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四)
A.隋唐以后的依据考试成绩而不论出身来取士的科举制,是对以往门阀势力限制人才的一种有效突破。 B.春秋战国时期,出于争霸需要而逐步建立的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宣告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 ![]() C.秦汉以来建立的以个人德行才能为衡量标准的察举制,使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日趋规范化,确保了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D.相比起“天下为公”时期任人唯贤的禅让制,“家天下”时期开始的任人唯亲的世袭制是一种明显的历史倒退,没有任何历史意义。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①“一切以程文为留”(或:白丁能否释褐为官凭考试成绩);②科举与学校教育合流(或:“学校—科举”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③明清两代笼罩在封建专制之下,内容空虚,形式呆板,没有生命力。(答对一点给1分,字数超过酌情扣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原始社会时期”在原文中为“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B“有一部分”在原文中为“均”,C文中没有说彻底解决了政府选拔官员困难的问题
小题1:B项说法有误,应为: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度的确立,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才逐步建立起来。C项属于无中生有,察举制并不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规范化标志,D概念混淆,看重血统和任人唯亲不是一回事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尽管那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1.第一段文字的中心是(? )
A.世界文学是向每一位有志者敞开的。
B.获得教养不一定要读很多书。
C.获得教养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
D.读书要仔细咀嚼,不要囫囵吞枣。
2.作者倡导怎样一种读书观?试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个性或人格”具体指什么?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得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请问,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认为读书必须读名著(经典),而不应只读报纸和流行文学?(联系全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1)读书不在于数量,重要的是要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2)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3)必须花力气、下工夫读杰作。
3.“个性或人格”指爱的阅读(或“对文明的热爱”)、对知识的敬重、心的教养。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很难获得教养。
4.读书可能会挤占我们生活中很多宝贵的时间,但真正的生活离不开书。
5.因为流行文学无法让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而只是为了”,而杰作需要我们集中心智,用心、用爱去对待,所以,读杰作才能获得教养。(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2007·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惟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节选自《总想为你唱支歌》)
该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表现手法:比喻、拟人、想象。好处: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本题解析:本段描写的对象是胡杨林,共三句话。第二句中“仿佛……古战场”属比喻,“胳膊”“呐喊”等词语是拟人手法;第三句中随处可见“枯枝败草的尸体”,惟有枯死的胡杨林总使“我”热泪盈眶,属于想象。死亡了的胡杨林依然挺身不肯倒下,胳膊直指蓝天充分表现了其死而不屈的精神。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课外阅读。?
在诺贝尔和平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节选)?
马丁·路德·金
我接受诺贝尔和平奖的时刻,正是美国2200万黑人从事一场创造性的战斗,以结束种族不公正的漫漫长夜的时刻。我代表民权运动接受这个奖,这个运动正以坚定的信念和蔑视危险的勇气向前发展,以建立一个自由与公正的制度。我深知,就在昨天,我们的那些呼唤兄弟情谊的孩子们却受到消防水龙头的喷射、警犬的吠咬乃至死亡的回击。我深知,就在昨天,那些争取选举权的年轻人却被虐待和杀害;就在昨天,仅仅在密西西比州就有四十多座黑人教堂被炸毁或焚烧。我深知,我的人民正在令人萎靡不振和痛苦不堪的贫困深渊里饱受折磨。
我代表这个运动获得和平奖,是对以下事实的深刻认同:非暴力并非是对我们时代的至关重要的政治与道德问题的回答——人类必须克服压迫与暴力,而不诉诸暴力与压迫。非暴力并非毫无结果的消极被动,而是一种导致社会变迁的强大的道德力量。世界上所有的人或迟或早都要找到一种和平共处的办法,从而将这首即将来临的茫茫哀歌变成兄弟情谊的赞歌。如果这就是要实现的目标,那么,人们就必须为所有的人类冲突找到一种解决办法,一种排除复仇、侵略和报复的办法。这种办法的基础便是爱。
体现我们对抗行为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的词是非暴力。民权斗争中的非暴力意味着不依赖于斗争的武器。它意味着对那些体现种族歧视与奴役统治的制度层面的习俗和法律采取不合作的态度,非暴力还意味着:在近几年令人痛苦的斗争中,我的人民自己忍受痛苦,而不加诸别人。
