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八)
A.赋兴盛于汉代,汉赋受《诗经》、《离骚》等前代文学的影响,是自觉全面地继承荀子的创作思想而形成的文学样式。 B.汉赋蔚为大观,类型繁多,所谓体物模型的汉大赋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荀子创造的体物赋应是汉赋的发端和起源。 C.荀子《成相篇》的艺术创作范式,直接影响到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或阐发深刻的治国道理,或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 D.荀子在齐国游学从教多年,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推重赏识,齐、楚两地的丰富阅历,对他的文学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赋篇》应为《成相篇》
小题3:原文是“可能已发展成一门系统的学问”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刀疤? [阿根廷]博尔赫斯
他脸上有一条险恶的伤疤:一道灰白色的、几乎不间断的弧线,从一侧太阳穴横贯到另一侧的颧骨。他的真实姓名无关紧要,塔夸伦博的人都管他叫做红土农场的英国人。
我最近一次在北方省份旅行的时候,遇上卡拉瓜塔河水暴涨,只能在红土农场过夜。晚饭后,我们到外面去看看天色。不知是由于高兴还是由于腻烦,我忽然异想天开,提到了他脸上的伤疤。英国人脸色一沉,有好几秒钟冷场,我以为他准会把我撵出去。最后,他声调一点没有改变,对我说道:
“我不妨把这个伤疤的来历告诉你,可是有一个条件:不论情节多么丢人,多么不光彩,都如实讲,不打折扣。”
我当然同意。下面就是他的故事。
1922年前后,康诺特的一个城里有许多策划争取爱尔兰独立的人,我是其中之一。一天下午,我记得很清楚,有一个成员,一个名叫约翰·文森特·穆恩的人从芒斯特省到我们这里。
他年纪不到二十岁,又瘦小又窝囊,像无脊椎动物似的叫人看了不舒服。我们走到市区尽头,周围的房屋稀稀落落,这时突然响起一阵枪声,使我们大吃一惊。我们赶紧拐进一条土路。一个士兵从着火的棚屋里出来,映着火光,身躯显得特别高大。他厉声吆喝,叫我们站住,我加快了脚步,我那个伙伴却没有跟上。我转过身,只见约翰·文森特·穆恩吓得一动不动,呆若木鸡。我马上再往回跑,一拳把那个士兵打倒在地,使劲推推文森特·穆恩,狠狠骂他,叫他跟我走。他吓瘫了,我只得拽住他的胳臂拉着他跑。我们在火光四起的黑夜里夺路而逃,背后响起一阵密集的枪声。穆恩的右臂给一颗子弹擦过,我们逃进小松林时,他竟然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来。我替他倒了一杯茶,包扎了伤口,发现他挨的那枪只擦破了一点皮肉,没有伤筋动骨。
第二天,穆恩已经恢复了镇静。他接过我给他的一支烟,然后严格地盘问我,要了解“我们革命党的经济”。他提的问题很有条理,我实话实说,告诉他情况很严重。南面枪声激烈。我对穆恩说,伙伴们在等着我们。我的大衣和手枪在我自己的房间里,我取了回来时,发现穆恩两眼紧闭,躺在沙发上,他觉得自己在发烧,说肩膀痛得厉害。
我明白他已经怯懦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我尴尬地请他自己多加保重,然后向他告别。那个胆小的人叫我害臊,好像胆小鬼是我,不是文森特·穆恩。
我那天清晨出门,午前就回了。穆恩在图书室里和谁正讲着话,我听声调知道他在打电话。我听见他提到我的名字,接着又说我晚上七点钟回,还出点子说可以等我穿过花园时逮捕我。我那位十分理智的朋友正在十分理智地出卖我。我还听到他要求保证他的人身安全。
故事的头绪到这里就乱了,也断了。我只记得那个告密者要逃跑,我穿过梦魇似的黑走廊和使人晕眩的长楼梯穷追不舍。穆恩很熟悉房子的布局,比我清楚得多,有几次几乎被他逃脱。但在士兵们抓住我之前,我把他逼到一个死角。我从墙上将军的兵器摆设中抽出一把弯刀,用那半月形的钢刃在他脸上留下了一条半月形的永不消退的血的印记。“博尔赫斯,你我虽然素昧平生,我把这事的真相告诉了你。你尽可以瞧不起我,我不会难受的。”
他说到这里停住了。我发现他的手在颤抖。
“穆恩后来怎么啦?”我问道。
“他领到了犹大的赏钱,逃到巴西去了。那天下午,他看到几个喝醉的士兵在广场上把一个模型似的人当靶子射击。”
我等他讲下去,可是半晌没有下文。最后我请他往下讲。
于是他呻吟一声,怜惜地把那条弯曲的灰白伤疤指给我看。
“难道你不信吗?”他喃喃地说,“难道你没有看到我脸上带着卑鄙的印记吗?我用这种方式讲故事,为的是让你能从头听到完。我告发了庇护我的人,我就是文森特·穆恩。现在你蔑视我吧。”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当作者忽然异想天开,主动提及英国人脸上的刀疤时,他脸色一沉,并且有好几秒钟冷场。这一细节表现了他因脸上的缺陷而感到难为情。
