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j完成下列各题。
秋夜闻笛
[元]萨都刺
何人吹笛秋风外,北固山前月色寒。
亦有江南未归客,徘徊终夜倚阑干。
[注]萨都刺:元代著名诗人,其故乡为雁门关下的荒漠地区。
小题1:联系全诗,赏析诗歌第二句中“寒”字的妙处。(4分)
小题2:“笛声”是古诗中富有韵味的一个常见的意象。唐代诗人成彦雄《村行》一诗“暖暖村烟暮,牧童出
深坞。骑牛不顾人,吹笛寻山去”与《秋夜闻笛》中的“吹笛”分别有着怎样的作用?请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寒”既指秋夜的寒意,也指秋风、月包给诗人心中带来的寒意。一个“寒”字,烘托出诗人因流落江南不能北归的乡愁和孤独之感;同时引出了诗歌后两句对“寒”的原因的回答。
小题2:《秋夜闻笛》中的“吹笛”引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愁绪,笛声渲染缸一种悠远、凄冷的意境;而《村行》中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则向他们问路或者跟他们攀谈的诗人,不理不睬。吹着短笛,邀游山水之间,“笛声”营造了一种闲适、恬淡、自由酌意境氛围。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元好问①
百啭娇莺出画笼,一双蝴蝶殢②芳丛。葱茏花透纤纤月,暗澹③香摇细细风。
情不尽、梦还空,欢缘心事泪痕中。长安西望肠堪断,雾阁云窗又几重。
注:①元好问:1190—1257,太原秀容(今山西)人,金亡不仕元。1233年,蒙古军攻陷金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后,元好问与一些官民被羁管在聊城(在山东),过半是囚徒半是苦工的俘虏生活。这首词即写在其作为阶下囚期间。②殢:停留。③暗澹:这里指香气清淡。
(1)下阕“欢缘心事”中的“心事”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的上下阕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对国家灭亡的痛心和郁愤,对家人的思念、对家人处境的担忧。
(2)上阕间接抒情,通过莺出画笼、蝴蝶殢花、花透月光、轻风送香等美好景象的描写,隐约传达出作者的忧伤;下阕直抒胸臆,以深情难诉、美梦幻空、满面泪痕、愁肠寸断来抒发自己的愁思和郁愤。(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春?游?王 令①
春城②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
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
[注]①王令(1032-1059):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北宋中叶诗人。五岁父母双亡,自少勤奋好学,通晓诗书,成年后在高邮、江阴等地收徒讲学。②春城:此处指扬州。
小题1:结合全诗,赏析对比手法的运用。(5分)
小题2:结合诗句谈你对第四句中“春愁”所蕴涵的复杂情思是如何理解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对比是全诗的主要特色。前二句写百花盛开的明媚春光中人们熙来攘往,迷花倚石,乘酒兴追欢逐笑,似醉若狂,纵情玩乐;后二句写唯独诗人看到落花,由落花而生感慨。(2分)这里,将春游的“热闹”与诗人的“孤独”、众人的“欢乐”与诗人的“悲愁”对比,将春意之“盛”与落花之“衰”、众人之“醉”与诗人“醒“对比,在对比中寄寓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3分)
小题2:“春愁”蕴涵的情思大致是:(1)诗人的身世飘零之感(或自悼身世悲苦)(2)留春无术,韶光易逝的悲哀(花好不能常在,年华如流水逝去的伤感);(3)对北宋中叶表面生平而暗含衰败的隐忧;(4)知音难觅的感叹。(答出2点即可,每点2分,结合诗句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总揽全诗,前两句虽也渲染了春城的繁华、春游的热闹,及游人的欢乐,但却不是全诗的主旨。后两句,才是全诗的主旨。作者正是运用这主客陪衬、主客对比的方法,从繁华中现出衰落,从热闹中现出孤独、从欢乐中现出悲愁。
小题2:“满眼落花多少意”,一转,写诗人由“落花”而引起的感触。花好不能常在,年华如流水逝去。这曾引起多少诗人的叹息,作者也不例外。联系作者“奈何少自废,老则成空悲”(《金绳挂空虚自勉兼示束孝先熙之》)来看,这种感触是极为强烈的。更何况,王令是个极有抱负,自恃极高的人,但却不容于俗,沉埋蒿艾。像他这样一个不偶于时的人,面对“满眼落花”,自不免产生身世飘零之感。他当然要深悯落花,自悼身世了。 “多少意”本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其内涵是不确定的,也可能寄寓着对北宋中叶表面繁荣的某种忧患。诗人这种种复杂的思想情绪,那些纵情玩乐的人怎么能理解呢?因此,末句很自然地结出“若何无个解春愁”的叹息。诗人是孤独的、寂寞的,没有一个人理解他在春天的忧愁。
点评:本题从诗歌曲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考查,这是诗歌鉴赏中的常考点。本题的第一小题不难,第二小题有一定的难度,但两个题目联系很紧密,第一题明显是为第二小题作铺垫的,这样就降低了第二小题的难度,这种联系紧密、有梯度的命题形式是高考中常见的命题形式。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 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 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 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 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小题1: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诗歌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先写游览锦江之喜悦,次写离别友人之怅恨,再写与朋友之深情和对锦江之留恋。(4分)(诗歌开始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接着取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末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
小题2:(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拟人手法。2分)颔联“芳草”“碍马”, “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芳草和好云,说他们如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自己的热情和殷勤。(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应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总结。首联以赋体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锦江是名胜之地,能去游一次,已是很高兴、很幸福的了,何况是“一年两度”,又是在极适于游览的季节。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深得锦江美景的神韵,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像因自己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中间二联分别通过写锦江的地上芳草、空中好云、山脉、河流的可爱和多情,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作者只说锦城的草、云、山、水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含蓄而有韵味。末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诗人把中间二联“芳草”、“好云”、“断山”、“流水”的缠绵情意,都归落到对友人的怀念上去,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小题2:本题考查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学生要熟悉诗歌中的常见表现手法,本题解答时刻根据诗句分析:在诗歌颔联中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象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诗人为之目摇神移,而诗人却说,是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炼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而且很带了几分俏皮的味道。就象把“可爱”说成“可憎”或“讨厌”一样,这里用了“碍”与“遮”描述使人神往不已的开心事,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