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六)
小题2: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6分) 小题3:小说画线处两次写“云”,有什么作用? (6分) 小题4:有人认为张文安本性善良,有人认为他为面子而撒谎。请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 析。(8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
参考答案:
小题:AD
小题2:指含有历史文化背景、具有文物价值和美学内涵的建筑遗存。
小题3:(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从废墟中引发了思古的幽情和创作的热情,生成了残缺美意识。
(浪漫主义运动阶段)人们在废墟中寄托了缅怀田园,喜好远古,追求神奇和神秘的审美理想。
(1820年“断臂维纳斯”的发现)使人们深化了对废墟残缺美的认识。
小题4:考生可同意,也可不同意。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是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作者不认为词典错误,所以A错误。“假古董”“这一种幼稚型的破坏,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作者通篇都在说废墟本身的价值,应保持废墟原貌,反对“修旧如旧”,所以D错误。A、D都考查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这要求学生在阅读现代文时,要能整体把握文意,不能只纠缠于细节。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二、三、四段通过对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的三个过程逐步解释了废墟的含义。五段中“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爨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繁华,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也与二至四段照应,从中提取相关的语句即可。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按照对“废墟”这一重要词语的理解,对“废墟”下定义。下定义,既是对相关内容的高度概括,又要符合格式上的要求。在内容上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式上要把被定义的概念放在一个大的概念中, 再加上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的限制,即:被定义的概念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大概念。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提取、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从此处开始,作者很明显的将时间段分为三个,只要从这三段时间中提取信息即可。第一阶段,文艺复兴时期,从废墟挖掘的遗迹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第二阶段,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第三阶段,1820年断臂维纳斯的发现,“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要弄清题目要求,注意题干的要求的“三个”“人们”“不同”“审美感悟”。仔细阅读原文,抓住中心句和信息量大的语句,从而概括出每段材料的主要意思。分析比较段与段之间的层次关系,权衡主次、轻重,然后去伪存真,去次留主,筛选出材料的主要信息。对保留的内容进行要素的提炼,使其语言规范,文气贯通,能准确体现原文的中心。
小题4:试题分析:“一见残破就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甚至铲平重建,那是一种愚昧的行为,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这一种幼稚型的对文物的破坏,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从中可以体现作者是反对圆明园重建的,如果同意,从文中抽取相关语句加以发挥即可。如果不同意,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同意。圆明园凝聚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辛劳,残缺的圆明园能引起人们痛惜,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它带着岁月的沧桑,能唤起人们“悟性陶醉”,重修圆明园是对人们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应联系文本,用语要准确,态度要鲜明,句子要简洁生动。首先标明观点,其次展开论述。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露珠
周代进
(1)深秋的清晨,踏着淡雾,走进市郊的田野,准备晨练。不一会,便发现自己的裤脚上有一些潮湿,这才意识到,田野的草上尽是露水。
