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8 16:52:24 【

1、阅读题  ①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贷》)
②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
【注】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小题1:对以上文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的理想是行礼乐于天下,但却落了空,仅在区区武城得以小试,孔子“莞尔而笑”,不完全是戏谑,其中包含着又高兴又怅惘的复杂感情。
B.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子游引述孔子的话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问话。
C.孔子重视音乐教化,虽说各种音乐的境界有所不同,但都可以用来治理国家。
D.孔子开始用“割鸡焉用牛刀”戏谑子游,最终还是肯定子游的礼乐实践。

小题2: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牛刀”是喻体,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指?
??(2分)
小题3: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割鸡”指治理武城县;“牛刀”指礼乐之道。
小题3:①平等对待学生,教学中谦和地与学生展开探讨。(2分)②知错能改,面对子游的反驳能虚心接受。(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C“但都可以用来治理国家”错,孔子认为“郑声淫”必须“放郑声”即禁绝郑国的音乐。
小题2:“割鸡焉用牛刀”是一个常用成语,意思是比喻用大的方法来解冻小的问题而大材小用。文中孔子则用它来比喻用礼乐之道来治理受到县城。
小题3: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两个概括角度,一个是待人平等,二是知错能改。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送石处士
韩愈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榖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孟,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辞;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辩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刀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②之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   
  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耶?”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干恒,师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途,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辞以何说?”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授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沐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往来。晨则毕至,张③上东门外。  
  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
  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注:①石处士:石洪,洛阳人。处士:隐士。②王良、造父:王良,春秋时晋国大夫;造父,周穆王时人,二者皆为古代驾车的能手。③张,供张,指设席饯行。
1.下列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与之语道理,辩古今事当否
B.若河决下流而东注
C.先生不告于妻子
D.戒行李,载书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法治征谋,宜有出 秋毫不敢有近(《鸿门宴》)
B.以为先生寿    乃私见樊於期(《荆轲刺秦王》)
C.酒三行,起    不出,火尽(《游褒禅山记》)
D.果能相与有成也  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先生文武双全,忠孝俱备,舍小家顾大家,在贼寇压境、国难当头之际,毅然挺身而出,表现了“以道自任”的感人品质。
B.“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之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文章连用几个形象的比喻,勾画出石洪能言善辩,有才有识的形象。
C.本文以记叙的形式,通过人物的行为、对话,来表达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期待, 这是对赠序传统写法的一个突破。
D.韩愈借这篇序,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出仕应当“以道自任”,不为名,不贪利,但求忠诚、正直,对国家有益,以道义为皈依。
