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五)
2019-06-28 17:14:25 【

1、阅读题  第九回中董卓被骗去“未央宫”前后,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董卓的?这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



2、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字。
①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乎我的意料。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的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②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③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7.小题1:标志上述语段思想脉落的一组词是( )
A.从容——干练——希望——前行
B.从容——勇毅——希望——前行
C.意外——感叹——希望——前行
D.干练——勇毅——明证——意义

8.小题2:“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乎我的意外”的意义是( )
A.中国人并非一切都坏。
B.中国人比自己的估计坏的多。
C.“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这种观点被事实所否定,要以新的眼光看待中国人。
D.有些中国人比自己的估计坏的多,相反有些中国人非常优秀。
9.小题3:对第①段中三个“一是”理解错误的一项( )
A.三个“一是”是并列关系
B.三个“一是”是第二句的分说
C.三个“一是”分别是起强调作用
D.三个“一是”可以互换位置
10.小题4:对“曾经屡次为之感叹”中的“之”指代对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女子
B.女师大少数学生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C.中国女子的办事
D.刘和珍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
11.小题5:“意义就在于此罢”中的“此”指代的对象是( )
A.中国女子的办事
B.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C.互相救助,殒身不恤
D.勇毅没有消亡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拾叶者言
李国文
  ⑴银杏树,在南方很多,到了太寒冷的北方,就比较罕见了。
  ⑵这种树,又名公孙树,那意思是说它的生长期很慢,也很长,通常是爷爷种下的树,要到孙子那一辈,才能结果。结的果子,叫做白果,因其外壳薄白而名,果肉色绿而糯,微苦,颇有不同一般的滋味。旧时,在上海,冬天,夜晚,常可听到有小贩叫卖“糖炒热白果”者,于小可盈握的炭炉上,炒一捧白果,热烘烘的剥来,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
  ⑶不过,长到这把年纪,看到过许多地方的许多银杏树,但树上挂着果实的,至今,却尚无眼福一睹,实在是很遗憾的。所以,便把对于树的兴趣,关注到银杏树叶了。拾这种树的叶子,同人家集邮,集火花,集钱币一样,也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事情。在所有的树木中,独有银杏树叶算是独树一帜的,状似扇,形似贝,薄似纸,轻似羽,轻盈飘逸,洁净雅致,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风格。
  ⑷在北京的香山脚下,就在双清别墅附近,有那么几株古老银杏,近些年来,又在空旷地上,栽种了一些,都还十分孱弱,尚不成林。不过,一到秋天,当满山黄栌红了起来的时候,这些银杏树,也飒飒地飘落满地黄叶,用另一种鲜艳,点缀着山光水色,也是怪有情调的。色彩总是搭配起来,要好看些。站在山下,放眼看去,红中有黄,黄中有绿,于是,风景便格外好看了。
  ⑸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书里,作书签用。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非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⑹这片银杏叶,从此在书中的某一页与某篇相伴,也多了一丝斯文。
  ⑺有时候,翻开书,未读文章,先读叶片,因为很容易就翻到夹着叶片的那一页,它马上就突然出来。于是使你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某地逗留的情景。
  ⑻在大自然中,它算得上最微末的事物了,所以,它从来也不会扮演重要角色的。它在你的书页中,那种不想让你注意,也不想让你不注意的自然而然的样子,其实,也含有一份做人之道的平实在内的。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得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
  ⑼叶是一回事,但无数的叶构成的树,则是另一回事。
  ⑽我记得有一年,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中间只隔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两棵数高约几十米,数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数,同行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那么泰山下的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的了。
  ⑾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明洁俏丽,优雅可人。这也是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伟岸者有其抱负,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
  ⑿前不久,到广东韶关的南华寺,时值初冬,南方的季节要晚些,但那银杏树叶,也到枯黄坠落的日子。在香烟缭绕中,飘然而下,落地无声,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看着看着,也仿佛悟到了一点禅意。
  ⒀这世界,这人类,也不就这样一季一季地生生不息吗?这无限之中,具体到每一个人,又是极有限的。因此,叶片不大,却总是应该记下它的一段时光。人也一样,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绿碧绿的蓝天。去了,也就由它去了,但你留下了它呢,也就留住了。知识见闻的积累也好,生活中辛酸和悦的感受也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也好,都是应该珍惜,应该谨记的。
  ⒁这样,你拾起一片一片叶子的同时,也就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了。
1.作者在“拾叶”中都获得了哪些乐趣?请加以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既写了泰安岱庙的银杏,又写了韶关南华寺的银杏,这样写是否重复?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拾叶”中都产生了哪些人生感悟?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罗马与汉长安?