(2)我蹲了下来,好奇地审视着一棵小草上发亮的小东西。绿绿的小草,两片长叶一片小叶,长叶的叶尖上各垂吊着一滴露水,像是小草用劲生长而冒出的汗珠,如同农民们顶着烈日在田头劳作时脸上渗出的那样,圆圆的,晶莹剔透。于是,我感叹大自然的杰作,想象着大自然将那些人类反复弄脏的污水塘中的水、污水河中的水以及土地中睡着的水,用怎样无声的呼唤和无声的拍打,将它们一个分子一个分子地唤醒,一个分子一个分子地动员到空中,超凡脱俗,成为露的志愿者,并随缘组合成一个一个的分子团,吊挂在草尖上、树叶上,小草小树顿时像戴上了晶莹的项链,变得赏心悦目、楚楚动人。远远看去,无数颗露珠在田野汇成一片水晶珠玉的海洋,它们借助张力在一脸嫩绿的草尖上撒娇,将草尖热含在嘴中,犹如多情的少女正在亲吻一位风度翩翩的少年。我用心体会着它们之间的言笑和他们的轻轻吟唱。我听到了小草在露珠的滋润中一齐生长发育的声音,就像当年我们高考的考场上一片安静,只有写字的“唰唰”、“唰唰”的声音一样;就像我每日晨练使劲时,骨头的关节咔咔作响一样。我一下子意识到,周围充满了音乐,一种莫名的美妙的音乐,一种大自然发出的、催促世界万物生长奋进的爱的音乐。
(3)太阳升起,晨练归途,再来寻找刚刚欣赏过的那小草上的露珠时,露珠已无影无踪,不知它们都去了哪里?或许它们已修成正果,沿着一缕缕阳光升腾到了天堂,汇聚成了头顶那一朵淡淡飘逸的云;或许刚才的那一阵风把它们统统接走了,启程到了别的正在夜晚、有小草小树需要滋润的地方;或许,不是风带走了它们,而是我打扰了它们,它们害羞地跑走了,跑出了一阵微微的温情的风;更或许,它们为了躲避人类浮躁与喧嚣的尘埃,像候鸟一样飞走了……
(4)我突然为我看过的那两颗露珠以及千千万万颗露珠的消失而有些伤感。我不知道这世界上是露珠多还是人口多。我莫名地想起我们的祖祖辈辈,世世代代。他们如今都在哪里?刚刚飘去的、再难找回的那些露珠,莫非正是他们的身影;不仅他们,若干年后,今日的我以及千千万万的赏露之人,势必也将如同一滴草尖上的露珠,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在一群晨练人的眼皮底下,不声不响地飘向天涯海角……
(5)一滴露珠,便如一段人生。难怪自古就有“人如朝露”一说呢。但我想,即便是露珠,我也要力争纯洁不染,一心滋润草木。誓不让自己空飘忽、染尘埃。
(6)那些露珠都悄悄地飞走了,但它们在草尖上的那份热情、那份晶亮、那份微笑,却
始终珍藏和烙嵌在我的心里。它们在黑夜中那份宁静的情操和对草木的慈爱,那份在草尖上荡着秋千的惬意,那份为云、为雾、为雨的顺势而为的心态……它们没有雨的泛滥,也没有雾的散漫,更没有云的那种高高在上的随意,它们用心滋润着世界万物,一辈子凝心聚力地只做这一件事,默默地来,默默地去,没有辉煌,鞠躬尽瘁。虽然,它只是一个很
小的、一吹即落、一触即溃的水珠,但却浓缩着世间最珍贵的宁静、纯洁和善良……真的希望露珠的这一切能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让我被一颗露珠同化,被它的品质同化。
(7)人们都说“荷”出污泥而不染,难道“露”不也是吗?!
14.第二段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去描绘露珠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它们为了躲避人类浮躁与喧嚣的尘埃,像候鸟一样飞走了。
(2)真的希望露珠的这一切能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让我被一颗露珠同化,被它的品质同化。
16.作者为什么说“我突然为我看过的那两颗露珠以及千千万万颗露珠的消失而有些伤感”?(4分)
答:?
17.综观全文,“露珠”具有哪些特点与品质?文章以露珠为题有什么寓意?(6分)
答:?
参考答案:14.用了比喻、拟人、联想、想象等手法。这样写,生动形象地指出了露珠的特点、形成以及蓬勃的活力热情与默然奉献的精神;也抒发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6分)
15.(1) 作者想象露珠瞬间消火的去向,含蓄地写山尘世的污浊,流露出作者对自然清新生活的选择与向往。(3分)
(2)作者希望自己能具有露珠一样的品质,拥有露珠一样的人生。(3分)
16.因为晶莹剔透的露珠生命渺小而短暂,一滴露珠,便如一段人生,它让我莫名地为我们人类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生命的短暂与轮回而伤感;也为一些人空飘忽、染尘埃而伤感。(4分)
17.圆润晶莹、热情蓬勃、用心做事、无私奉献、纯洁善良、宁静慈爱、普通平凡等特点与品质。(4分,答山其中4点即可)作者以露珠为题,是要告诉我们在这个充满浮躁与喧嚣的尘世,人类应该像露珠一样真实而充实地拥抱生活、珍惜并奉献生命,营造并坚守住自己的高洁的精神家园。(2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生死回眸
蔡楠
一片枯黄的落叶从地上飘起,生长在那光秃秃的枝头,枝头回黄转绿,叶片变得青翠饱满,春雨袭过,嫩芽初绽。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假定时光倒流。
一个生命被子弹洞穿,凋谢在刑场上。透过血痕,我们看到杜君的生命像那片坠落在地的枯叶重又飘起。渗进泥土里已经板结的血块开始变得鲜活,重新聚拢回到他的体内,枪口结疤,杜君坐起、站立、走向来时的路。
杜君从两名警察手中挣脱,离开公判大会会场,回到了监所。头顶上窄小的窗口挤进了几丝光线。他咀嚼着每天只有两顿、每顿只有两个的窝头,难以下咽。他想起了迟志强那著名的歌词:“手里呀捧着窝窝头,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杜君就真的流出了眼泪。
你现在流眼泪还有什么用?在审理杜君一案时,县纪委书记气愤而惋惜地说,你是多么的年轻呀!