4.用“/”为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粗的部分断句。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辞以何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A
4.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
5.(1)如果用大义请他并委以重任,他还用什么理由推辞呢?
? (2)不要只追求使自家富足,却让自己的士兵饥饿;不要内心喜爱那些善于阿谀奉承的人而只有表面上敬重正直之士;不要被谄谀的话蒙蔽,(希望大夫)他只听先生的话。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贺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人也。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汉安帝时为侍中,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循少婴家难,流放海隅,吴平,乃还本郡。操尚高厉,童龀不群,言行进止,必以礼让,国相丁乂请为五官掾。刺史嵇喜举秀才,除阳羡令,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后为武康令,俗多厚葬,及有拘忌回避岁月,停丧不葬者,循皆禁焉。政教大行,邻城宗之。然无援于朝,久不进序。
赵王伦篡位,转侍御史,辞疾去职。后除南中郎长史,不就,会逆贼李辰起兵江夏,征镇不能讨,皆望尘奔走。辰别帅石冰略有扬州,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冰大将抗宠有众数千,屯郡讲堂。循移檄于宠,为陈逆顺,宠遂遁走,超、与皆降,一郡悉平。循迎景还郡,即谢遣兵士,杜门不出,论功报赏,一无豫焉。
及陈敏之乱,诈称诏书,以循为丹阳内史。循辞以脚疾,手不制笔,又服寒食散,露发袒身,示不可用,敏竟不敢逼。是时州内豪杰皆见维絷,或有老疾,就加秩命,惟循与吴郡朱诞不豫其事。及敏破,征东将军周馥上循领会稽相,寻除吴国内史,公车征贤良,皆不就。
廷尉张闿住在小市,将夺左右近宅以广其居,乃私作都门,早闭晏开,人多患之,论于州府,皆不见省。会循出,至破冈,连名诣循质之。循曰:“见张廷尉,当为言及之。”闿闻而遽毁其门,诣循致谢。其为世所敬服如此。
陆机上疏,荐“循可尚书郎”,循不就。
(选自《晋书·贺循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教大行,邻城之宗:尊崇
B.辰别帅石冰有扬州略:侵占
C.循少家难婴:缠绕,遭遇
D.及敏破:突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前宁远护军程超代之申之孝悌之义
B.及陈敏乱,诈称诏书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论州府,皆不见省其身也,则耻师焉
D.以循丹阳内史既自以心形役
小题3:下面全能表现贺循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①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 ②停丧不葬者,循皆禁焉
③转侍御史,辞疾去职? ④杜门不出,论功报赏,一无豫焉
⑤公车征贤良,皆不就? ⑥陆机上疏,荐“循可尚书郎”,循不就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④⑤⑥
D.①②⑥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刺史嵇喜举秀才,除阳羡令,以宽惠为本,不求课最。(4分)
译文:
(2)循移檄于宠,为陈逆顺,宠遂遁走,超、与皆降,一郡悉平。(4分)
译文:
(3)是时州内豪杰皆见维絷,或有老疾,就加秩命,惟循与吴郡朱诞不豫其事。(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1)刺史嵇喜推举他为秀才,授官阳羡县令,他把宽恕恩惠当作根本,不苛求在考核中最好。
(2)贺循将檄文转交给抗宠,向他陈说了叛逆归顺的利弊,抗宠于是逃走,程超、宰与都投了降,整个州郡完全平息。
(3)这时州内豪杰都被捆绑起来,有的年老多病,就提高等级和俸禄,只有贺循和吴郡的朱诞不参与这件事。


本题解析:
小题1:破:被打败
小题1:A介词,用 ; B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 ; C、介词,到/介词对于;D介词,做,担任/介词,被
小题1:①与贺循无关 ②不属于淡泊名利③不与叛贼合作
小题1:举、除、宽惠、课各1分;移檄、陈逆顺、遁走、悉平各1分;见、维絷、加秩命、豫各1分。
译文:
贺循,字彦先,是会稽郡山阴县人。宗族里高祖贺纯,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汉安帝的时候担任侍中,(因为)要避开汉安帝父亲的名讳,于是改姓贺氏。贺循从小蒙受家庭大难,被流放到海边,吴国被平定,才回到家乡。贺循操行崇尚高洁严肃,小孩子都不敢和他聚在一起,言行举止,一定按照礼仪谦让,国相丁乂召请贺循担任五官掾。刺史嵇喜推举他为秀才,授官阳羡县令,他把宽恕恩惠当作根本,不苛求在考核中最好。后来担任武康县令,当地民俗大多喜欢厚葬,还有拘束于禁忌,回避年月,因而停办丧事不埋葬死者的,贺循都严加禁止这样的事情。政治教化得以大力推行,相邻的城市都效仿他的做法。但是,贺循在朝廷没有后台,长久不能加官进爵。
赵王司马伦篡夺皇位,贺循转任侍御史,假托有病离开了官职。后来被授官南中郎长史,没有去就任。恰逢叛贼李辰在江夏起兵,朝中的大将军都不能征讨,个个都望风而逃。李辰的另一个统帅石冰侵占扬州,赶走了会稽相张景,用以前的宁远护军程超代替了张景,用张景的长史宰与领受了山阴县令之职。石冰的大将抗宠拥有军队几千人,驻扎在州郡的讲堂里。贺循将檄文转交给抗宠,向他陈说了叛逆归顺的利弊,抗宠于是逃走,程超、宰与都投了降,整个州郡完全平息。贺循迎接张景回到会稽郡,贺循当即感谢打发了兵士,闭门不出,论功报赏的事,他一概不参与。
