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四)
A.使吾子见云天而乐,弗借也而吾子之所为借者,将何居乎 B.山而乐,弗借也乃所谓借者,固亦有之也 C.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是邻乎竹之所借于子也,而竹固不知也 D.非子则吾几不免于敝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是邻乎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1)如此说来,您所要借的,只不过是这个邻居的竹林吧?不是这样吗?(3分,
“所”字结构、“特”及句意)
(2)请您改一改我题写的楼名,来开阔我的心胸,怎么样?(3分,“易”“广”及句意)
(3)那文章的铿锵而有气节,就是你从竹子那里借来的。(3分,“则”、句式及句意)
本题解析:
小题1:本,竹根
小题1:略
小题1:没有反对这个名字
小题1: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傅潜,冀州衡水人。少事州将张廷翰。太宗在藩邸,召置左右。即位,隶殿前左班,三迁东西班指挥使。征太原,一日,再中流矢。又从征范阳,先到涿州,与契丹战,生擒五百余人。翌日,上过其所,见积尸及所遗器仗,嘉叹之。师旋,擢为内殿直都虞候。上对枢密言:“潜从行有劳,赏薄。”复加马步都军头、领罗州刺史,改捧日右厢都指挥使、领富州团练使,迁日骑、天武左右厢都指挥使,领云州防御使。
真宗即位,领忠武军节度,数月召还。咸平二年,复出为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契丹大入,缘边城堡悉飞书告急,潜麾下步骑凡八万余,咸自置铁挝、铁棰,争欲奋击。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无何,契丹破狼山砦,悉锐攻威虏,略宁边军及祁、赵游骑出邢、洺,镇、定路不通者逾月。朝廷屡间道遣使,督其出师,会诸路兵合击,范廷召、桑赞、秦翰亦屡促之,皆不听。廷召等怒,因诟潜曰:“公恇怯乃不如一妪尔。”潜不能答。都钤辖张昭允又屡劝潜,潜笑曰:“贼势如此,吾与之角,适挫吾锐气尔。”然不得已,分骑八千、步二千付廷召等,于高阳关逆击之,仍许出兵为援。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康保裔遂战死。
及车驾将亲征,又命石保吉、上官正自大名领前军赴镇、定与潜会。潜卒逗遛不发,致敌骑犯德、棣,渡河凑淄、齐,劫人民,焚庐舍。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上由是大怒,乃遣高琼单骑即军中代之,令潜诣行在。至,则下御史府,命钱若水同劾按,一夕狱具。百官议法当斩,从驾群臣多上封请诛之。上贷其死,下诏削夺潜在身官爵,并其家属长流房州。潜子内殿崇班从范亦削籍随父流所,仍籍没其赀产。五年,会赦,徙汝州。景德初,起为本州团练副使,改左千牛卫上将军,分司西京。大中祥符四年,车驾西巡至洛,因令从驾还京,迁左监门大将军,还其宅。久之,判左金吾街仗。天禧元年,卒。
(选自《宋史》,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隶殿前左班隶:隶属
B.朝廷屡间道遣使间:中间
C.因诟潜曰诟:辱骂、指责
D.一夕狱具狱具:判罪定案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直接表现傅潜怯懦畏战的一组
(?)(3分)
①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②公恇怯乃不如一妪尔
③潜卒逗遛不发?④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
⑤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⑥潜不之与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潜出征太原时,一天之内,两次被流箭所中。后因在涿州,与契丹交战,生擒其五百余人,受到了皇上的赞叹。
B.咸平二年,傅潜又出任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契丹大举入侵,由于傅潜胆怯软弱不抵抗,导致契丹攻陷许多地方。
C.傅潜虽不听从朝廷和众将的劝战,但他是个有涵养的人,别人羞辱他“还不如一个老太婆”,他也不生气。
D.皇帝亲征时,傅潜仍不积极配合,致使战事不利。皇帝大怒,但最终赦免其死罪,只是削夺了他的官职爵位,把他及其家属长期流放到房州。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3分)
译文:?
(2)潜卒逗遛不发,致敌骑犯德、棣,渡河凑淄、齐,劫人民,焚庐舍。(4分)
译文:?
