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A.运用现有的检测技术,我们在饮用水中发现了756种威胁人类健康的有机化合物。 B.目前我国每年因饮用水不安全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达到当年GDP的1%。 C.先进的水处理工艺能让人们喝上放心水,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饮用水安全危机。 D.膜处理工艺先进,和传统工艺相比,水的过滤量可提高1倍,出水更快。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非所问。该项表述的是我国饮用水安全危机的现状和危害,而非成因。)
小题1:(A项表述不准确,756种“有机化合物”中只有部分有机化合物会威胁人类健康;B项表述扩大了范围,从原文可以看出,“经济损失”是指“因饮用水不安全引发疾病”而造成的损失,而“饮用
水不安全造成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包括购买净水设备、瓶装水等费用;D项张冠李戴,文中“过滤量”是指去除杂质的量,而非出水的速度。)
小题1:(A项扩大了推断的条件,原文为“如果水源不合格……采取深度处理的方法”,当水源合格时,就不需要深度处理的方法了;B项推断不严密,应为“少饮用不清洁的水就少生病”;D项“传统工艺被淘汰势在必然”这一推断绝对,深度处理是在传统工艺之上进行的。)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因何而伟大
李建军
对托尔斯泰而言,艺术就是为了生活而存在的,为了现实中的人而存在的,所以,它天然地有着“功利主义”的性质——只有对生活有效用,只有成为人们之间交流情感的有效手段,它才是有价值、有生命的,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
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是巨大的,他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包含了作者终其一生都不曾放弃的“对真理和博爱的渴求”。无视真理、博爱、苦难和拯救等重大的问题,仅仅追求“文学”价值的文学,是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文学的。事实上,文学没落和破败的显著标志,就是作家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文学”上,只追求技巧的新奇和形式的完美,或者,都放在自己身上,只满足于对肉体快感的叙写和阴暗情绪的宣泄。在那些褊狭、平庸的作家看来,文学与他人是没有关系的,与政治是没有关系的,与道德是没有关系的,与苦难的历史、沉重的现实、茫远的未来,都是没有关系的,总之,文学只为“文学”本身而存在。
文学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是人的生存境况。真正的作家把文学当做讨论生活的一种方式。他关心、同情弱者。他把写作当做帮助人们摆脱苦难的伟大的伦理行为。他大胆地抨击罪恶,无畏地追求真理,执著地探寻生活的意义。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文学的这些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常常被当做一种陈腐的教条和失效的纪律。
为他人而写作,而不是仅仅为自己写作;为真理而写作,而不是单单为荣利写作;敢于对抗邪恶,而不是与之同流合污;勇于直面苦难,而不是视若无睹:充满拯救不幸者的焦虑,而不是陶醉于掉臂而游的逍遥——这就是俄罗斯文学的精神传统,也是俄罗斯文学显得伟大和高贵的根本原因。
对比起来看,中国文学则呈现出与俄罗斯文学完全不同的精神气质。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文章被视为“经国之大业”,诗歌则被当做“观风俗”的镜子和“正得失”的手段。我们的文学被夸大了政治作用,写文章的人反倒失去了自由感和余裕心,而统治者则因为多疑和恐惧,常常通过“文字狱”等手段,来控制写作者的灵魂,长此以往,很多作家便恂恂然如辕下驹,完全失掉了灵气、朝气。然而,大地上总有巨石压不住的竹笋,总有野火烧不尽的春草。从批判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角度来看,中国也有与俄罗斯大师一样伟大的作家。我们的优秀作家——例如司马迁、曹雪芹和鲁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高贵气质,他们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成熟经验,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作家和作品相比,都毫不逊色。
对那些被市场绑架、被欲望劫持、被时尚裹挟的作家来讲,司马迁和俄罗斯文学意味着方向和出路。只有像太史公和俄罗斯大师那样勇敢地生活,那样无畏地写作,我们才有可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才有可能使自己时代的文学显得高贵而伟大。(有删改)
1.关于托尔斯泰所理解的“真正的艺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了生活和现实中的人而存在的艺术。
B.具有以追求功利为目的的性质的艺术。
C.成为人们交流情感的有效手段的艺术。
D.对生活有效用的有价值有生命的艺术。
2.对俄罗斯文学和中国文学的“精神气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俄罗斯文学为了他人和真理而写作,而中国文学在传统领域常常被夸大了政治作用。
B.俄罗斯文学敢于对抗邪恶、直面苦难,中国文学创作者往往缺失自由感和余裕心。
C.俄罗斯文学不为自己和荣利而写作,充满了拯救不幸者的焦虑。
D.中国历史上许多统治者控制写作者的灵魂,很多中国作家失掉了灵气、朝气。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托尔斯泰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其作品包含了作者一生都不曾放弃的“对真理和博爱的渴求”,特别是对“文学”价值的追求。
B.文中说“我们的文学被夸大了政治作用”,其意在否定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对政治的积极作用。
C.在作者看来,文学必须面对人的生存境况,是讨论生活的一种方式,作家应追求真理,探寻生活的意义。
D.文章从托尔斯泰的可贵谈起,肯定了俄罗斯文学的精神传统,全盘否定了中国文学的精神气质,强调作家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
参考答案:1.B