是呀,杜君很年轻,在任命为县农行主管业务的副行长时,他才三十一岁。三十一岁,金子一样闪光的年华。他真想干一番事业。然而,这个世界对人的诱惑太大了。忍受清苦去奢谈事业必须有超凡的克制力和忍耐性。面对金钱、美女、汽车、洋房的拥抱,杜君眩晕了。一切的一切开始于那次单位盖办公楼。一个建筑队的包工头叩开杜君的家门,送上了一套精美的挂历。更加精美的是挂历里卷裹着的五万元人民币。主管办公楼基建的杜君在那个晚上失眠了,两个杜君打了一夜架,一个杜君要把钱交还包工头,另一个杜君死活不让。结果杜君采取了折衷的办法,用妻子的名义将钱存入了另一家银行。不久,工程落在了这个包工头手中。接下来的事情杜君不再失眠。一家企业来请,酒足饭饱之后,将杜君拉进了桑拿浴室,筋酥腿软之后又塞给了他两条香烟。回家一看,每根烟卷都是一张百元钞票。第二天,杜君大笔一挥,批了三百万元贷款。其后便是那个港商找上门来。港商要与杜行长做一笔钢材生意,将杜君带到了香港,五日游后,一把别墅的钥匙攥到了杜君手里。作为回报,杜君挪用了八百万储蓄存款。后来呢?就是刚盖好的办公楼坍塌了一半,三名职工被盖在了楼下。后来呢?就是贷款追不回,挪用的存款没了踪影。再后来呢?就是东窗事发,纪委查处,移交检察机关,杜君进了监所。
在监所里,第一个来看杜君的是他中学时代的班主任,两鬓斑白的班主任什么也没说,只是颤抖着把一张发黄的纸交给了杜君。杜君打开那张纸,是他的入团申请书,右下角那片殷红仍清晰可辨。
杜君回到了美丽的校园。杜君开始了中学生涯,勤奋好学的杜君写了入团申请书。当杜君得知第一批发展团员的名单没他的名字时,他重新写了申请书,并咬破中指,签了名,将它交给了团支书。杜君终于戴上了团徽。杜君在“五讲四美”活动中被评为“先进标兵”,他将拾到的一百元钱交还了失主……
家在农村的父母来了。他们带来了一个大帆布兜。父母说,儿啊,尝尝你小时候最爱吃的煮玉米和烤白薯吧!面对年迈的父母,杜君以头抵地,跪倒尘埃。
杜君走在家乡的田野上。杜君随着父母去生产队劳动。他看到一群小伙伴挖了白薯,掰了玉米,便尾随着他们。秋深似海,田野寥廓而神秘。一股浓烟袅袅升腾,伙伴们欢呼雀跃,他们在烤玉米、烧白薯。杜君咽了口唾沫,坚决地一转身,跑回大人们劳作的地里,把这事报告了生产队长……
夏夜闷热而漫长,杜君缠绕在父亲的膝上,听父亲讲侠女十三妹的故事,母亲给他扇着蚊子,听着听着,杜君睡着了。睡梦里,杜君越来越小。杜君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杜君满地乱爬,嗷嗷待哺。杜君随着母亲的一声泣血的阵痛,降落到这个世界。
此时,一场春雨刚刚润绽院内那片柳芽。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描写了落地枯黄的树叶回到枝头嫩芽初绽的不同寻常的景物,这种虚拟的景物与杜君被枪决的真实相结合,更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的思索。
B.作者引用迟志强著名的歌词,目的是突出杜君在狱中生活的物质条件的艰苦,与其当官时的汽车、美女、洋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C.“然而,这个世界对人的诱惑太大了。”这句话含蓄的揭示了正是因为外界的诱惑,杜君才会从一个正直有为的年轻干部,而裂变成为一个贪婪的罪犯的。
D.这篇小说叙述形式新颖别致,构思精巧细密,尤其注意事件之间的过渡缝合。虽然看起来毫不复杂,但却彰显出一种十分难得又十分可贵的奇思妙想。
E. 作者采用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主人公杜君的形象。特别是一些细节描写,生动细腻的表现了杜君内心深处的情感或矛盾斗争。
小题2:小说以“生死回眸”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开篇和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有人说,蔡楠的这篇《生死回眸》既让我们喜悦的欣赏到了别具一格的叙述形式,又令我们很沉痛的体会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境况。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D(1(A3分, D2分,C1分。)
小题2:①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本文叙述的是主人公由生到死一生短暂的经历。②暗示小说的结构方式。小说是采用“回眸”般的倒叙式结构方式,由死到生地展现主人公的人生轨迹的。③引起读者兴趣,启发读者思考。假如真的生命重新让我们来过,我们该又是怎么样的形式回首。(每点2分)