B.面对特定的战争场景,文中写“约翰·文森特·穆恩吓得一动不动,呆若木鸡”,目的是表现穆恩的胆小、懦弱,为后文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C.故事一开始把穆恩描写为“又瘦小又窝囊,像无脊椎动物似的”,作者采用拟物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将一个苟且偷生的丑恶灵魂勾勒了出来。
D.文中在故事将要讲完时,英国人却半晌没有了下文,这反映出他极度内疚和自责,但是又担心作者知道真相之后会笑话自己的矛盾心理。
E.文章最后才点明英国人自己就是那个约翰·文森特·穆恩,使故事充满戏剧性,这种特殊的叙事方式也让读者对本来比较简单的故事回味无穷。
小题2:小说中多次提到“伤疤”,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中穆恩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身份的变换是本文最为鲜明的写作风格。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作者这样处理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E(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小题2:①“伤疤”在文中起线索作用,正是因为伤疤的存在,才有故事的开始,以及真相的揭示。②“伤疤”在文中还起到伏笔与照应的作用,节选部分一开始就交代了人物脸上的伤疤,为后文揭开伤疤的来历埋下了伏笔。③由人物真诚的忏悔可知,文中的“伤疤”既指脸上的伤疤,更指人物心灵的伤疤。(共6分,每点2分)
小题3:①胆小懦弱:面对敌人,吓得呆若木鸡;右肩只擦破一点皮肉,却“哭了起来”,而且“诉说肩膀痛得厉害”。②阴险狡诈,叛变投敌:盘问军情机密中,出卖战友,向敌人寻求保护。③真诚忏悔,坦然担当:勇敢讲出事情的真相,对自己的罪行忏悔。(共6分,每点2分)
小题4:示例:
观点一:作者这样处理很好。①换位叙述可以使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旨的表现更为成功;②“英雄”与“叛徒”之间身份的转换,使得小说结尾出人意料,扣人心弦;③“身份的变换”让读者越发感觉到隐藏在人物话语中的忏悔,以及解剖自身的味道,小说通过这种换位叙述赢得了真实性。
观点二:作者这样处理不好。①“身份的变换”超出了人们的通常思维,读者就像小说作者一样,听完故事,还是不明真相;②读者眼睁睁地看着人称的颠倒最终竟变成了英雄与叛徒之间身份的转换,感觉不合常理;③“身份的变换”不能使读者在短时间内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无形中增加了读者的阅读负担。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这一细节表现了他因脸上的缺陷而感到难为情”不确切,不仅仅是难为情,还有为自己的卑鄙往事痛悔等复杂的情感。C项,“拟物”错,应为“比喻”。D项,“担心作者知道真相之后会笑话自己”错,从“难道你没有看到我脸上带着卑鄙的印记吗?我用这种方式讲故事,为的是让你能从头听到完。我告发了庇护我的人,我就是文森特·穆恩。现在你蔑视我吧”可知他不担心,就是要让“我”蔑视他。
小题2:考查作用题,要从内容上和结构上去分析。一般来说,某词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具体到本文,从内容上看,有象征意义,既指脸上的伤疤,更指人物心灵的伤疤;从结构上看,“伤疤”在文中起线索作用,还起到了伏笔与照应的作用。
小题3:通过小说中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来概括性格,先从事例中概括出性格特点,再叙述相关事例证明。
小题4:选定一个自己认为好或不好的观点,结合文本谈具体理由。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旨、结尾艺术和换位叙述手法、读者是否接受等角度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精?神
终于,她答应陪儿子去吃肯德基了,不过,她说:“一言为定,只买一份鸡腿、一杯饮料。”儿子不止一次想光顾这个环境了。他远远地指着豪华的门面一侧站立着的穿着奶白色西服的模特儿,说:“那就是山德士上校。”她觉得那位老人显得富态而慈祥。
厅内,宽敞、宁静,只有三对青年分布在不同的角落。母子俩选了张离服务台不远的桌子,桌面摊着一张报纸,他掀起说:“妈妈,你看。”
一张10元面额的纸币和8个1元面额的硬币。她惊讶了,脱口说:“怎么办?”
