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三)
2019-06-28 17:14:25 【

1、阅读题  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技术

  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技术实际上是科学家受天然湿地净水功能的启发而发明的一项技术。天然湿地有丰富的野生植被及大量的生物,对水质起到良好的净化作用,同时还能调节水分和气候,被人们称之为“地球之肾”。我国青藏高原、黑龙江等地有多种形式的自然湿地,各类繁多的动植物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人工湿地是模拟和强化自然湿地功能的结果。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起净化作用的主要是少量的高等植物、基质和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微生物。基质由砂和石构成,是湿地中最基础的物质。植物栽种在砂石上,与砂石共同创造一个供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产生的微生物能将污水净化。
  人工湿地净水技术的原理:当污水流入净化池后,首先接触的是植物,污水中颗粒比较大的污染物会被植物的根和茎以及基质表层阻挡,形成厚厚的像泥巴一样的污垢。污水继续向下渗透,由于植物根系的作用,可将大量的氧气导入污水中,使好氧菌大量繁殖,从而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吸收和降解。污水中的氧气被好氧菌消耗完后水流继续向下渗透,当到达深度近1米的净化池底层时,污水中的氧气含量极少,厌氧菌便能在无氧的环境中,以污水中剩下的有机质为营养进行大量繁殖。污水经过系统中的好氧菌和厌氧菌的吸收、降解后,最终变成干净水排出池外。
  在生活中,湿地净化水质的现象随处可见,一个荒芜的小水塘,门前的一条小水沟,它们天然生就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人工湿地净化水质系统就充分地利用了这一原理,大大提高了净化水质的效率。目前国外已广泛地采用了人工湿地技术,根据居民居住的地理条件设计小户型人工湿地。福罗瑞恩是奥地利的一名环境工程师。他说:“奥地利人工湿地技术一般应用在偏远的山村、村庄和家庭。他们将房子后院的一处低洼地改造成人工湿地,建好后根本不用怎么管理就可以把生活污水处理得干干净净,十分方便。”
  也许不久的将来,人工湿地系统只是我们农舍旁的一条小水沟,社区里、别墅边的一个小水塘,但是它比天然的小水沟、小水塘净化水质的效果高出上百倍,到那时生活中所产生的废水都将会无污染地回归大自然。
  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技术在我国才刚刚起步,由于它具有投入小、能因地制宜等特点,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随着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球上的许多自然湿地已遭到严重破坏,而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技术能够降低因自然湿地的缺损而造成的环境危害,在不知不觉中净化了水质,美化了环境。
1.下列对“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技术”的原理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技术就是利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植物、基质的降解作用和微生物的吸收作用,将污水净化的技术。
B.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技术实际上是科学家受天然湿地净水功能的启发而发明的一项技术。
C.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技术就是污水经过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好氧菌和厌氧菌的吸收、降解后,最终变成净水排出的一项技术。
D.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技术是既能净化水质又能美化环境,降低因自然湿地的缺损而造成的环境危害的一项环保技术。
2.从全文所提供的信息看,下列对“人工湿地是模拟和强化自然湿地功能的结果”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人工湿地不仅具有自然湿地的功能,而且还有比自然湿地更强的净化水质的功能。
B.在生活中,湿地净化水质的现象随处可见,但自然湿地的净水功能不及同等规模的人工湿地。
C.人工湿地和天然湿地一样,能对水质起到良好的净化作用,同时还能调节水质和气候。
D.人工湿地中微生物能大量繁殖,从而能更好地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吸收和降解,因此人工湿地有比自然湿地更强的净水功能。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随着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许多天然湿地遭到严重破坏。可以通过建造人工湿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然湿地的缺损。
