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①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 ②视其植,则清秀敷舒 ③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 ④窍穴逶邃,堆阜突怒⑤怪石森然,周于四隅 ⑥有石焉,翳于奥草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⑥ D.③④⑤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①那里的各种景物,无一不适应地形地势,似在大厅四周呈献它们的特色(技艺)。(解释正确各1分,句子通顺1分)
②既然这样,那么建这个新堂,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草木、土石、清泉、流水?或是为了观赏山峦、原野和树林的景色吗?(解释正确各1分,句子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现象是常见考点。解读试题时应从这几方面着手。蓄:积蓄的水。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要求选择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解答要领:按照题干要求对所例语句联系上下文进行筛选比对,排除不符合题干描写新堂优美景色的番号。③⑥都是描写新堂建成前恶劣的自然环境。
小题3:C 项“使命芟其芜,行其涂”的意思是让人铲除荒草,挖去污泥,行、疏导,涂、淤泥。而不是“让人铲除荒草,便于在路上行走”,对“行其涂”望文生义。
小题4:本题考查考生文言翻译能力。文言翻译,除关注文言实词虚词所涉及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外,还要注意是否包含特殊句式,这些都是考点,有时也是得分点。本题疑难词语和句式:①凡,总共;效伎,献技,“伎”通“技”;合形辅势,适应地形地势,互文;② “然”这样,“岂……欤”,难道……吗?“适”、欣赏。
【文言文翻译】
如果想要在城郊或者城中建造出像幽谷、峭壁、深渊等自然景致,就必须用车子运来山石,开凿山涧沟壑,跨越险峻的地方,使老百姓耗尽人力财力,才能够建造出来,但如要追求那自然生成的风貌,最终是无法办到的。既要使百姓过得安逸舒适,又可顺应地形,且能保持天然之态,这种在过去很难办到的事情,现在在这里出现了。
永州实际是九嶷山的余脉。那些开始规划整治永州的人,围着山头修筑了永州城。城中有山石,却被深草遮蔽着,有清泉,却被污泥所埋没,成了毒蛇盘伏,狸鼠出没的地方。嘉树和恶木,鲜花与毒草,混杂一处,竞相疯长。因此永州被称为荒凉秽废的地方。
韦公到永州作刺史,已过一个多月,政事治理得很出色,社会平安无事。他望着这块土地,感到它很不平常。于是让人铲除荒草,挖去污泥。铲下来的杂草堆积如山,疏通后的泉水晶莹清澈。烧掉了杂草,疏通了泉流,奇特的景致层出不穷。清秀和污浊分开了,美景代替了荒秽。看那些树木,就显得清秀挺拔,枝叶舒展;看那湖水,则微波荡漾,曲折萦回。千奇百怪的石头繁密耸立,矗拥在四周,有的似列队,有的象跪伏,有的若站立,有的如卧倒。石洞曲折幽深,土堆石山也峭拔高耸。于是在那里修筑房屋厅堂,作为观赏游玩的地方。那里的各种景物,无一不适应地形地势,似在大厅四周呈献它们的特色。新堂的外边,高原和山连接,林木覆盖的山脚悬崖,穿插交错,或隐或现。绿色的原野从近处伸向远方,跟碧蓝的天空连成了一体。这一切,都汇集在门楼之内。