他说:“交给老师。”
她笑着说:“也好,这个店收了恐怕吞没了。”
他收起钱。她禁不住四下望了望,像是在做一桩丢人现眼的事儿。她的心“怦怦”地跳。其实她真想白捡了这钱,只是儿子在场,他还小。
服务小姐端来了一份鸡腿,一杯可乐。她当即付了款。她奇怪地想:竟不能将18元用来支付这个诺言,那样的话,她也能点个便宜的点心,毕竟首次坐进这个幽雅的环境呀。
他说:“妈妈,你呢?”
她说:“你慢慢吃,到时我可要问你什么滋味呢!”
他递过来说:“妈妈,你尝尝。”
她摆摆手说:“我不喜欢吃鸡,你慢慢吃,妈妈陪你。”
他埋头啃那鸡,显得仓促。
她喜欢注视着儿子,说:“又没人抢,你慢慢吃,你这吃像难看。”
他放慢了速度,却已经只剩根细骨了。他仰脖喝进可乐,说:“妈妈,真的很好吃呢。”
她说:“再好吃还不是鸡?好了,这下算是如愿了吧。”
他站起,精神抖擞的样子,说:“味道真的很好呀。”
翌日,他临上学校,说:“妈妈,早餐钱你还没有给我呢?”
她刚醒来,说:“我这儿没零钱,你先垫着吧。”
他说:“我口袋里的钱不够吃早餐。那钱我要交给老师呢。”
她打开皮夹,抽出一张10元面额的纸币,说:“晚上再结算。”
傍晚,她一进门,看见正在做作业的儿子,首先想到那笔钱,似乎那18元钱关系着儿子今后的成长、发展,她期待儿子单纯、美好——在儿子面前,她仍是一个正面的形象,恐怕今生今世儿子都不知道她打过那笔钱的歪主意。她说:“18元钱你上缴了吗?”
他放下笔,迎上来,说:“妈妈,上课前,我已经交给赵老师了。”
她说;“老师说啥了?”
他说:“也没说啥,赵老师要上课呢。”
她说:“唔,捡了东西是该上缴。”
再一天,上班,她接到一个电话,是赵老师的电话。赵老师请她赶快到学校一趟。
她说:“出了什么事了?”
赵老师说:“肯德鸡快餐店老板赶到学校说要见见你们母子俩。”
老板是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中年人,没有店门口的永远站着的“山德士上校”那么有风度,却也显的精明。他说,那18元钱是他特意摆在桌子上的,他决定谁拾金不昧,他就奖励188元,他料不到校方转告了他,他就在学校颁发这笔奖金。我奖励这种感人的精神。
儿子一个劲儿地瞅她。她觉得受了“山德士上校”作弄了一样,说:“我不要这笔奖金,我不要,我和儿子只不过偶然去了店里,我不过不想叫儿子失望,他父亲两个月前出外打工……好了,我现在要去上班了。”
周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都看着母子俩。她觉得浑身发热,抚摩着儿子的头,说:“妈妈上班去了。”
下班回家,儿子欢喜地迎上来说:“妈妈,赵老师通知我,明天我当光荣升旗手。”
她拍拍儿子嫩稚的肩膀,说:“妈妈替你高兴。”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文中画线句说“在儿子面前,她仍是一个正面的形象,恐怕今生今世儿子都不知道她打过那笔钱的歪主意”,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心理?小说中有哪些情节表现了女主人公的这种心理?(8分)
?
?
小题2:小说中的母亲原先盘算着那18元钱,最后又拒领那笔奖金,母亲前后表现的性格是矛盾的吗?(8分)
?
?
?