2.C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天坛之美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
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圜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圈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涵着敬天的思想。
“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涵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
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圈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
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象。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匾;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荧,耐人深思。(取材于杨辛《天坛》)
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
B.故官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C.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D.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
2.根据文意,下列对天坛建筑“高”这一特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渐次升高,表示对上天的挑战。
B.节省占地面积,突出幽静之美。
C.高入云霄,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
D.突出崇高感,强化敬慕上苍的心情。
3.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请你根据文章提示的故宫的建筑特点,也从审美角度,用三个双音词概括一下故宫的建筑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你认为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高、圆、清”三点中的哪一点关系最大?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雄伟(雄壮、雄浑……)威严(庄严、森严……)厚重(凝重……)
4.与“清”关系最大。大面积的树木突出了天坛青色的整体色调,同时增加了空灵之美。(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郑樵的治学精神及其史学成就
范兆琪
①郑樵是我国南宋初年著名的史学家。从小便勤奋好学,十六岁时父亲病故,他便和堂兄郑厚在兴化北郊的夹漈山,搭了三间茅屋,谢绝人事,刻苦攻读。他抱负很大,自比不下于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和扬雄。但他不参加科举考试,认为科举文章不是“实学”。
②郑樵虽然专心钻研学术,但对民族命运也很关心。他二十四岁时,徽宗、钦宗被金兵俘虏北去,宋室南迁,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坚决抗金。年轻的郑樵也坚决要求抗战,表示要以自己的才干为国效劳。但因无人引荐,投效无门,他又不愿与一般士大夫周旋应酬,于是只得重返山林,坚持在夹漈山过着淡泊清寒的生活,同时更加专心致志于学术研究和著述,一心一意要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要编撰一部继《史记》之后、贯通古今的通史。
③为了完成这部贯通古今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郑樵以坚强的毅力,“三十年著书,十年搜访图书”,做了充分的准备。“风暴雪夜,执笔不休;厨无烟火,而诵记不绝”。当时,莆田学术文化很发达,藏书家之多,闻名全国。郑樵“周游所至,遇有藏书家,必留借读尽乃去”。“闻人家有书,直到其门求读,不问其容否,读已则罢,去住曾不吝情”。因此,他得以“搜尽东南遗书,搜尽古今图谱,又尽上代之鼎彝与四海之铭碣遗编缺简”。当时人们就曾称赞他说:“惟有莆田郑夹漈,读尽天下八分书。”这就为他完成《通志》的编撰,准备了博大深厚的基础。
④郑樵虽博览群书,但不死守书本。他认为研究学问,除了刻苦攻读外,还要重视实践知识,注意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为了考察、研究动植物,他“结茅夹漈山下,与田夫野老往来,与野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情性”。他还主张读书人要与富有实际知识的农民“参合”,以求得“实学”。还要利用实物,来印证书本知识。他这种治学方法比较科学和进步,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⑤郑樵认为,要编撰这样一部贯通古今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必须具备渊博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于是他以十年为经旨之学,三年为礼乐之学,三年为文字之学,五、六年为天文地理、虫鱼草木之学,八、九年为讨论(校雠学)、图谱、亡书之学;并把研究的成果,分别写成九十类、五十种专门著作。这许多著作,后来大都成为《通志》的底本。清代纪昀等人认为,“南北宋间记诵之富,考证之勤,实未有过于樵者”。他不愧为当时最博学的学者。
⑥郑樵开始酝酿编撰《通志》大约始于绍兴八年(1138),当时他三十五岁。绍兴十九年(1149),郑樵四十六岁,他感到年纪大了,体力也开始衰退,唯恐身后著作失传,于是他从已经写成的几百卷著作中,挑选出十八种,一百四十卷,徒步两千里,来到京城临安(今杭州)),向秘书省进献自己的著作,并呈上一封《献皇帝书》,说明自己三十年来刻苦攻读和勤奋著述的情况。结果得到高宗赵构的嘉纳,把他所献的书“诏藏秘府”。这使郑樵受到极大的鼓舞。他回到莆田夹漈草堂后,继续著书、讲学。这时他名声很大,四方之士从学者多达两百多人。地方官吏推荐他出来做官,但他都辞谢了。
⑦由于侍讲王伧和贺允中的再次推荐,绍兴二十八年(1158)二月,高宗赵构召见郑樵。他对高宗说,自己准备“取历代之籍,始三皇,终五季,汇辑为一,名曰《通志》,体参马、班,法则稍异”。高宗让他监潭州南岳庙,并允许给他笔墨用具,让他回家继续撰写《通志》。郑樵回到家乡后,虽年老体衰,却更加勤奋著述,日夜不辍。他整理、审订,删繁就简,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通志》全书的编纂工作,实现了会通众史,“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夙愿。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底,郑樵又一次来到临安,献上自己的著作。刚好高宗车驾去建康,没有得见。次年春,高宗下诏命郑樵把《通志》进呈;但是诏命下来时,郑樵却已不幸逝世了,终年五十九岁。