  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汉帝国崛起于亚洲东部,而古罗马也在欧洲逐渐走向繁荣。但是长安和罗马有着很不相同的城市发展脉络。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经过缜密论证,考虑的是管辖辽阔疆域的安全需要,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对比之下,罗马城是自然形成的都城,早在公元前753年就已建城,早已有相当的经济文化基础,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终于变成了古罗马之都,并在帝国之初达到全盛,其发展脉络刚好与长安相反。
  因为城市发展脉络的不同,他们的文化发展脉络也不同。长安文化在很短的时间里依靠强大的国家力量快速崛起,而罗马文化则是继承了希腊文化甚至埃及文化发展而来,发展过程有几百年之久。
  长安文化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这是由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决定的。但是长安文化又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其他思想流派只要和最高统治者意愿相合,就能得到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长安文化以周秦文化为基础,广泛吸取了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从而形成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它既代表了本国甚至本大洲文化的最高水平,又带动了周围广大区域内的文明进程,而且它还促成了世界最大的单一民族——汉族正式形成。
  长安文化作为一种集大成的新兴文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愿意探求和吸纳其他文化来充实自己。张骞在西方人之前最早开通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人对自己以外世界的一次大探求。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博望”二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长安文化的探求性。
  罗马文化中没有一支像儒家思想那样独大的至尊核心,奥古斯都称帝,但共和思想和法则依然深入人心,即使是逐渐兴起的基督教文化也没有改变罗马文化多元的特质。罗马帝国广阔疆域内,大大小小的诸多城市都被允许按照首都的模式去建设和发展,而在中国,地方城市的建设是不能同首都平起平坐的,同时罗马城中众多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长安城中不可能有的。只是到公元392年,基督教才发展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成为至尊一元的宗教文化,但这时距罗马帝国的解体已只有几年时间了。
  长安文化和罗马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宗教性。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是按照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理念,长安文化中的宗教元素始终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而儒家的“仁爱”思想使长安文化洋溢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这种人文精神的推动下诞生的《史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罗马文化继承了古希腊开明而松散的多神信仰,充满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这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蛰伏数百年后又成为文艺复兴能在意大利发端的历史渊源。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逐渐强大,罗马甚至成为基督教教廷所在地,这与宽容而多元的罗马文化背道而驰。
1.下列选项不属于长安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 ]
A.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考虑的是安全,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
B.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这些宗教因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始终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
