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8 17:02:14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随从梁武帝。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恒思立效。除奉朝请。 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 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韦放曰:“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庆之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须挫其气,必无不败之理。”于是与麾下五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庆之还共诸将连营西进,据涡阳城,与魏相持,自春至冬,各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仲宗壮其计,乃从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陷其四垒。九城兵甲犹盛,乃陈其俘馘,鼓噪攻之,遂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诏以涡阳之地置西徐州。众军乘胜前顿城父。武帝嘉焉,手诏慰勉之。 中大通二年,除南北司二州刺史,加都督。庆之至镇,遂围县瓠,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罢义阳镇兵,停水陆转运,江湘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又表省南司州,复安陆郡,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攻下楚州,执刺史桓和。景仍进军淮上,庆之破之。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州人李昇等八百人表求树碑颂德,诏许焉。五年卒,谥曰武。庆之性祗慎,每奉诏敕,必洗沐拜受。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选自《南史》,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平建邺,稍为主书/稍:逐渐 B.仲宗壮其计/壮:佩服 C.乃陈其俘馘/陈:陈述 D.庆之开仓振给/振:通“赈”,救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信义安所见乎? B.庆之入据其城。/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C.须虏围合,然后与战。/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D.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庆之年轻时候曾是梁武帝的侍从,因为忠心事主,经常得到赞赏,后从军,逐渐得到提拔。 B.陈庆之胆识过人,他曾亲自统领大军攻克涡阳。在与北魏军的对峙中,历经数十上百次的战斗,最终凭借勇气大获全胜。 C.陈庆之在楚城击败北魏军队后,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屯田开荒,发展生产,积蓄了很多粮食。 D.陈庆之为人谨慎,生活俭朴,即使身居高位,仍谦恭有礼,士卒都乐于为其拼死效力。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B 4.(1)敌人的前锋必定是轻装精锐部队,如果战胜不算有功,如果失败,就会破坏我军士气,不如不要出击。 (2)只是我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强大的秦国不敢发兵攻打我们赵国的原因,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曾子有疾,孟敬子①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②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注释:①孟敬子,鲁国大夫。②笾豆:“笾”古代一种竹制的礼器,祭祀时用于盛果脯,“豆”古代盛食物盛肉的器皿。(3)伐:夸耀。 (4)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8.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曾子病危时对鲁国大夫孟敬子的嘱咐。后来沿用这一说法,常用于一个人临终前对别人的真诚的劝告。 B.曾子提出君子应重视三个方面的道德——容貌谦和严肃、脸色正派庄重、言词得体,以此来提高修养。 C.曾子认为国家政事的处理要符合礼的规范,祭祀和礼节仪式应由主管的官吏去办。 D.第二则材料中“犯而不校”是曾子对犯了错误而不愿改正的人的批评。
| 9.曾子和颜回都认为学习上应保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选段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8.D(“犯而不校”应解释为被人冒犯而不去计较,表现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 9.学习上,既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要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
本题解析:8.D(“犯而不校”应解释为被人冒犯而不去计较,表现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 9.从三人不同的语言里归纳出他们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 【译文】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评析】 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 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些道理现在看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颜渊额言语表现了谦虚不自满的可贵精神。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鄙】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名词,边邑、边境。) B.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形容词,平庸、浅陋。) C.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滕王阁序》(敬辞,以示尊重对方。) D.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低贱)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诮呵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曰:“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以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酎金失侯。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建陵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然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选自《史记·卫绾列传》) 小题1:对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召上左右饮左右: 侍卫 B.先帝赐臣剑凡六凡: 总共 C.独至今乎独: 唯独 D.可相少主相: 辅佐
