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二)
?和?(2分) 小题3: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4分) ?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参考答案:1.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1)刺史嵇喜推举他为秀才,授官阳羡县令,他把宽恕恩惠当作根本,不苛求在考核中最好。
(2)贺循将檄文转交给抗宠,向他陈说了叛逆归顺的利弊,抗宠于是逃走,程超、宰与都投了降,整个州郡完全平息。
(3)这时州内豪杰都被捆绑起来,有的年老多病,就提高等级和俸禄,只有贺循和吴郡的朱诞不参与这件事。
本题解析:
小题1:破:被打败
小题1:A介词,用 ; B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 ; C、介词,到/介词对于;D介词,做,担任/介词,被
小题1:①与贺循无关 ②不属于淡泊名利③不与叛贼合作
小题1:举、除、宽惠、课各1分;移檄、陈逆顺、遁走、悉平各1分;见、维絷、加秩命、豫各1分。
译文:
贺循,字彦先,是会稽郡山阴县人。宗族里高祖贺纯,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汉安帝的时候担任侍中,(因为)要避开汉安帝父亲的名讳,于是改姓贺氏。贺循从小蒙受家庭大难,被流放到海边,吴国被平定,才回到家乡。贺循操行崇尚高洁严肃,小孩子都不敢和他聚在一起,言行举止,一定按照礼仪谦让,国相丁乂召请贺循担任五官掾。刺史嵇喜推举他为秀才,授官阳羡县令,他把宽恕恩惠当作根本,不苛求在考核中最好。后来担任武康县令,当地民俗大多喜欢厚葬,还有拘束于禁忌,回避年月,因而停办丧事不埋葬死者的,贺循都严加禁止这样的事情。政治教化得以大力推行,相邻的城市都效仿他的做法。但是,贺循在朝廷没有后台,长久不能加官进爵。
赵王司马伦篡夺皇位,贺循转任侍御史,假托有病离开了官职。后来被授官南中郎长史,没有去就任。恰逢叛贼李辰在江夏起兵,朝中的大将军都不能征讨,个个都望风而逃。李辰的另一个统帅石冰侵占扬州,赶走了会稽相张景,用以前的宁远护军程超代替了张景,用张景的长史宰与领受了山阴县令之职。石冰的大将抗宠拥有军队几千人,驻扎在州郡的讲堂里。贺循将檄文转交给抗宠,向他陈说了叛逆归顺的利弊,抗宠于是逃走,程超、宰与都投了降,整个州郡完全平息。贺循迎接张景回到会稽郡,贺循当即感谢打发了兵士,闭门不出,论功报赏的事,他一概不参与。
等到陈敏作乱,诈称有皇帝诏书,让贺循担任丹阳内史。贺循以脚有病为由推辞,他手不能控制笔,又口服寒食散,披散头发袒露身子,以表示不能再被任用,陈敏最终不敢苦苦相逼。这时州内豪杰都被捆绑起来,有的年老多病,就提高等级和俸禄,只有贺循和吴郡的朱诞不参与这件事。等到陈敏被打败,征东将军周馥上奏任命贺循领受会稽相,不久又任命为吴国内史,官府征召他为贤良,他都不就任。
廷尉张闿住在小城里,想要夺取临近的住宅来扩大自己的居所,于是私自建造了一个大门,早晨关闭晚上打开,人们都很担忧这件事,上报到州府里,(这件事)都没有被过问。正赶上贺循外出,到了破冈,于是人们一块拜访贺循去质问这件事。贺循说:“我见了张廷尉,一定会为你们说到这件事。”张闿听说后赶紧拆毁了自己的大门,到贺循府上去谢罪。他被世人敬佩折服就是像这样的。
陆机向皇上上奏章,推荐“贺徇可以担任尚书郎”,但是贺徇不去任职。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到则披草而坐披:分开
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遨:游览,这里指观赏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际:边界,边际
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释:解除束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作者“宴游西山之乐”的一项是 (3分)
①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③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④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⑤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⑤⑥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是力主革新的政治家,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感到屈辱、郁闷。这便是他游山玩水、乐而忘返的真正原因。
B.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游记,首先记述了游西山以外的山水情况,然后写宴游西山的情况,但总的创作目的是为了突出西山形势高峻的特点。
C.文章多次使用“始”字,是理解文意的关键,构成了行文的线索,表达了对西山宴游的惊喜之情。
D.本文语言、句式多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骈散结合,极显灵动变化之妙。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分)
译文:?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3分)
译文:?
(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⑴(我)认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异形态的山水,都已被我游览了,然而却不曾知道西山(景色)的奇异和独特。(如按照教参翻译“自认为凡是这一州山水有点不同常态的,都为我所享有了,但从不知道西山的奇异和独特。”也正常评分)⑵苍茫的暮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一无所见,而我还不想回去。⑶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 际:交会。“外与天际”,“际”在句子中处在谓语动词的位置上,应作为动词,也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而“边界、边际”显然是名词,因而是错误的。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就是要根据所给句子的意思来筛选,用的是排除的方法。如①④不是宴游西山的情景,这样就可以排除了ABD包含①④两句的这三个选项,也就得出了本题的答案了。
小题3:试题分析:“总的创作目的是为了突出西山形势高峻的特点”错,其创作目的应是为了借西山的高峻、怪特表达自己高尚的人格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世情怀。
小题4:试题分析:要翻译好这几个句子,一定要注意这几句中的句式特点和一些文言实词的用法。第一小句中,“山水有异态者”,这是定语后置句,为“有异态的山水”,在翻译时就要把句序调整好。除句式外,就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规范译出:有,这里指“游览”;怪特,奇异和独特;向,从前;于是,古今异义词,于,从,是,这。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阱击赵。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①,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选自[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先选轻骑持汉红旗隐蔽山上,乘机更换旗帜扰乱赵军军心;又背水布阵,迫使汉军殊死作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取得胜利。
B.诸将对韩信反常规背水布阵,并说今日破赵会餐不信服,所以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胜利后经韩信解释,佩服不已。
C.赵军事先占据便利形势,看见汉军阵形后大笑轻敌,在韩信等佯弃鼓旗逃走后又空壁逐利,中计丢失军营,大乱而败。
D.井陉口之战,韩信能根据敌我双方的形势,活用兵法,取得胜利,所以,他虽没有兵书传世,仍可考察出他善用“变诈之兵”。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辨识字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