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三)
①数以轻骑出塞②恐所得不雠所失 ③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④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 ⑤数上言禄山且乱⑥至互市,辄高偿马直 A.①②⑤ B.③④⑥ ![]() C.①③④ D.②⑤⑥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6分)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8.13)
小题1:体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1分)
?
小题2:“荷蒉”者认为孔子固执,不懂得变通,你是否认同他的看法?结合上述章句,谈谈你的理解。(5分)
?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增数目项王 目:眼色
B、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披:掀开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辞:推辞
D、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如:到,往
2、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项伯东向坐 东:向东、朝东
B、若入前为寿 寿:身体健康
C、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跪着
D、刑人如恐不胜 刑:惩处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若属皆且为所虏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君王为人不忍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C、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夫秦有虎狼之心”等一番话,表面上是抨击秦王,实际上时指责项王。
B、樊哙有的话同前文刘邦的话几乎完全一样,这表明刘邦方面上下一致,同心协力。
C、樊哙引怀王于诸将相约的话,意在提醒项羽,应该当王的是刘邦。
D、司马迁笔下,樊哙绝不仅是一个其忠可嘉、其勇可嘉的勇士,而且是一个机智干练、能言善辩的智者。
5、将上面古文文段划线处和下面一句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6分)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
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道:学习道理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与之同列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其皆出于此乎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
B.文中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又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C.文中慨叹古来的“师道”久已失传。现在一般人,既不能“无惑”,又“耻学于师”,所以越来越愚蠢。然后列举事例加以论证。
D.为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选文的第②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阐述了“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
小题4:将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2分)
?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分)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辨识字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