非暴力寻求消除作为当代人类重大困境的精神与道德的落后状态。它寻求通过道德手段来达到道德目的。非暴力是一种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强大而公正的武器:它砍下去时不会造成创伤,而会使挥舞它的人变得高尚。
我今天接受这个奖,心中充满了对美国和对人类的一种永恒的勇敢的信念。我不接受这种观点:失望是对历史的模糊性的最终反应。我不接受这种观点:目前人性的“现存状态”使人在道德上无法企及那种永远与之相对立的永恒的“应然状态”。我不接受这种观点:人只不过是生命的河流中的漂流物和废弃物,无法对其周围正在出现的事件发挥任何作用。
1.注意第二段段首是“获得”,而不是“接受”,据此分析:这段是说谁的“深刻认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第三段的几个“意味着”,用自己的语言举例说说什么叫做“非暴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掌握“释句不离段意”的方法,联系第五段首句对“信念”的思考,怎样理解“失望是对历史的模糊性的最终反应”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在道德上无法企及”“与之相对立”等语句,解释什么叫做人性的“现存状态”和“应然状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里说的认同者指的是国际社会,正义舆论,近指诺贝尔和平奖的评委们。主语不是“我”。(意对即可)
2.不遵守那些体现种族歧视与奴役统治的制度和法律,同时又不反抗地接受触犯这种制度和法律应得到的处罚,而且,只针对制度法律而不针对具体的个人。例如,美国的许多场合禁止黑人进入,属于种族歧视的法律,非暴力运动者无视这种禁令,坚持进入,并且平静地接受白人的辱骂殴打甚至屠杀,或者法律的处罚。(意对即可)
3.历史没有明晰的是非善恶标准,最终令人失望。马丁否定这种观点,作为对第一句“信念”的反面说明。(意对即可)
4.人性的“现存状态”指当前存在着的包括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在内的各种丑恶的不道德的本性;“应然状态”指人类文明追求的理想的人性,近指民族平等,远指人类普遍的爱心。(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相应的题目。(每题3分,共12分)
“这尊挣断了铁链的大炮,突然变成了一头形容不出的怪兽。也就是说,一架机器变成了一只怪物。这件沉重的物体用它的滑轮走着,像一只弹子球似的滚来滚去,船身左右摇动的时候就侧下来,船身前后颠腾的时候就沉下去,滚过去,滚回来,停顿,仿佛沉思一阵,又继续滚动,像一只箭似的从船的一端射到另一端,旋转,闪避,脱逃,停顿,冲撞,击破,杀害,歼灭。这是一只撞城槌在任性地冲撞一垛墙。还得加上一句:这只撞城槌是铁制的,这垛墙却是木头的。这是物质获得了自由,也可以说这是永恒的奴隶找到了复仇的机会;一切仿佛是隐藏在我们所谓无生命的物体里的那种恶性突然爆发了出来;它那样子像是发了脾气,正在进行一种古怪的神秘的报复;再也没有比这种无生物的愤怒更无情的了。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了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它重一万磅,却像小孩儿的皮球似的跳弹起来。它旋转着的时候会突然转一个直角。怎么办?怎么解决呢?暴雨可以停止,台风会吹过去,断掉的桅可以换一根,一个漏洞可以堵上,火灾可以扑灭;可是对这只庞大的青铜兽怎么办呢?用什么方法来制伏它呢?
…………
老头儿转向布瓦斯贝特洛伯爵,把他身上的圣路易十字勋章取下来,系在炮手的短衫上。
“乌拉!”水手们欢呼起来。
海军陆战队的兵士们举枪致敬。
那个年老的乘客用手指指着受宠若惊的炮手,继续说:
“现在,把这个人拉出去枪毙。”
惊惶代替了欢呼。
……
“……没有任何过失是可以补救的.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
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
……
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 远远的飓风在呼啸。
过了几分钟,黑暗中响起枪声,闪过一道亮光,接着一切复归静寂,再听见尸首跌落海里的声音。
老人仍旧靠在主桅上,抱着双臂在沉思。
布瓦斯贝特洛用左手食指指着他,低声对拉维厄维尔说:
“旺岱有首领了。”
小题1: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炮兽的什么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雨果描写炮兽的这种手法体现了他怎样的创作特点?这一特点在后面描写朗德纳克侯爵对炮队队长的处理过程时有怎样的表现?
小题3:文中画线句子仅仅是写景吗?说说你的理解。
小题4:布瓦斯贝特洛伯爵为什么要说“旺岱有首领了”?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用了一连串生动的比喻和排比来形容它的张狂和威猛。将炮兽写得越凶暴残忍,就越能显出人的无能和怯懦,从而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强弱对比。
小题1: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和“美丑对照原则”。
作者笔下的朗德纳克侯爵先以奖赏来回报勇者,又以死刑来惩罚疏忽者。而当两者恰又是同一个人时,悲剧的合理性就油然而生。这一场景中侯爵截然相反的两次处置,使他成为这一幕最耀眼的人物,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特点。
小题1:体现了全船人恐惧与震慑的心情,也暗示着远方隐隐的威胁和他们吉凶未卜的未来。
小题1:朗德纳克侯爵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他坚毅果敢、智勇双全,而又严酷无情赏罚分明的指挥官素质。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对写作手法的考查,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小题1:这道题是对雨果写作特色的考察,注意平时积累。
小题1:这是一道对文章的分析综合能力考查,是对景物描写作用的一个变相考查。
小题1:注意体会话里的弦外之音,对句子的深入理解。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