小题3:①开篇假定时光倒流,描写了树叶由枯黄到嫩绿的过程,既照应文题(1分),又巧妙地引出对主人公一生的回放(1分),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②结尾用春雨中苍翠鲜嫩的生命,暗示杜君生命的开始(1分),又用鲜活的生命反衬主人公已经结束的短暂的生命,突出主旨(1分)。③首尾呼应,构思巧妙,结构严谨(1分)。
小题4:①本文用倒叙的方式,先写主人公因为腐败而被枪毙,接着写他受贿的全过程,再写他青年、少年时的奋斗过程,最后写他呱呱坠地的情状。仿佛时光倒流,带领我们从后往前领略了作品主人公的成长和堕落的过程。②从主人公的人生悲剧带给我们深刻的思索:他前后变化的鲜明对比,反映出人性欲望的膨胀使人变得贪婪,是物欲和贪婪最终扼杀了他的人性,毁灭了他的一生。③主人公的悲剧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是我们这个欲望无限膨胀的社会的悲剧。④本文启迪我们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尤其在我们在被物质刺激麻醉迷失的时候更要回眸那个曾经真实的自我。(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 错在目的是为了引出杜君的眼泪和悔恨,从而引出对他犯罪过程的回忆。“深化了小说的主旨”也不准确。 E错在没有肖像描写。 C概括不全面,外界的诱惑只是他堕落的原因之一。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
小题2:理解题目的作用,就要考虑到结构上有无线索作用,内容上考虑对人物形象、情节、主题所起的作用。就结构而言,因为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方式,所以对于读者来说就起到了激发兴趣的作用;从内容上来看,因为全文叙写的生死的过程,所以内容就起到概括的作用。
小题3:本题实质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时就应考虑到环境与人物、情节、小说主题的关系。具体答题时,开篇应想到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这些类似的术语,结尾应想到照应开篇、深化主旨这些类似的术语。
小题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解答时要抓住题目要求中“别具一格的叙述形式”来思考,实质指的是倒叙方式,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就应想对比这一手法,另外因为故事是一个悲剧,叙述了主人公被物欲和贪婪而奴役而毁灭的过程,所以就会启迪读者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具体解释时要分条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作为一种时尚,“文身”备受当今年轻人的欢迎。实际上,这一风尚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就已经出现,被称为“刺青”。在唐代之前,刺青最初并非为了纯粹的时尚审美需求而出现,而是与一种对犯人惩罚的手段——墨刑有着密切的关系。
墨刑又称“黥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之一。“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其具体做法,先在犯人的脸上或额上用刀刻出文字或图案,再染上墨,把它作为受刑人的标志。墨刑是五刑中最轻微的一种,然而,即便如此,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代,子女不能随意损害其身体,墨刑也就成为对有罪之人的严厉惩罚,能使其蒙受终生的耻辱。墨刑的由来与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有关,但不同的是这种刑罚毫无审美功能,反而带有震慑、警戒、惩处的意味,它作为刑罚一开始就与违法乱纪者联系在一起。