不久使君便邀请各方宾客前来观游,接着又设宴娱乐。有的人边赞誉,边祝贺说:“看到您所做的一切,便知道您的心志。您顺应地势而开辟出美丽的景致,难道不就是想顺应当地的民俗来形成教化吗?您公铲除恶木毒草而保留嘉树鲜花,难道不就是想铲除凶暴而保护仁者(除暴安良)吗?您清除污泥而使清泉流淌,难道不就是想除却贪污而提倡廉洁吗?您登临高处纵目远望,难道不就是想让每个家庭都安定和富饶吗?既然这样,那么建这个新堂,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草木、土石、清泉、流水?或是为了观赏山峦、原野和树林的景色吗?该是希望继使君后治理这个州的人,能够通过这件小事,懂得治民的大道理啊。”
宗元请求把这篇记文镌刻在石板上,嵌在墙里,编入书中,作为后来刺史们的楷模法式。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姚仲孙字茂宗,本曹南著姓,曾祖仁嗣,陈州商水令,因家焉。仲孙早孤,事母孝。擢进士第,补许州司理参军。民妇马氏夫被杀,指里胥尝有求而其夫不应,以为里胥杀之,官捕系,辞服。仲孙疑其枉,知州王嗣宗怒曰:“若敢以身任之耶?”仲孙曰:“幸毋遽决,冀得徐辨。”后两月,果得杀人者。
徙资州推官。转运使檄仲孙诣富顺监按疑狱,全活数十人。资州更二守,皆惛老,事多决于仲孙。改知建昌县。初,建昌运茶抵南康,或露积于道,间为霖潦所败,主吏至破产不能偿。仲孙为券,吏民输山木,即高阜为仓,邑人利之。徙通判彭州。尝以天下久无事,不可以弛兵备,因上前世御戎料敌之策,名《防边龟鉴》。徙通判滁州。岁旱饥,有诏发官粟以赈民,而主吏不时给。仲孙既至州,立劾主吏,夜索丁籍尽给之。
召为右司谏。阎文应求为都知,仲孙数其罪,白上曰:“方帝斋宿太庙,而文应叱医官,声闻行在。郭皇后暴薨,中外莫不疑文应置毒者。”出文应为泰州兵马钤辖,又称疾留,复论奏,乃亟去。
以尚书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时?谏议大夫十二员,仲孙曰:“谏议大夫盖朝廷之选,不宜以岁月序进。请艰其选,以处材望之臣。”先是,诸路复提点刑狱,还朝多擢为省府官。仲孙请第其课为三等升黜之,即诏仲孙司考课之法。
进河北都转运使。大修城垒兵备,仁宗赐诏褒之。权知澶州,河坏明公埽①,绝浮桥,仲孙亲总役堤上,埽一夕复完。权知魏州,夜领禁兵塞金堤决河。是岁,澶、魏虽大水,民不及患。进礼部郎中,徙陕西都转运使,未行,权三司使事。属西北备边,募兵益屯及赏赐、聘问之费,不可胜计。仲孙悉心经度,虽病,未尝辄废事。坐小吏诈为文符,出知蔡州。因母忧丧一目,卒。(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注释:①埽(sào):用树枝、秫秸、芦苇、石头等捆紧做成的圆柱形东西筑成的临时性堤坝或护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孙早孤,事母孝/孤:幼年丧父。
B.若敢以身任之耶/若:如果。
C.幸毋遽决,冀得徐辨/幸:希望。
D.吏民输山木,即高阜为仓/即:就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姚仲孙“直言敢谏”和“施政利民”的一组是(?)