(3)上贷其死,下诏削夺潜在身官爵,并其家属长流房州。(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傅潜胆怯软弱胸无韬略,闭门自守,将士们有请战的,则被他恶语相加。
(2)傅潜始终故意拖延按兵不动,致使敌人骑兵进犯德、棣,渡过黄河直奔淄、齐,劫掠百姓,焚烧房屋。
本题解析:
小题1:(“间”在这里是“从小路”的意思。)
小题1:(②句是间接表现;⑤是傅潜隐报军情,不属于直接表现。)
小题1:(错在“但他是个有涵养的人,别人羞辱他‘还不如一个老太婆’,他也不生气。”原文并没有说他“不生气”,而是说他无言以对。况且从这一点也看不出他有涵养。)
小题1:(1)(关键词“方略”“丑”每译对一处得1分,语意通顺1分。)
(2)(关键词“卒”“犯”“凑”每译对一处得1分,语意通顺1分。)
(3)傅潜的儿子内殿崇班傅从范,也被削去官籍随父流放房州,并没收所有资产。(关键词两个“籍”,第一个为名词,第二个为动词,每译对一处得1分,语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傅潜,冀州衡水人。年轻时事奉州将张廷翰。太宗在王府时,将其召到身边予以安置。太宗即位,傅潜隶属於殿前左班,三次升迁为东西班指挥使。出征太原时,一天之内,两次被流箭所中。又随从征讨范阳,先行到达涿州,与契丹交战,生擒其五百余人。第二天,皇帝路过此地,见到遍地都是堆积的尸体和遗弃的器仗,不禁为之赞叹。回师之后,擢升为内殿直都虞候。皇帝对枢密说:“傅潜随行出征多有功劳,奖赏不够。”又加封马步都军头、兼罗州刺史,改任捧日右厢都指挥使、兼富州团练使,迁任曰骑、天武左右厢都指挥使,兼云州防御使。
真宗即位后,傅潜兼忠武军节度使,数月后被召回。咸平二年,又出任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契丹大举入侵,边境城堡全部疾速传送告急文书,傅潜部下共有八万步兵骑兵,全都自置铁檛、铁棰,争相想要奋力出击。傅潜胆怯软弱胸无韬略,闭门自守,将士们有请战的,则被他恶语相加。不久,契丹攻陷狼山寨,倾其全部精锐攻打威虏,进犯宁边军及祁、赵,担任巡逻突击的骑兵出兵邢、洺,镇、定路不能通行超过一个月之久。朝廷多次从小路派遣使臣,督促他出兵,会同各路兵合击,范廷召、桑赞、秦翰也多次催促他,傅潜一概不听。范廷召等人发怒,就羞辱他说:“您怯懦得还不如一个老太婆呢。”傅潜无言以答。都钤辖张昭允又屡次劝说傅潜,傅潜笑着说:“贼兵势力如此强大,我与之较量,只不过是挫我的锐气而已。”然而不得已,分派骑兵八千、步兵两千交给范廷召等人,在高阳关迎击契丹,并许诺出兵支援。及范廷召等人与契丹浴血奋战而傅潜却没有来到,康保裔于是战死。
等到皇帝将要亲征,又命令石保吉、上官正从大名率领前军奔赴镇、定与傅潜会合。傅潜始终故意拖延按兵不动,致使敌人骑兵进犯德、棣,渡过黄河直奔淄、齐,劫掠百姓,焚烧房屋。皇帝停驻大名而边境的捷报不到,且诸将多次请求增兵,傅潜就是不予发兵;有作战得胜者,傅潜又压制他们不予上奏。皇帝由此而大怒,就派高琼单骑到军中取代他,命令傅潜前往皇帝所在地。到达后,则将其交付御史府,命令钱若水统一审查核实罪状,一个晚上判罪定案。百官斟酌法度当判斩首,随驾群臣多呈进缄封好的奏章请求诛杀他,皇帝赦免其死罪,下诏书削夺傅潜所有的官职爵位,连同其家属长期流放到房州。其子内殿崇班傅从范,也被削去官籍随父流放房州,并没收所有资产。咸平五年,恰好遇赦,迁徙汝州。景德初年,起用为本州团练副使,改任左千牛卫上将军,分司西京。大中祥符四年,皇帝西巡到洛,于是令其随驾回京,升为左监门大将军,归还其宅第。长久以后,兼左金吾街仗。天禧元年,去世。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童心说(节选)
[明]李贽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 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有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谈,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注]矮人,指民谚矮人看戏,比喻是非好歹不分,人云亦云的情况。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童心胡然而 遽失也?遽:突然。.
B.童心固自在也。?固: 本来。 .
C.著而为文辞?著:写作。.