C.长安文化具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它广泛地吸取了长安以外的异地及少数民族文化乃至域外文化,具有一定的探求性。
D.长安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洋溢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罗马帝国时代,罗马文化没有一支像儒家思想那样独大的至尊核心,而是呈现文化多元的特质。
B.长安文化崛起时间短、速度快、内容少、空间大,所以才广泛吸取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
C.罗马文化继承r历史文化传统发展而来,而长安文化则没有,只是包容和吸纳其他思想流派及域外文化快速崛起。
D.汉帝国与古罗马都是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兴起的,其文化有共同的特色,就是非宗教性并具有人文精神。
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汉帝国中,没有一个城市在规模上与汉长安城同样大或者超过汉长安城。
B.在欧洲,如果没有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为国教,没有至尊一元的宗教统治欧洲,没有中世纪宗教神学时代,让罗马的多元文化与人文精神一直发展下去,那么,就可能不会产生文艺复兴运动。
C.罗马城的形成发展之所以漫长而缓慢,是因为罗马城的政治军事早于其经济文化的发展。
D.汉族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收包容其他思想流派乃至域外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



5、阅读题  文学名著阅读(13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在欧也妮生日的那天,拿侬到欧也妮房间拿一瓶酒,下楼时差点摔了一跤。葛朗台责备拿侬怎么和别人一样站不稳,拿侬说怪楼梯不牢靠,葛朗台太太也说早该叫人来修理了,前一天欧也妮也几乎崴了脚。于是葛朗台请人来修了楼梯。
B.多年来,葛朗台总是亲自分发蜡烛给女儿和拿侬使用,同样,日常消费的面包和其他物品也都由他在早晨分发,对家里的消费斤斤计较。欧也妮担心查理受不了蜡油的气味,拿出零花钱让拿侬去买白蜡烛,葛朗台太太怕被葛朗台发现,提心吊胆。
C.欧也妮偷看了查理写给安奈特与阿尔封斯的信,之后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送给了查理,查理把嵌有父母亲肖像的镶金梳妆盒送给欧也妮。几天后,葛朗台带查理到初级法庭,是要查理签字放弃对父亲财产的继承权,到克罗旭公证人那里办理两份授权书。
D.查理被伯父葛朗台打发到印度后发了财。他贩卖人口、放高利贷、偷税走私。只要能发财,他心狠手辣什么都干。他和各种肤色的女子鬼混,最终把欧也妮忘得一干二净。查理为了高攀,竟和奇丑而嫁不出去的侯爵小姐订了终身。
E.欧也妮已经三十岁了,却没有尝到一点儿人生的乐趣。她虽然拥有巨大的财富,可并不觉得快乐。她盼望着爱情和人们之间的温暖,但却没有得到,于是她靠着宗教的信仰活下去。对此,大家都予以极大的同情。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吃完团年饭,高家公馆热闹非凡,这让觉慧心烦意乱。他趁着酒意,到大街上走走,碰到一个讨饭的孩子,给了他两个半元的银币,让他去买点热的吃,找一个温暖的地方。他为此感到十分欣慰,认为终于做了一件让自己心安的事情。
B.听到鸣凤跳湖自尽的消息后,觉慧觉得恐怖和绝望,情绪非常激动,抓自己的头发,并摇着剑云的肩膀追问鸣凤是怎么死的,之后一个人跑到花园湖畔怀念鸣凤,为没能保护好她而感到深深的愧疚,同时对造成鸣凤之死的封建家庭感到深切的痛恨。
C.琴第一个在《黎明周报》上发表鼓吹女子剪发的文章,引来很大的社会反响。但是,她自己没有足够的勇气加入到剪发的行列中来,这引起了许倩如的嘲笑和指责。琴也由此感到羞愧,眼泪无法控制地淌了出来,一个人默默地走开了。
D.觉新在产房外听到瑞珏痛苦的叫喊声,感到非常难过,就拿拳头在门上砸,要里面的人放他进去。可是没人理他。瑞珏难产而死,觉新非常伤心。当接生婆说瑞珏生下的是一个男婴时,觉新认为这个孩子似乎是瑞珏生命的仇人。
E.觉新听到觉慧要出走的消息,感到惊愕、心痛和委屈,他哀求觉慧不要走,并告诉觉慧:高家的其他人也不会让他走。当觉慧表明心意已决,他又劝觉慧等两年再出去。最终觉新拗不过觉慧,帮觉慧准备到上海的路费。
小题3:高家内部在兵变时出现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情形,请就此加以简述。
小题4:葛朗台太太死后,葛朗台是如何诱骗女儿的继承权的?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正确使用词..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