B.目前,人工湿地系统已能将我们生活中产生的废水无污染地送回大自然。
C.建造人工湿地,不仅能净化水质、美化环境,而且能扭转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D.由于人工湿地比天然湿地净化水质的效果高出上百倍且易于普及,它将取代天然湿地。



2、单选题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民间外交更能打动人心
虽然中国的改革开放迅速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但中国还没有塑造自己全球形象的国际经验。以官方声音为主的宣传使我们的话语缺少了能够满足民间需要的说服力;崛起的喜悦中夹杂的狭隘民族主义成分所产生的众多解气的话语,不仅无助于中国说服世界的努力,反而成为外国主流媒体报道中国时出现负面内容的重要原因。中国迫切需要在对国际政治和中国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培育大量具有说服世界能力的民间人士。换句话说,中国人多,中国外交更需发挥民间优势。事实上,民众有意识的参与使众多涉外活动具有了外交意义,甚至比经过精心修饰的外交表述更能打动人心。
从二战结束到中美建交这段时间,中国和美国处在敌对、猜疑、相互隔绝和互不了解的状态。基辛格担任国务卿之后说:“我们仍然认为中国是我们面临的最抱敌意的国家。”但他第一次到上海时,早晨抽空跑出去看了看街上的人,回来却说:“中国人是一个和平的民族,脸上带着佛一样的微笑。”见到面目慈祥的中国人,观念就变了。基辛格转变观念的启示,也为我们解决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提供了思路。
长久以来,西方人坚信他们的文明是世界惟一成功的文明,它们是国家治理的范本,其生活方式值得向往,有些国家推行的所谓“价值观外交”就是以这种意识为思想蓝本的。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却必将证明“价值观外交”政治视野的局限性。2007年韩中贸易额为1500亿美元,相当于韩美和韩日的总和。韩中之间每周往返航班836架次,比韩国国内航班数量都要多,韩中之间已经建立了密不可分的经济关系。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最近总结说:“在世界上,能与中国人用杯子喝53度白酒的只有韩国人,通过老白干的实力能说明韩中贸易额连年激增的缘由。”中韩两国人士炖上一盆狗肉,盘腿上炕谈生意时可能没想到外交,但却促进了外交,所以韩国赞赏中国的发展。事实证明,通过经济活动中民众的交流,中华文明逐渐扩大了在西方的影响,西方在如何看待中国走自己选择的道路方面逐渐变得客观起来,对中国持肯定态度的声音越来越多。
中国的文化中有“朋友信之”、“近者悦,远者来”的传统。现在每年有将近4000万人出国。中国人、中国资本、中国企业已经遍布全球。这是我们的优势,这么多人出去容易让外国人听到中国真实的声音。
目前,外国对中国的了解和我们的期望有很大差距。我们的宣传太像“宣传”,官员学者出国很怕说错一句话,民众的声音出不去,外宣就不真实了。不要担心扩大民间的声音会带来负面影响,我们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说明了民间和外界的交往越深,中国文化的影响就越大。英国首相布朗称:“到2025年,中国讲英语的人将超过全世界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人数。”若此,中国外交对外言说的能力将大增。
如今,国际事务中的言说能力正在与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共同成为主导国际政治的力量。现代政治就是言说政治,其突出特点就是,人们往往不仅仅要看一国的官员说了什么,更要看民众怎么说,说了什么。一个国家无论有多大的外交实力,有多少外交官,都不可能代替民间的交往。而在很多时候,几十个外交官说的“官话”,还往往不如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俗话”更具有感染力。
小题1:对“民间外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外交强调民众有意识的参与,这使得基辛格第一次到上海就转变了对中国的敌对、猜疑观念。
B.民间外交不仅不可能为官方外交所代替,而且将极大增强中国外交对外言说的能力。
C.民间外交具有能够满足官方宣传需要的说服力,有助于消除外国主流媒体报道中国时出现的负面内容。
D.民间外交虽然不能弥补中国塑造自己全球形象的国际经验的不足,却能逐渐扩大中华文明在西方的影响。

小题2:对文中“通过老白干的实力能说明韩中贸易额连年激增的缘由”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和韩国人喝老白干的实力相当,韩国通过与中国的白酒贸易使两国贸易额连年激增。  
B.韩中之间每周往返航班836架次,比韩国国内航班数量都要多,韩中贸易额相当于韩美和韩日的总和。
C.中韩两国民众在经济活动中的交流比官方外交更具感染力,它使双方增进了了解,建立了互信,从而促进了韩中经济贸易的发展。