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唐代中晚期,首都长安乃至全国范围内就已经出现了街肆恶少纯粹出于自愿、在身上黥刻文字或图案的“刺青”现象,当时刺青的方法几乎和今天的文身无异。就工具而言,刺青多是用针刺于表皮,而非以刀刻划;就身体部位而言,刺青者倾向于刺在臂上或身上等可被衣服覆盖之处,而非在脸上或额头等显而易见的部位;就文字或图案而言,刺青因出于自愿而带有较强的个人喜好色彩或趣味性,刺青的内容,除了山水之外,还有人选择一些印章、与个人经验有关联的诗句或具有神秘色彩的图案。曾有一个街卒在自己身上刺了三十多首白居易为众人熟知的诗歌及相应的插图,荆客陈至把此人唤作“白舍人行诗图”,话虽似刻薄,然而十分形象,令人忍俊不禁。仅就这一类文身而言,实际上是无伤大雅的,无非是为了自娱,同时又引起他人的关注,并不会对社会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唐代以后,有的刺青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带有反抗、叛逆色彩的标志。《水浒传》里宋代梁山好汉史进,虽然正是凭着身上的九条青龙文身得到了“九纹龙”的美称,但他在身上刺“青龙”这一图案本身就暗含了某种令人不安的意图。当局者对将具有政治敏感性、僭越色彩的称号文在自己身上,并借此煽动群众以图不轨的文身者的态度是十分严厉的。
刺青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黥刑,但从对身体发肤的侵害上讲,与黥刑同样应当作为一种刑罚。身体的神圣性使其拥有者不能随意对其进行损害,除非有罪受惩;无罪而自行损害身体,无疑是一种大不孝,这种行为本身便是对传统伦理观念的挑衅。一个可以损害神圣身体的人,对他人也会造成威胁,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包含了危险性和潜在的敌对情绪甚至仇恨。因此,在古代社会,刺青还被认为是一种跳出伦常的“异端”行为,在这一点上,刺青也不同于今天的时尚文身。?摘编自《文史知识》2012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关于唐代“刺青”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唐代“刺青”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古代的刑罚有关,第二阶段才成为几乎和今天的文身无异的风尚。
B.到唐代中晚期,“刺青”现象基本在全国范围出现,“刺青”的群体是街肆恶少,他们黥刻文字或图案完全出于自愿。
C.它在使用的工具、所在身体部位、刺出的文字或图案所体现的个意愿、具体内容等方面均不同于古代“墨刑”。
D.以诗句为内容的刺青,是为了自娱,同时还能引起他人的关注,既无伤大雅,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唐代之前的“刺青”与后来为了纯粹的时尚审美需求而出现的“刺青”并不一样,而与作为处罚手段的“墨刑”关系密切。
B.在古代,“墨刑”能成为一种使有罪之人蒙受终生耻辱的严厉惩罚,是因为这种刑罚能损害有罪之人“受之父母”的身体。
C.《水浒传》里梁山好汉史进身上的刺青图案,表明宋代的刺青已经变成了一种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反抗、叛逆色彩的标志。
D.如果有人想借助文在身上具有政治敏感性或僭越色彩的称号去煽动群众图谋不轨,会受到当局者十会严厉的惩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有审美的功能,墨刑的由来虽然与原始社会的文身习俗有关,但它一开始就和违法乱纪者联系在一起。
B.唐代街卒“白舍人行诗图”刺青的内容,除了体现了这个街卒的个人喜好,还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刺青”的内容自由而随意。
C.从身体的神圣性上说,只有有罪的人才可自行损害身体,并以此作为受惩方式,因此,刺青是应该作为一种刑罚而存在的。
D.一个在身上刺青的人,是一个无视身体神圣的人,这样的人是一种“异端”,是具有危险性和潜在敌对情绪甚至仇恨的人。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强加关联。所谓“第一阶段”在唐代之前,所以不能说“唐代刺青经历了两个阶段”,而且对“第二阶段”的表述也不严密,文中只是说“当时刺青的方法几乎和今天的文身无异”。2.C(无中生有。原文举史进的例子是要说明“有的刺青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带有反抗、叛逆色彩的标志”,并未“表明宋代的刺青……”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无中生有。原文举史进的例子是要说明“有的刺青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带有反抗、叛逆色彩的标志”,并未“表明宋代的刺青……”
小题3:张冠李戴和条件缺失。被认为是“异端”的是刺青这种行为,而且是“在古代社会”;是“这种行为本身包含了危险性和潜在的敌对情绪甚至仇恨”。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