上/坚筑成堤/因参用其法。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相:观察,察看。
小题2:①是清时小时看到的拦海造田者的做法,③是皇上的命令,⑤是他治水后整治弊端。
小题3:原句:清时少时行濒海间,见筑堤捍海为田者,掷碎石积水中,潮退则以木拦之,填土其上,坚筑成堤,因参用其法。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