D.韩国赞赏中国的发展,韩国人愿意和中国人谈生意,成交额因此连年激增。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必将证明西方国家建立在西方中心主义基础上的“价值观外交”存在政治视野的局限性。
B.扩大民间的声音不要担心会带来负面影响,它只会逐渐缩短目前外国对中国的了解和我们的期望之间的差距。
C.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使中国更易发挥民间外交优势,从而更易让外国人听到中国真实的声音。
D.中国讲英语的人比全世界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人数还多,中国外交对外言说的能力正在与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共同成为主导国际政治的力量。



3、阅读题  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宝玉第一次细赏宝钗的金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又是如何结束的?请简述。
(2)请简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高科技基因身份证
  解读人类染色体组是最近这些年科学家的头等大事之一。科学家发现,基因研究成果能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推广基因身份证。实际上,只要从手指上抽点血,再检测几片染色体螺旋结构切片,就能建成一张个人基因身份证。与此相关的是,美国和欧洲有为军人服务的DNA银行。最近,欧洲又新增罪犯DNA银行。即使在今天,做一次DNA检测的费用也不算低——约100美元,但这项措施有利于遏制罪犯。英国明确规定:所有暴力分子必须把自己的血样送交DNA银行。
  科学家认为,基因身份证的作用不应该局限于证实本人,应扩大其所包括的内容,例如该人某些疾病发展的可能性。目前已知世界上就有约5000种疾病跟基因突变有关。人人进行基因检测,建立个人基因身份证,有助于增强国民健康。
  医生都知道,与世隔绝的民族或人群更容易患上遗传性疾病,1944年在塞浦路斯发现地中海贫血病——一种严重的血液遗传病,病情越来越严重。到了1970年,如果再不采取措施,那么再过40年约有40%的塞浦路斯人将为病人输血,而且岛上的预算也得把大量的钱财用于治疗。为此,塞浦路斯政府不得不采取严格措施:对每个家庭进行调查,把那些具有“坏”基因的家庭归入资料库,并对年轻人进行婚前检查。如果新郎和新娘同时具有危险基因,那将施行一定的措施,甚至被禁止结婚。
  问题是基因预测的疾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即使某些确定具有某种疾病因素的基因,也不是完全不可避免的,但是,关于某种基因会引起某种疾病的信息,不可能不对人们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当发现有可能引起乳腺癌的基因BRCA1和BRCA2之后,美国许多女姓纷纷检测自己的这些基因是不是发生突变。在那些查出“坏”基因的女性中,乳腺癌发病率达45%--85%。癌症恐惧症迅速蔓延,连健康女性也急忙做乳腺切除手术。
  不健康基因的携带者还遇到一个问题:人们歧视残疾人和重病患者。设想一下,那些被确诊为携带BRCA2基因的女性的处境,她不一定发病,但雇主会重新聘人。
现在世界上许多医疗保险公司已经开始审核基因身份证,以期减少自己的风险。显然,那些携带“坏”基因的人付出更多的费用。总之,科学家担心基因身份证会产生负面影响不是没有理由的。
小题1:下列说法中有关“基因身份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因身份证是基因研究成果得以广泛应用的一个实例,目前已经得到推广。
B.基因身份证的建成方法很简单,只要从手指上抽点血,再检测几片染色体螺旋结构切片,就可建成一张个人基因身份证。
C.基因身份证是一种可能预测个人某些疾病的发展的身份证
D.建立基因身份证将不仅有利于增强国民的健康,而且有利于遏制罪犯。
小题2:下列内容中是塞浦路斯政府在防止“地中海贫血病”恶化方面采取的措施的一项是
A.到2010年让40%的塞浦路斯人为地中海贫血病患者输血。
B.政府预算把大量的钱财用于治疗地中海贫血病。
C.对每个家庭进行婚前检查,把那些具有“坏”基因的家庭归入资料库。
D.对年轻人进行婚前检查,如果新郎新娘任何一方,具有危险基因,那将实行一定的措施,甚至被禁止结婚。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因预测的疾病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而进行基因检测,建立基因身份证将有利于国民体质的增强。
B.基因身份证的推广可能使一些不健康基因的携带者面临新的问题,如就业困难。
C.世界上许多医疗保险公司开始审核基因身份证,相同年龄且目前健康状况相同的人可能因所携带的基因不同而交纳不同的保险费用,甚至会可能因某些遗传基因而被拒绝投保。
D.基因身份证在证实本人方面的优势应该大大优于现行的普通身份证。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嫦娥奔月
2007 年 10月24日,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一号”顺利踏上登月旅程。这是“中国制造”第一次离开地球,奔向月球,一个时代就此来临。?