A.①仲孙曰:“幸毋遽决,冀得徐辨。”②转运使檄仲孙诣富顺监按疑狱,全活数十人。
B.①因上前世御戎料敌之策,名《防边龟鉴》。②夜领禁兵塞金堤决河。
C.①仲孙曰:“谏议大夫盖朝廷之选,不宜以岁月序进。……”②仲孙为券,吏民输山木,即高阜为仓。
D.①阎文应求为都知,仲孙数其罪,白上。②仲孙悉心经度,虽病,未尝辄废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仲孙任许州司理参军时,建议知州慎重处理民妇马氏丈夫被杀案,使被马氏指控而遭官府抓捕关押的乡吏冤情得以洗清;调任资州推官时,被派往富顺监审理疑难案件,保全了数十人的性命。
B.姚仲孙任建昌知县时,让吏民从山上运来木料修建仓库,解决了储放茶叶的问题;任彭州通判时,弹劾不马上执行诏令拨出官仓粮食救济饥民的主管官吏,连夜按户口簿把粮食全都分发给百姓。
C.姚仲孙任右司谏时,弹劾要求担任都知一职的阎文应,使他被贬出京;以尚书户部员外郎的身份兼任侍御史时,建议朝廷严格掌握造任的标准,让有才能声望的大臣来担任谏议大夫。
D.姚仲孙代理澶州知州时,黄河在明公埽决口,姚仲孙亲自上堤指挥修复;代理魏州知州时,曾在夜间带领禁军在金堤一带堵塞决口的黄河。故两地百姓未因当年发大水而受损失。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建昌运茶抵南康,或露积于道,间为霖潦所败,主吏至破产不能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权知澶州,河坏明公埽,绝浮桥,仲孙亲总役堤上,埽一夕复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B
4.(1)起初,从建昌运茶到达南康,有的露天堆放在路上,时常?被雨水淋坏,主管官员甚至赔上全部家产也不能赔偿损失。
(2)代理澶州知州,黄河在明公埽决口,浮桥被冲断,姚仲孙亲自在堤上指挥防堵,只用一晚就修复了决口。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
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文子、中行氏,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
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昔者智伯骄,伐文子、中行而克之,又劫韩、魏之君而割其地,尚以为未足,遂兴兵伐赵。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此不知足之祸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此之谓也。
(取材于《淮南子·人间训》)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忠臣者务崇君之德崇:使……崇高
B.牵牛蹊人之田蹊:践踏
C.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罢:罢免
D.三国阴谋同计阴谋:暗中谋划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的一组是(?)(3分)
① 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
② 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③ 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
④ 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
⑤ 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
⑥ 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庄王遣卒戍陈的根本目的在于诛杀夏征舒,对陈国的土地王并无贪图的之心。
B.楚庄王听取了申叔时的谏言后,罢陈之戍,立陈之后,使诸侯皆朝于楚。
C.智伯听信谄臣之言,裂韩、魏之地,兴兵伐赵,最终导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本文明辨了忠臣、谄臣之别,并阐释了君主只有知足、知止,才能长久的道理。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
(2)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
(3)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诸侯们听到这件事情,认为你君王发兵征讨的目的不在诛杀罪臣,而是在贪图人家的国家。(3分)(2)所以,千辆兵车的诸侯小国,只要实行德政就能称王天下,像商汤王和周武王就是这样。(3分)(3)韩魏背叛了他,智伯的军队在晋阳落败,智伯死在高粱之东,头还被漆为饮器,国家被分为三部分,被天下人耻笑。(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题中,C项的“罢”是“撤掉、撤出”之意。
小题2:解答此题,要扣住题干中“全都能证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的一组”的要求进行筛选;还可用排除法,在把握准某条错误后,立即排除一个或几个选项。题中,③从正面证明了观点,⑤⑥从反面证明了观点。
小题3:解答此类题目,要将各选项内容同原文仔细对照,尤其要注意命题者在时间、人物、地点、将然或已然、必然或或然等等方面设置的“陷阱”。本题中,A项说法有误:从文中看不出楚庄王“对陈国的土地并无贪图之心”
小题4: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以王为”是个重点,应译为“认为大王您(不)是”;第(2)句要注意“王”的名词动用,注意“汤武是也”应译为“汤和武就是这样的人”;第(3)句要注意各句省略的成分,注意被动句的翻译。
【参考译文】
