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杜牧《早雁》,然后回答问题。(7分)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乡的时节,可诗人为什么劝雁儿留在南方? (2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做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1)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1分);虽然南方人烟稀少,但是食物充足,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1分)
(2)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2分)。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边民比作四散的早雁。(1分)全诗通过写雁来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1分),也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被贬为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柴侍御可能是要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小题1】你认为这首诗第一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5分
【小题2】诗人送别友人却“不觉有离伤”,这合乎情理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接”是连接之意,指出了流水使两地连接,给人以邻近之感,表达对友人的宽慰之情。
【小题2】起句点出友人要去的地方,江河相连,给人以邻近之感;三四句运用想象,出人意料,使不觉有离伤之感在情理之中;表达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感。
本题解析:
【小题1】从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 ”(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不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么?是的。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面问题。
送柴侍卿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王诗中诗人不为离别而悲伤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同样表现了别友之情,所表达的情感及表达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试做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行程顺畅,快捷,平稳;彼此相去不远,共一道青山;有同一明月相照,慰解互相思念,无心理距离。(意对即可)
2.情感:王诗表达了乐观,洒脱,豪爽的思想感情;李诗表达了难分难舍,牵挂,惆怅之情。
表达方式:王诗既有直抒胸臆,又有借景抒情。李诗没有直接抒怀,全诗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其他题 古诗文填空。
小题1:________________,三岁食贫。淇水汤汤,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小题2: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___。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____。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小题3:________________,谁怕?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小题4:披绣闼,俯雕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小题5:歌台暖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参考答案:
小题1:自我徂尔?渐车帷裳
小题2:孤舟一系故园心?白帝城高急暮砧
小题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小题4: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小题5:春光融融?舞殿冷袖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易错字:
小题1:徂,渐,帷,裳;
小题2:园,砧;
小题3:芒,蓑;
小题4:旷,盈,纡,骇,瞩;
小题5:融。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的更为深远。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