等到陈敏作乱,诈称有皇帝诏书,让贺循担任丹阳内史。贺循以脚有病为由推辞,他手不能控制笔,又口服寒食散,披散头发袒露身子,以表示不能再被任用,陈敏最终不敢苦苦相逼。这时州内豪杰都被捆绑起来,有的年老多病,就提高等级和俸禄,只有贺循和吴郡的朱诞不参与这件事。等到陈敏被打败,征东将军周馥上奏任命贺循领受会稽相,不久又任命为吴国内史,官府征召他为贤良,他都不就任。
廷尉张闿住在小城里,想要夺取临近的住宅来扩大自己的居所,于是私自建造了一个大门,早晨关闭晚上打开,人们都很担忧这件事,上报到州府里,(这件事)都没有被过问。正赶上贺循外出,到了破冈,于是人们一块拜访贺循去质问这件事。贺循说:“我见了张廷尉,一定会为你们说到这件事。”张闿听说后赶紧拆毁了自己的大门,到贺循府上去谢罪。他被世人敬佩折服就是像这样的。
陆机向皇上上奏章,推荐“贺徇可以担任尚书郎”,但是贺徇不去任职。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到则草而坐披:分开
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游览,这里指观赏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边界,边际
D.心凝形,与万化冥合释:解除束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作者“宴游西山之乐”的一项是 (3分)
①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③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④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⑤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⑤⑥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是力主革新的政治家,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感到屈辱、郁闷。这便是他游山玩水、乐而忘返的真正原因。
B.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游记,首先记述了游西山以外的山水情况,然后写宴游西山的情况,但总的创作目的是为了突出西山形势高峻的特点。
C.文章多次使用“始”字,是理解文意的关键,构成了行文的线索,表达了对西山宴游的惊喜之情。
D.本文语言、句式多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骈散结合,极显灵动变化之妙。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分)
译文:?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3分)
译文:?
(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⑴(我)认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异形态的山水,都已被我游览了,然而却不曾知道西山(景色)的奇异和独特。(如按照教参翻译“自认为凡是这一州山水有点不同常态的,都为我所享有了,但从不知道西山的奇异和独特。”也正常评分)⑵苍茫的暮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一无所见,而我还不想回去。⑶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 际:交会。“外与天际”,“际”在句子中处在谓语动词的位置上,应作为动词,也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而“边界、边际”显然是名词,因而是错误的。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就是要根据所给句子的意思来筛选,用的是排除的方法。如①④不是宴游西山的情景,这样就可以排除了ABD包含①④两句的这三个选项,也就得出了本题的答案了。
小题3:试题分析:“总的创作目的是为了突出西山形势高峻的特点”错,其创作目的应是为了借西山的高峻、怪特表达自己高尚的人格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世情怀。
小题4:试题分析:要翻译好这几个句子,一定要注意这几句中的句式特点和一些文言实词的用法。第一小句中,“山水有异态者”,这是定语后置句,为“有异态的山水”,在翻译时就要把句序调整好。除句式外,就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规范译出:有,这里指“游览”;怪特,奇异和独特;向,从前;于是,古今异义词,于,从,是,这。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阱击赵。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①,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选自[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先选轻骑持汉红旗隐蔽山上,乘机更换旗帜扰乱赵军军心;又背水布阵,迫使汉军殊死作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取得胜利。
B.诸将对韩信反常规背水布阵,并说今日破赵会餐不信服,所以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胜利后经韩信解释,佩服不已。
C.赵军事先占据便利形势,看见汉军阵形后大笑轻敌,在韩信等佯弃鼓旗逃走后又空壁逐利,中计丢失军营,大乱而败。
D.井陉口之战,韩信能根据敌我双方的形势,活用兵法,取得胜利,所以,他虽没有兵书传世,仍可考察出他善用“变诈之兵”。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辨识字形》..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