⑧郑樵以毕生的精力,独自编纂了卷帙浩繁的二百卷《通志》,他的成就是巨大的。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把郑樵与刘知几、章学诚并列,认为他的《通志》“足以不朽”,“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竞天之一彗星”,对他做了高度的评价。
(摘编自1988年第12期《文史知识》)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郑樵二十四岁时,徽宗、钦宗被金兵俘虏北去,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坚决抗金,由于年轻的郑樵投效无门,于是在夹漈山中编撰史学巨著《通志》。
B.郑樵读书时搜访博览,他利用莆田藏书家多的有利条件,听到人家有书,不管乐不乐意,直到其门求读,不管鼎彝之文还是铭碣遗编缺简他都研究。
C.郑樵三十五岁开始酝酿编撰《通志》,四十六岁时将通志编撰完成,他唯恐身后著作失传,于是挑选出十八种,一百四十卷,徒步两千里来京进献。
D.郑樵在绍兴二十八年受到高宗赵构的召见,他对高宗说,自己准备参照历代典籍,从三皇开始,到五代结束,写一部与《史记》相同的史书。
E.本文叙事跨度大,从郑樵的青少年时代到去世,前后几十年;引用资料丰富,有传主的言论,也有别人的评价: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旧时代学者形象。
小题2:郑樵写作《通志》,有哪些思想基础?请结合原文的前两段进行分析。(6分)
小题3:从④⑤两段来看,郑樵在治学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郑樵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不愿出来做官;而有人认为如果他出来做官,会更有利于个人理想的实现。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和D不给分。
小题2:(6分)①他有要编撰一部继《史记》之后、贯通古今的通史的宏大理想;②他有专心致志于学术研究和著述,以自己的才干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③他有实实在在搞学问,鄙弃不是“实学”的科举文章的求实的研究精神。(每点2分)
小题3:(6分)①注重实践知识。他为了考察研究动植物,在夹漈山下搭茅屋居住,访问田夫野老,观察动植物;与富有实际知识的农民交流。②读书有计划性。为了具备渊博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他制订了一个三十余年的研究计划。③读书、研究与著述结合。郑樵在读书研究中,把成果分别写成九十类、五十种专门著作,这许多著作,后来大都成为《通志》的底本。(每点2分)
小题4:(8分)观点一:郑樵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不愿出来做官,是出于他的研究学问的需要。①他认为科举文章不是“实学”,不值得学习;②他拒绝地方官吏推荐他出来做官,是为了专心著述、讲学;③宋高宗也支持郑樵专心著述,让他监潭州南岳庙,并允许给他笔墨用具,让他回家继续撰写《通志》。
?观点二:如果他出来做官,更有利于人生理想实现。①他的理想是编撰一部继《史记》之后、贯通古今的通史,如果做官,会更有利于利用朝廷的资源,完成自己的著述;②从宋高宗后来给予他一定官职、支持他专心著述来看,做官会有更优厚的条件,有利于他的著述;③他抱负很大,对民族命运也很关心,如果做官,会更好的造福一方。(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和手法分析要注意准确性,选项A对应的原文“他又不愿与一般士大夫周旋应酬”“同时更加专心致志于学术研究和著述”,除“报国无门”外还有以上原因,选项以偏概全;选项C对应的原文“郑樵回到家乡后,虽年老体衰,却更加勤奋著述,日夜不辍。他整理、审订,删繁就简,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通志》全书的编纂工作”,可见不是“四十六岁编纂完成”;选项D对应的原文“体参马、班,法则稍异”选项“写一部与《史记》相同的史书”错误,曲解文意。
小题2:这是一道文意的局部概括题目,答题区位在文章前两段,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主要语句:“他抱负很大,自比不下于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和扬雄”“认为科举文章不是‘实学’”“专心钻研学术”“对民族命运也很关心”“要以自己的才干为国效劳”“一心一意要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对这些语句分类归纳整理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这是一道文意的局部概括题目,答题区位在文章四、五两段,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主要语句:“他认为研究学问,除了刻苦攻读外,还要重视实践知识,注意调查研究、实际考察”“十年为……三年为……三年为……五、六年为……八、九年为……”“并把研究的成果,分别写成九十类、五十种专门著作。这许多著作,后来大都成为《通志》的底本”,整理概括这些内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4: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要求是郑樵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不愿出来做官;而有人认为如果他出来做官,会更有利于个人理想的实现,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时一定要结合“郑樵”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结合文章作深入的探究,即向内挖掘,这种方式一般不扩展,指结合文章例句事例即可;另一种方式适当结合现实探究,即向外拓展,即适用于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本题赞同不做官转行的,适用第一种方式,因为文中能够找到依据,答题时首先明确观点,然后列举文中的相关的语句整理答案。赞同做官适用于第二种,答题时注意在列举原文事件的基础上,适当的拓展。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