D.言虽工,于我何与?工:精巧。.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童心丧失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②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
③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有言皆闻见道理之言
④有道理从闻见而入,以为主于其内
⑤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
⑥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贽认为童心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本心,是要彻底摒弃虚伪而保有纯粹真诚之心。
B.李贽认为“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所以为了不失去童心,人一定不能读书。
C.李贽指出圣人著书立说不是为了妨碍读书人的童心,后人误解圣人初衷,反倒因读书而失去童心了。
D.李贽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指出“童心既失”的可怕后果;社会充满了虚伪的风气,人人都说假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
(2)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参考答案:
1. C。著:显现。
2. B。①说的是童心不能被否定。③⑥说的是童心丧失的结果。
3. B。 “为了不失去童心,人一定不能读书。”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4.(10分)
(1)在这样的(基础)上来与人交谈,语言不会真实;表现在处理政务上,政务就会失掉根基。
译出大意给2分;“见”“政事”“根柢”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于是天下的至理名言淹没在假人社会中而不能传给后世学者,这种情况难道还少见吗。
译出大意给2分:“至文”、“湮灭”、“假人”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本题解析:
文言文参考译文:
龙洞山农给《西厢记》写序时,在末段说道:“聪明智慧的人,可千万别讥刺我‘还保留着一颗童心’,这就可以了。”所谓童心,指的是真心。如果认为童心是不可以保留的,也就否定了真心。童心是绝对不掺假的纯正的心;这是人生初始阶段的本性之心。如果丢掉了童心,就是失掉了真心;失掉了真心,就失掉了真正的人;做人而不真诚,就会丢掉人所有真诚的本性。
童子是人的最初阶段;童心是人的最初本性。人心本性怎么可以失掉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许多人的童心很快就失去了呢?恐怕正值人的童年时,通过耳目得到了视听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就会取代童心的位置。当人长大后,有很多道理从视听信息的积累中逐步形成,这些道理又会取代童心的位置。这样长期发展下来,随着成年人的各式仁义道德和各种信息量日益增多,所谓见识也就日益增多。于是又增加了追逐美名的欲望,而追逐美名的欲望必然取代童心;同时成人又懂得不好的名声是可卑的,于是便想方设法来掩饰自己的丑行,童心又必然丧失很多;这些道理见识,大都是从多读书多明白仁义道德而得来的。古代的圣人哪一个不读书呢?即使不读书,童心依然存在;即便多读书,也是为了巩固童心让他万勿失掉罢了。绝不像后来的学者们,反而因为多读书多懂得仁义道德竟然蒙蔽了原本的童心。学者们既然因为多读书多懂仁义道德而遮蔽了童心,圣人又何必要多多地著书立说流传后世,用来蒙蔽学者们呢?童心被蒙蔽之后,在这样的基础上来与人交谈,语言不会真实;表现在处理政务上,政务就会失掉根基;表现在著书立说上,文章词语就不能诚信通达。如果不凭借心灵深处美轮美奂的道德修养,如果不依靠人格中光辉灿烂的诚信品行的锤炼锻铸;想要求得一句道德真知,那也是根本办不到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因为至信真诚的童心丢掉以后,只剩下虚伪的仁义道德和道听途说的见识来迷惑心灵了。
既然只剩下虚伪的仁义道德和道听途说的见识来迷惑心灵,那么所谈论的必定都是道听途说的事情和理论,而不是发自童心的真诚话语。语言虽然说得精巧,对我们又有什么益处呢?这难道不是借假人来说假话,做假事,写假文章吗?恐怕人要是假的,那一切就都成假的了。由此可知,在社会中往往是用假话与假人交谈,假人就会高兴;把假事告诉假人,假人也会高兴;写假文章与假人交流,假人必定也是高兴的。没有什么不是假的,又有什么必要来辩白真伪呢?于是天下的至理名言淹没在假人社会中而不能传给后世学者,这种情况难道还少见吗!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日:“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某。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备:防备
B.赵王让李牧——让:责备
C.王必用臣——必:如果
D.悉勒习战——勒:统率、组织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牧用兵蓄势待发的一组是(? )
①常居代雁门,备匈努
②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
③谨烽火,多间谍
④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⑤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一句可以看出李牧虽是将领,但也任意设置地方机构,安排官吏;为了自己的军队也搜刮民脂民膏。