小题3:小说以“精神”为题,包含了哪些丰富的内涵?(8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1)面对18元钱,母亲虽然口头上答应交给老师,内心却在盘算着如何利用这18元钱,而这种念头使她觉得自己在儿子心目中是一个“反面形象”。
(2)表现这种心理的情节有:①“其实她真想白捡了这钱”,这是她的心理活动。②回家后她始终挂念着那18元钱,儿子向她要早餐钱,她以没零钱为由旁敲侧击地提醒儿子可以先挪用拾来的钱。③晚上她一进门,看见正在做作业的儿子,首先想到的还是那笔钱。(每点2分,答满7分)
小题2:(1)小说中的母亲生活在艰难的境地中,让儿子吃一次肯德基成了她难以兑现的诺言,丈夫还远在外地打工。因此,面对意外得来的18元钱,心为所动,显露了贪小便宜的自私。(2)儿子不暇思索就脱口而出说要交给老师,她表面上附和着,内心仍在盘算着,显露出人性中的些虚伪。(3)但是,面对着188元的奖励,她觉得受了“山德士上校”的作弄,拒领奖金,显露出要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前后对比,人情在短暂的失落以后自然复苏和觉醒,人物的性格是矛盾的。(每点2分,答满6分)
小题3:[示例]可以肯定餐厅老板的做法。在社会公德及人文精神沦落的时候,他特意把18元钱摆放在桌子上,是对人性的一种考验;拿出十倍的奖金,更是对社会上拾金不昧精神的弘扬。(6分)
①儿子具有拾金不昧的高尚精神。②孩子的成长需要精神引导,要保护孩子的单纯和美好。③拒领奖金,既是不想让儿子失望,更是维护自己精神上的尊严。(每点2分,答满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两层意思。“在儿子面前,她仍是一个正面的形象”面对18元钱,她口头上答应儿子交给老师。所以,在儿子面前,她仍是一个下面的形象。“恐怕今生今世儿子都不知道她打过那笔钱的歪主意”,口头上答应交给老师,而内心却在盘算着如何利用这18元钱,而这种念头使她觉得自己在儿子心目中是一个“反面形象”。明白了这些之后,应从这句话的上下文中找到母亲盘算着这些钱的情节。
点评: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可抓住小说的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线索,理清小说的矛盾冲突,体会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的揭示所起到的作用。
小题2:试题分析:首先要先从这一想一拒这两个事情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特征:面对意外得来的18元钱,其实她真想白捡了这钱。回家后她始终挂念着那18元钱,儿子向她要早餐钱,她以没零钱为由旁敲侧击地提醒儿子可以先挪用拾来的钱。晚上她一进门,看见正在做作业的儿子,首先想到的还是那笔钱。这些都表现出了母亲自私的一面。面对188元奖金,她觉得受了“山德士上校”作弄了一样,所以拒领这奖金,又表现出了母亲人格尊严。
点评: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小题3:试题分析: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通过这些情节进行概括。当然这些精神,有的是具体的,有的却是隐含的意义。
点评:文学类作品阅读要求能“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落实到小说阅读中的“重要词语”是指对营造典型环境、展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中心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而对小说标题内涵与作用的解读就是其中之一,要恰当地理解小说标题的含意,首先要了解一下小说创作者拟题的思路和技巧。1、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2、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风中的鸟巢(节选)
雪小禅
我真喜欢那些风中的鸟巢。
在冬天的荒野里,在肃杀的寒风里,我看到那些枯枝上的鸟巢,挂在树梢上,看着岌岌可危,无限孤单,但又具有饱满的坚挺的力量。
它在风中,在一片枯黄的冬天的树梢上,独自承担风给它的力量。我喜欢那鸟巢的样子,圆圆的,有毛刺,不规则,在茂盛的夏季和秋天,鸟儿们一点一点衔来树枝,然后和着唾液一根根地搭着——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工程!
那些风中的鸟巢,多么疏离,每隔几十米就会突兀地出现一个鸟巢,黑黑的,远远看去,很孤单。
可是,我喜欢那孤单。
那是应该有的孤独样子——它独立于时间之外,好像偌大的冬天只有它了。在空旷的冬天,我路过那些鸟巢,路过那些孤单——好像我也是一只风中的鸟巢,游走在这冬天的寂寞里。
这鸟巢像印度女歌手Koaly的歌,足够寂寞,也足够打动人。我在听她的歌的时候,常常想起那些风中的鸟巢。我在那些歌声中游走着,凉凉的,薄薄的,感受这风中的冷和凄然。但真的很好——那些风游走在销骨的寂寞里,和那些鸟巢一样吧?我坐在车里,车里的空调开得很足。不,不冷。那些鸟巢在寒风中偶尔抖动,但不会掉下来。它们高高在上,它们在冬天里,但又在冬天外。
这样的寂寞其实销骨,但又别有风情——似大雪天一个人行走在天地间。我把车里的空调开得很大,热气扑到脸上,Koaly的声音很空灵,似一条小蛇游进我心里。她带着印度特有的神秘和巫气,带着一些前世的味道,款款而来。声音是紫色的,略带忧郁,又一声声让人心醉。在关键的地方,一下能击中你,动弹不得。可真好。
它和鸟巢相辅相成,都孤单得很饱满,恰如其分。
有一个人说,“无论睡在哪里,我都睡在夜里。”这句话让我想起风中的鸟巢。无论睡在哪里,它们都睡在风里。
想想吧,睡在风里。像一个人的名字,是的,林风眠。他喜欢自己这个名字,他说,就是小鸟在风中睡着了。他说的风,是春风。
