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两题。
甬上竹枝词
戈鲲化(清)
灵桥门近甬江隈,早把严城锁钥开。
为贩鱼鲜趋晓市,小民辛苦五更来。
1.这首诗写的是_________(地点)_________(事情)。
2.请简要分析第三句中“趋”字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灵桥门,晓市。
2.“趋”字写出了渔民们为赶早市而而争先恐后地涌向刚开的城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小民”的同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下面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请认真阅读,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小题1:这三首诗的评价角度有什么不同?(2分)
杜牧的诗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王安石的诗是从_______________的角度来评价的;李清照的诗是从_______________的角度来评价的。
小题2:这三首诗的作者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4分)
例: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王安石的诗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李清照的诗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2分,每问各1分)
小题1: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有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有英雄气概。(4分,每问各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写作角度要从诗中的观点句中总结。如杜诗肯与君王卷土来,一个问句问民心,所以从民心方面来写的。李诗则展现了项羽的英雄气节。
小题1:可结合上一题来答。对于同样的事件,每个人有不同的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7分)
客中
[明]王灿
冷雨成阴已夕阳,水边楼阁亦寒塘。
菊花当笑异乡客,每每登高在他乡。
(1)诗中谈及什么传统节日,说说理由。(3分)
(2)后二句哪个词最传神,请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1)节日为重阳。(1分)由登高之俗与菊花可见。(2分)
(2)“笑”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赋予菊花以人的情感(1分)。菊花笑关山客在家人团聚齐登高的重阳日却独自在异乡登高(1分),此句从黄花的视角看关山客,以“轻松”笔调巧妙地写思乡怀亲之情(1分)。
本题解析:诗歌简析
客中九日:指寄寓他乡过重阳节。细雨夕阳飞阁寒塘,渲染晚秋景象,触景生情,引出重阳思乡之情,巧用一个“笑”字,以黄花(指菊花)的视角来看这位关山客,反映了他一种无可奈何的远涉关山离乡在外的孤寂心情,但他表面上显得稍为轻松而不沉重。
诗歌翻译:
黄昏日落之时下起了蒙蒙细雨,湖水和楼阁笼罩在阴冷中。
菊花该会嘲笑我这个羁旅之人,年年登高之时都在他乡。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共8分)
旅 思
戴望舒
故乡芦花开的时候,
旅人的鞋跟染着征泥,
黏住了鞋跟,黏住了心的征泥,
几时经可爱的手拂拭?
栈石星饭的岁月,
骤山骤水的行程,
只有寂静中的促织声,
给旅人尝一点家乡的风味。
【小题1】这首诗的主题是 ,诗歌的题目鲜明地表达了这样的主题。诗人借助 这一具有特征性的意象,引起对故乡动人季节的回忆;又借 这一古老的诗歌意象,不仅使诗歌平添不少的韵味,更使这首诗的主题表达得更为急切,更为真实。(3分)
【小题2】“旅人的鞋跟染着征泥,黏住了鞋跟,黏住了心的征泥,几时经可爱的手拂拭?” “栈石星饭的岁月,骤山骤水的行程”,这些描写在诗中有何作用?(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抒写旅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芦花;促织。
【小题2】这些描写既写出了旅人急骤而又匆促的行程,又写出了途中风餐露宿的情形。(2分)漫长而艰辛的旅程,更能促使旅人回忆起家的舒适和故乡的温暖,对比之下,进一步加重了旅人的望乡、思乡之情,从而深化了诗歌主题。(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标题及关键词来分析,由标题“旅思”可以联想到旅人在途中的思念;由“故乡芦花开”“促织”这些意象可很容易体会出诗人的思乡之情;“家乡的风味”也直接表现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由此可得出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解答此题,可结合着描写在诗歌中所起的衬托、表现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等角度分析,由关键词“黏”“征泥”“鞋跟”等,可体会出旅人匆匆的行程;“栈石星饭的岁月”表现出了旅人风餐露宿的情形;这些内容与家乡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旅人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这种描写对于主题的深化起着一定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8分,每小题4分)
卜算子
(清)吴兰修
绿剪一窗烟,夜漏知何许?碧月蒙蒙不到门,竹露听如雨。 独自出篱根,树影拖鞋去。一点萤灯隔水清,蛩作秋僧语。
小题1:词人在描写景物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2:前人认为本词中蕴含了“孤独而不哀伤”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小题1:反衬(以动衬静)。如词中写了“夜漏声”“露滴声”“蛩声”,以有声写无声,反衬出环境的幽静。
小题2:词中通过主人公的行踪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秋夜园林图:主人公半夜醒来,看到窗外绿雾如烟,皓月当空,听到露滴之声,于是披衣走到庭院之中,又看到斑驳的树影、飞舞的萤火虫,听到寒蛩声。整个画面色彩似淡而浓,幽静、明丽,虽然表现了主人公孤单的处境,但孤寂之中透露出来的是主人公恬适宁静的心境,表达的是主人公在这种宁静之中的愉悦之情。所以说词中的情感是“孤独而不哀伤”的。
本题解析:
小题1::综观全词,不难发现词中虽然有大量描写声音的词句,但整首词营造的意境却是十分幽静的,从而可以确定词人写景时运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反衬(以动衬静)。
小题2:仔细审读题目可知,题目中的观点是“孤独而不哀伤”。因此,在鉴赏时要结合具体的内容来分析印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可以从景与情的角度切入,抓住词中景物幽静、明丽的特点,并从中体会词人恬适宁静的心境和愉悦的心情。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