B.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C.“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虽然李牧最终打败了匈奴,但他把数千人作为诱饵,不怜惜他们的生命,可见他虽是良将,也不能面面俱到。
D.“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面了李牧固执的一面。
4.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A
4.(1)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
(2)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
(3)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率众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张岱,字景山,吴郡吴人也。岱少与兄太子中舍人寅、新安太守镜、征北将军永、弟广州刺史辨俱知名,谓之张氏五龙。
郡举岱上计掾,不行,州辟从事。累迁南平王右军主簿,尚书水部郎。出补东迁令。时殷冲为吴兴,谓人曰:“张东迁亲贫须养,所以栖迟下邑。然名器方显,终当大至。”随王诞于会稽起义,以岱为建威将军,辅国长史,行县事。事平,为司徒左西曹。母年八十,籍注未满,岱便去官从实还养,有司以岱违制,将欲纠举。宋孝武曰:“观过可以知仁,不须案也。”累迁抚军谘议参军,领山阴令,职事闲理。
后临海王为征虏广州,豫章王为车骑扬州,晋安王为征虏南兖州,岱历为三府谘议、三王行事,与典签主帅共事,事举而情得。或谓岱曰:“主王既幼,执事多门,而每能缉和公私,云何致此?”岱曰:“古人言一心可以事百君。我为政端平,待物以礼,悔吝之事,无由而及。明暗短长,更是才用之多少耳。”
明帝初,四方反。兄子瑰、弟恕诛吴郡太守刘遐,太祖欲以恕为晋陵郡,岱曰:“恕未闲从政,美锦不宜滥裁。”太祖曰:“恕为人,我所悉。且又与瑰同勋,自应有赏。”岱曰:“若以家贫赐禄,此所不论,语功推事,臣门之耻。”寻加散骑常侍。元徽中,为益州刺史,加都督。数年,益土安其政。建元元年,出为左将军、吴郡太守。太祖知岱历任清直,至郡未几,手敕岱曰:“大邦任重,乃未欲回换,但总戎务殷,宜须望实,今用卿为护军。”加给事中。岱拜竟,诏以家为府。陈疾,明年,迁金紫光禄大夫,领鄱阳王师。
世祖即位,复以岱为散骑常侍、吴兴太守,秩中二千石。岱晚节在吴兴,更以宽恕著名。迁使持节、监南兖兖徐青冀五州诸军事、后将军、南兖州刺史,常侍如故。未拜,卒。年七十一。岱初作遗命,分张家财,封置箱中,家业张减,随复改易,如此十数年。赠本官,谥贞子。
(节选自《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十三》)
小题1:下列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州辟从事辟:征召
B.恕未闲从政 闲:闲暇
C.但总戎务殷 总:统管
D.秩中二千石 秩:俸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云何致此②青泥何盘盘
B.①且又与瑰同勋②臣死且不避,卮酒且不避
C.①若以家贫赐禄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①乃未欲回换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张岔为政有成的一组是 (? )
①谓之张氏五龙?②事平,为司徒左西曹
③领山阴令,职事闲理?④事举而情得
⑤益土安其政?⑥且又与瑰同勋,自应有赏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张东迁亲贫须养,所以栖迟下邑。然名器方显,终当大至。 (4分)
译:?
(2)岱拜竟,诏以家为府。陈疾,明年,迁金紫光禄大夫,领鄱阳王师。(4分)
译:?
(3)岱初作遗命,分张家财,封置箱中,家业张减,随复改易,如此十数年。(4分)
译:??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张东迁家境清贫需要给养,因而暂时滞留在小地方。但他的声名才干正在显露,最终会大有作为。
(2)张岱受职后,朝廷下诏让他以自己家宅作为官府。张岱上书陈说自己身患疾病,第二年,迁张岱金紫光禄大夫,统率鄱阳王师。
(3)张岱先前写就遗书,分发家财,放置箱中封存,遗书随着产业的增减而改动,这样坚持做了十几年。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B 项“闲”通“娴”,熟悉。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小题2:试题分析:C.(以:均为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A何:代词,什么/副词,多么B连词,表并列,而且/连词,表让步,尚且。D副词,表条件,才/副词,表转折,竟然,却)
点评:这种题型是考虚词题最常见的题型,相对而言也比较简单,只要能将各个句子看懂,分辨出这几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
小题3:试题分析:C(①是时人对张岱兄弟的选举,②仅仅陈述张岱官职变化,⑥陈述对象为张恕。这三项都不能表明张岱为政有成。)
点评:做本题首先要理解“为政有成”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张岱的行为,却不能体现他的“为政有成”,有的可能能体现“为政有成”,却是别人的行为。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小题4: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栖迟”“名器”各1分,大意2分。
(2)这个句子中“拜”“领”各1 分,大意2分。(3)这个句子中“遗命”“易”各1 分,大意2 分。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正确使用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