忠诚的臣子力求使君王品行高尚,而谄佞的臣子力求使君王的领土扩展。怎么证明这点呢?陈国的夏征舒杀害了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他,陈国人也听从楚王的命令。庄王讨伐有罪之人以后,留下部队驻扎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全都来表示庆贺。当时申叔时正出使齐国,回国以后却没有表示庆贺。楚庄王就问申叔时:“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军讨伐他们,平息了暴乱,惩处了罪人,群臣都来庆贺,唯独你不庆贺,为什么呢?”申叔时说:“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主杀了那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牵牛人的罪过倒是有的,但是这样的惩处也太重了。今天您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已经诛杀了罪臣,却还派兵驻扎在陈国不走。诸侯们听到这件事情,认为你君王发兵征讨的目的不在诛杀罪臣,而是在贪图人家的国家。我听说君子是不抛弃道义来谋取利益的。”楚庄王说:“你讲得好。”于是便撤走了戍守陈国的部队,并立了陈国国君的后代作新的国君。诸侯们知道这件事后,都到楚国来朝拜。这就是在竭力使君王品行高尚啊。
张武替智伯出主意,说:“晋国的六大将军中,中行、文子最弱小,而且他们内部又离心离德,现在正好可以讨伐他们来扩展我们的领地。”智伯于是听从张武的计谋发兵攻打中行、文子氏。把他们消灭之后,张武又唆使智伯向魏、韩、赵三家索要土地。韩家和魏家割让了土地给他,而赵家不肯割让。智伯于是胁迫韩、魏两家一起攻打赵家,并包围晋阳达三年之久。后来赵、魏、韩三家暗中联合,秘密商议,一同进攻智伯,于是消灭了智伯家族。这就是竭力使君王的领土扩展的结果啊。
竭力使君王的品德高尚,君王终于称霸天下;竭力使君王的领土扩展,君王最终被人家消灭。所以,千辆兵车的诸侯小国,只要实行德政就能称王天下,像商汤王和周武王就是这样;而万辆兵车的大国,如果喜欢扩展领地,最终还是导致灭亡,像智伯就是这样。过去智伯骄横,攻打中行文子,并且战胜了他们,又胁迫韩魏的君王割让他们的土地,就这样还不满足,又发兵征讨赵。韩魏背叛了他,智伯的军队在晋阳落败,智伯死在高粱之东,头还被漆为饮器,国家被分为三部分,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不知足的祸患。老子说“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秦琼传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始为隋将来护儿帐内,母丧,护儿遣使衤遂?吊之。俄从通守张须陀击贼卢明月不邳,贼众十余万,须陀所统十之一,坚壁未敢进。粮尽,欲引去。须陀曰:“贼见兵却,须悉众追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众莫对。惟叔宝与罗士信奋行。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委营循,明月悉兵追蹑。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明月奔还,须陀回击,大破之。须陀死。率残兵附裴仁基。仁基降密,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密宇文化及战黎阳,中矢堕马,滨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后归王世充,署龙骧大将军。与程咬金计曰:“世充多诈,数下下咒誓,乃巫妪,非拨乱主也!”因约俱西走,策其马谢世充曰:“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贼不敢逼,于是来降。高祖俾事秦王府,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多,帝赐以黄金羡慕,劳曰:“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寻授秦王右三统军,走宋金刚于介休,拜上柱国。进封翼国公: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后稍多疾,尝曰:“吾少长戎马间,历十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新唐书·秦琼传》
小题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秦琼英勇善虎的一组是?(?)
①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
②独叔宝捍卫得免
③策其马谢世充
④贼不敢逼,于是来降
⑤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
⑥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⑤⑥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琼勇武过人,战功赫赫,他所侍奉的主子如来护儿、李密、唐高祖、秦王均对他看重有加。但王世充却不重用他,他才改投在唐高祖的门下。
B.秦琼是一个义士,当他认识到王世充并不是治平乱世的明主要去投靠唐高祖时,他还冒着危险去向王世充辞行。
C.秦琼英勇善战,每逢敌军有骁将精兵耀武扬威时,秦王总是派他去攻取。他每虞必胜,因此很是自负。
D.秦琼一生戎马倥偬,历经两百余战,累官进爵,多受封赏。去世后陪葬在皇帝的陵墓旁。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A
本题解析:
小题:(句③“策马”是为了与世充辞别,句④叙“贼”,都与秦琼“英勇善战”无关,句①与“英勇善战”有关,但不在正确项中)
小题:(不是王世充不重用,因秦琼看了王世充不是明主,才改投高祖门下)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