|
小题2:下列各项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性格的一组是( ▲ )(3分)
①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②对曰:“死罪!实病。”
③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④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
⑤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⑥朝奏事如职所奏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卫绾原是靠在车上玩杂技当上文帝的侍卫,后来立了功劳,慢慢升任为中郎将。
B.景帝即位后,对当年卫绾不接受他的邀请一事还耿耿于怀,不过并没有因此责备他。
C.因为护卫游上林苑有功,景帝要赐一把剑给卫绾,但他以景帝已经赐过六把剑给自己为由,谢绝接受。
D.景帝七年,废除栗太子的时候,景帝怕卫绾心肠太软,就让他请假回家,而改派郅都去执行任务。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4分)
(1)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3分)
(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4分)
(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3分)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1)文帝将要驾崩时(或临终前),嘱咐景帝说:“卫绾是个忠厚老实的人,你要好好对待他。”
(2)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百姓,用威风怒气来震慑他们,(百姓)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3)范增几次用眼光示意项羽,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羽,项羽沉默着没有反应。
(4)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本题解析:
小题1:独:难道
小题1:“醇谨”即纯朴老实,谦虚谨慎,①说他担任文帝侍卫官期间,不参加太子的宴请,是谨慎;③说文帝赐他六把剑,但他从来没有佩带过,也没有将它们送人,足见其纯朴;④说部下每犯错误,他都主动承担责任,不将它推给其他的将领,是纯朴;⑥说他担任丞相时,每次朝会只说分内的事,可谓即纯朴又谨慎。以上四项均能表现卫绾这一性格,②说他虚言应对景帝,⑤说他立下军功,均与醇谨无关。
小题1:两处错误,一是景帝让他陪乘,主要是借机询问当年卫绾拒绝自己宴请一事,顺带拉拢一下关系,无关乎卫绾立功;二是赐六把剑的是文帝而非景帝。
小题1:(1)“且”:将要,1分;“属”:嘱咐、嘱托,1分;“长者”:有德行的人,1分(2)“董”:督责,1分;两个状语后置句1分,“怀仁”1分;“貌”、“心”名词作状语1分(3)“目”:以目示意,给……使眼色,1分;状语后置句1分;句意1分(4)所以:……的原因,1分,去:离开,1分;徒:只、仅仅,1分;句意1分
建陵侯卫绾是代国大陵人。卫绾依靠在车技上的本事,当上了郎官,侍奉汉文帝,不断立功依次升迁为中郎将,为人忠厚谨慎而没有其他的才能。孝景帝做太子的时候,召请皇上的左右近臣饮宴.而卫绾托称有病没有前去。文帝临死的时候,嘱咐孝景帝说:“卫绾是个忠厚的人,一定要好好地待他。”等到文帝驾崩,景帝即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也没有呵责过卫绾;而卫绾每天都谨慎尽力。
景帝驾临上林苑,命令中郎将卫绾陪同乘车,景帝回来时问道:“你知道为什么能和我同乘一辆马车吗?”卫绾说:“微臣从一个驾车的士卒有幸得以依靠功劳逐步升迁为中郎将,我自己不知是什么缘故。”皇上问道:“我在做太子的时候,曾召你来饮宴,你却不肯来,为什么呢?”卫绾回答说:“真是罪该万死,我实在是有病在身。”皇上赐他一把宝剑,他说:“先帝赐给我的宝剑已有六把,我不敢再接受陛下的赏赐。”皇上说:“宝剑这种东西,大家可以随便买卖,难道你还保存至今吗?”卫绾说: “都还在。”皇上派他取来那六把宝剑,宝剑都还装在剑鞘之中,不曾佩带过。郎官犯了过错,卫绾经常代替承担罪责;他又不和其他的中郎将争执。有了功劳,也往往推让给其他中郎将。皇上认为他品性端正,忠厚老实而没有其他的心眼,于是任命他为河间王的太傅。吴楚七国^造**的时候,皇上任命卫绾担任将军,率领河间的军队去讨伐叛军,他颇有功劳,被任命为中尉。三年之后,因为建立了军功,在孝景帝前元六年,被封为建陵侯。
第二年,皇上废黜了太子,诛杀栗卿等人。皇上认为卫绾是个忠厚的人,不忍心让他去办,于是赐他告退还家,而派郅都去搜捕处置栗家的人。后来,皇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回卫绾,任命他为太子太傅。过了许久,升任他为御史大夫。过了五年,代替桃侯刘舍担任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只举职分内例行之事上奏。但是从开始做官直到位居丞相,始终没有提出过什么议论。皇上认为他敦厚老成,可以辅佐年少的太子,对他很尊重和宠信,赏赐很多。
他做了三年的丞相,景帝驾崩,武帝即位。建元年间,丞相因为在景帝卧病时各官署的囚犯大多是无辜受到牵连的,被认为不够称职,而被免除了官职。此后卫绾去世,他的儿子卫信继承侯爵,因犯在宗庙祭祀时献金助祭(不合要求)的罪失去侯位。
太史公说: “孔子有句话说‘君子要在言语上迟钝一些,而在行动上要敏捷’,这大概是在说建陵这样的人吧?因此,他们的教化不用整肃就能成功,不用苛严就能安定。他们可以说是品行敦厚的君子啊!”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选自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
20.依据选文,说明严羽所认为好诗所必须具备的标准。(2分)
答:?
21.列举具备严羽所认为好诗标准的两位盛唐诗人的诗各一篇。(2分)
答:?
参考答案:19.夫诗有別材/非关书也/诗有別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20.有兴趣或言有尽而意无穷2分。答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给1分。
21.有意境即可。如李白《静夜思》、杜甫《登高》王维《鹿柴》等。
本题解析:9.句读
20.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主旨。
21.自己认为有意境的古诗即可。
参考译文:诗要另有一种特殊的才能,这和多读书有学问没有什么关系;诗要另有一种意趣,它是抽象说理所达不到的。可是古人没有不多读书做学问,不多通晓人情物理的。所谓不运用逻辑推理,不把话说尽而有言外之意,才是上等的。诗,是吟咏内心情志的。盛唐的诗人着重在诗的意趣,有如羚羊挂角,没有踪迹可求。所以他们诗歌的高妙处透彻玲珑,难以直接把握,好象空中的音响,形貌的色采,水中的月亮,镜中的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