欧洲宇航局的负责人多尔戴恩开玩笑地说:“到了美国人再次将星条旗插在月球上的时候.他们会发现上面已经有了中餐馆。”
国外科学家积极地替中国人“虚张声势”,而“嫦娥计划”的科学家目前还在稳健谨慎地实现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步——绕月。研究团队乐观地估计是在2012年实现“落月”,2020年前实现探测器从月球返回。
此次,科学家为“嫦娥一号”卫星设定了四个科学技术目标:通过CCD相机与激光高度计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描绘月球地质与构造图;通过射线谱仪分析月球表面的元素及矿物质的含量和分布;通过微波探测仪测量月壤的厚度并评估月壤中艄资源;通过高能粒子探测仪探测地一月空间环境。
虽然“嫦娥一号”在技术上还有有待提高的空间,但它同样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40多年里,人类已经向月球发射了100多个探测器,可我们惊讶地发现,世界上居然仍找不到一张三维的月球全图。嫦娥计划首次获得月球全球的三维图像,将令其他航天大国汗颜。
此外,“嫦娥一号”可探测14种元素,超过其它国家探测器探测数量的一倍之多。“嫦娥一号”上的激光高度计精度为1米,而日本绕月探测卫星“辉夜姬”只有5米。“嫦娥一号”还将首次使用微波方法探测月壤。
毫不夸张地说,月球已是一个战场。一位美国科学家曾直言不讳地表示,登月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国威而不是科学。从1958年至1967年,在冷战正酣的大背景下,美苏两国共发射了108个月球探测器,成功或部分成功的为52个,成功率为48%,如果单单是为了科学探索,如此密集的发射显然太疯狂了一些。
而如今,除了美国正在独力实施重返月球计划之外,俄、日、中、印以及欧洲各国之问都在相互通联,谋求合作的可能性。探月工程在国际竞争之外,也体现了国际合作。如为了测控“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我国与欧洲空间局和智利有关部门开展合作。对于“嫦娥一号”的数据,我国也承诺分级共享,大部分数据会分期无偿公开。
不仅如此,探索茫茫宇宙更需要多国“联合舰队”。目前,中国已和俄罗斯签订了合作探测火星的“萤火计划”。未来的太空格局,全看几个航天大国之间的合纵连横。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节)
小题1:依据原文,不能成为“月球已是一个战场”这一说法理由的一项是
A.从1958年至1967年,在冷战正酣的大背景下,美苏两国共发射发108个月球探测器,成功或部分成功的为52个,成功率为48%。
B.嫦娥计划获得月球全球的三维图像,是近40年来人类所获得的第一张三维的月球全图,将令其他航天大国汗颜。
C.到了美国人再次将星条旗插在月球上的时候,他们会发现上面已经有了中餐馆。
D.为了测控“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我国与欧洲空间局和智利有关部门开展合作,并承诺数据分级共享。
小题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外国科学家乐观估计中国将在2010年实现“落”月,2020年前实现探测器从月球返回。
B.美苏两国在短短的9年时间就向月球发射了108个探测器,如此密集的发射显然是疯狂行为。
C.我国承诺,将把“嫦娥一号”的数据分级共享,分期无偿公开。
D.欧洲宇航局的负责人多尔戴恩所说的,当美国人再次把国旗插在月球上时,他们会发现上面已经有了中国餐馆。实际上是在替中国人“虚张声势”。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探月工程除去振奋民族精神、扩大国家影响外,还将对科技强国之路产生深远影响。
B.过去探月工程主要是竞争;而如今的探月工程既有竞争,也体现了国际合作;将来也将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且合作可能成为主流。
C.美国之所以还要再次将星条旗插在月球上,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科技实力。
D.目前,美、欧、日、俄和中国、印度,都在加紧筹划21世纪的人类登月计划,我们可以形象地说,月球已是一个即将开张的“包子铺”。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正确使用词..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