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九)
2019-06-28 17:02:14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仆虽罢驾,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 “罢”同“疲”,疲惫。 B.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趣”同“趋”,向前走。 C.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徇”同“殉”,献身。 D.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同“择”,选择。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②曾益其所不能?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⑤今之乐由古之乐也?⑥畜君何忧? ⑦蒙故业,因遗策?⑧今也则亡?⑨于吾言无所不说? ⑩举直错诸枉 A.①③⑤⑦⑨ B.②④⑥⑧⑩ C.①②⑤⑧⑨ D.①②④⑦⑩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让让百姓有时间种粮食,官方减轻他们的负担,百姓才能能够富起来。 B.孟子举晚上敲人门户求水讨火,没有人不给的例子,说明了统治者向百姓索取要讲究时间性。 C.孟子认为如果百姓的粮食象水火一样多,那么百姓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仁爱之心。 D.这段话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制民之产,百姓物质富有的的重要性。
| 2.孟子在这段文字阐述的是什么道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7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小题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水也(游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而闻者彰(清楚)士大夫之族(类) C.而耻学于师(以……为耻)而绝江河(横渡) 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今之众人(许多人)
|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欲人
之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小学
而大遗
C.授之书而习
其句读者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
于师
小题3:找出与其它三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C.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题4: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师而学则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小题5:翻译(共9分)
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3分)
⑵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分)
⑶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3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杨雄、王通,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略有删减)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有开之使前者?开:开导
B.修材不足用于时?修:学习,自修
C.发而读之?发:启封,打开
D.而至者鲜焉?鲜:少,很少
2.下列各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修学道而不至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方勉焉以模言语?申之以孝悌之义
D.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业精于勤荒于嬉
3.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下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阐述了道与文的关系,二者之间,道应为先,主张文章应该追求道。
B.欧阳修认为,学写文章应先学道,道理充足,文章也就自然有了文采。
C.欧阳修赞扬吴充的文章“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可见他并不反对文采。
D.欧阳修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4.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9分,每题3分)
(1)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
译文:?
(2)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译文:?
(3)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
译文:?
5.作者在文中以孔子、孟子和杨雄、王通为例,意在证明什么样的观点?请简要述之。(3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