但鸟巢是睡在冬天的风里,更有一种意境上的美感和孤清。有些孤芳自赏吗?有!有些文艺吗?当然也有!可这文艺不是装的,不是小情小调,是刻骨的!是带有腐蚀性的!它侵略了我的灵魂。
它们就应该在时间之外,在冬天之外。
我只喜欢那些冬天的鸟巢。它们和春天夏天秋天的鸟巢不一样,春天的鸟巢还单薄,夏天的太狂躁了,秋天的稍显俗气的热闹,只有冬天的鸟巢,显得这样的饱满又这样诱人。那种诱人,是鸦片似的诱,越孤单,越寂寞,越寂寞,越诱惑。
如果你没有绝世的容貌,那么,你有绝世的姿态也是好的。这样想的时候,我打开一包雪茄烟,我不是抽烟的女子,但喜欢这孤独傲世的雪茄烟,它和冬天的鸟巢如此相配。我点燃一支雪茄,试图加速这孤单的速度。在这冬天,在这空旷的田野里,其实,我是试图做一只冬天的鸟巢。
我身边剩下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是我,刻意减去那些不必要——我才知道生活中不必要原来这样多!它们占据着我太多私人空间,霸占着我的精神硬盘,到现在我才知道,我只想做这样一只风中的鸟巢。
不沟通,不逢迎。冬天的旷野里减去了很多东西,就剩下这一个小小的鸟巢。把自己放在里面,独自、很独自地发呆——我忽然很羡慕那些风中的鸟巢,它任凭世间如何繁华,一个人在那冬天的树梢上高高地挂着,寂寞都寂寞得这样风华绝代!
小题1: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6分)
它们在冬天里,但又在冬天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写风中的鸟巢,为什么要写到印度女歌手Koaly的歌?(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这篇散文在写作方面有许多特色,请就其中两点加以分析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表达了作者对风中鸟巢的喜爱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同时引出下文对风中鸟巢的描写和赞美。(2分)
小题2:鸟巢超越了时间的限制,超越了它自身的内涵,(3分)它具有意境上的美感和孤清(孤独、孤单),能“腐蚀”和“侵略”人的灵魂。(3分)
小题3:印度女歌手Koaly的歌足够寂寞、令人销骨,空灵忧郁得让人心醉,与风中的“鸟巢”相辅相成。(2分)文章这样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同时也使得“鸟巢”的内涵和意蕴更丰富。(3分)
小题4:①象征(托物言志)。冬天荒野里寒风中的鸟巢,象征着在繁华世界里坚守自我,孤独清高的形象。②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文章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全文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文学色彩。③直抒胸臆。如“我真喜欢那些风中的鸟巢”,直接表达了作者对风中鸟巢的喜爱之情。④形散神聚。文章选材广泛而零散,但始终紧紧围绕“我喜欢”“风中”寂寞的“鸟巢”展开,中心集中明确,主题鲜明。(每点3分,其中答题术语1分,分析探究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语段作用类题目应从结构、内容、阅读效果等角度思考。开头段落的结构作用常见的有:统领全文、引起下文、呼应题目等。
小题2:理解语句含义题,应结合语境先对其表层含义进行把握,然后再结合全文主旨对其深层含义进行理解。
小题3:对文章的两组对象进行关联分析,可以从映衬、对比、衬托、类比等角度进行,然后点明内容效果即可。
小题4:写作特色包括写作手法、语言特色、表达方式运用的情况等。本文中作者以鸟巢为象征体阐明心中的某种感悟,兼用了多种手法,答题时应能结合对写作特色的整体把握,准确判断,并能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示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只是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___________炮枪和烟灯,______________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______________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______________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1、依次填入上段中划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 虽然 但是 所以
B、只有 虽然 倘使 但
C、虽然 但是 只要 但
D、只有 因为 所以 因此
2、“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宅子”比喻_____________
“鱼翅”比喻_____________
“烟枪和烟灯”比喻_____________
“姨太太”比喻_____________?
4、对于“鸦片”,采用不同于“鱼翅”“烟枪和烟灯”的态度,是因为“鸦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鱼翅”之类不能只供少数人享用,吸取精华要“大众化”。
3、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供剥削阶级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
4、吸之有害而在医学上是有用的(或:精华、糟粕兼而有之)
(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正确使用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