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七)
2019-06-28 17:52:28 【

1、阅读题  别弟文
(清)施补华   
  光绪八年十月,施子之弟自喀什噶尔还湖州,施子饮之以酒,告之曰:  
  吾家故寒敝也,今之所有已为异数矣。夫巨富中落,而余千金之产,愀然不可为生;贫人得十金以为资本,则左宜右有[1],所处之势异,所操之术殊也。此行归资之外,赢数百金,岂非贫人之雄乎?以此坐市上权量百货,贱入贵出,逐什一之利,终岁之所获,足以赡妻子。营心与力,非所耻也,贤于为官者夺民以肥己。
  吾忆道光二十又九年,吾父弃养,吾年十五岁,尔年九岁。家无一笥衣、一贯泉[2],租屋而居,月偿其值。岁又大凶,米价十倍。吾母晨起坐络丝,率至夜半,得泉一百,籴米作粥,杂以菜根豆屑,母子乃得半饱。一日不络丝,即忍饥清坐,人有问之,则曰:“已食毕矣。”吾痛母氏之勤,涕泣自奋,读书不熟,至啮其指,血斑斑洒书本。尔亦拾薪担水,任炊爨,暇坐母侧,亦学络丝。姻连族党,恐其开口假贷,不敢至吾门,母氏亦戒勿往来,虑为所厌。甚者议先大夫好施与,勿为子孙计,至有今日。尤笑吾读书,谓渠谋食不暇,尚想作秀才,取饿之道也。当是时,视邻里之有父而温饱者,如天上人,尔年虽小,不应忘之。
  其后门户稍立,咸丰十年,寇乱又作。吾随赵忠节公守城,之同治元年,城中粮尽,全家啖马肉,并煮牛羊之革左之。五月城破,吾负母而逃,择野菜充饥,母子十月身亡寸棉。尔为贼掠几死,脱去至家,形色非人,疾病疮痏,相替而作。其饥寒视道光之末,而颇危忧困过之。管仲告齐桓公曰:“愿君勿忘在莒[3],臣亦念堂阜之囚[4]。”故而与他人校,则诚不足;以一身先后自校,尔亦苦尽之甘,否极之泰矣。
  老氏有言:“知足不辱。”以今日为过望则乐,犹有奢望,则辱在其后。吾在军中,不无多费,然每对盛馔,念先人未及食也;每御华服,念先人未及衣也。甘在口,适在体,而痛在心。禄养既不逮,得立功名天壤间,使姓氏不朽,先人而有知,含笑地下矣。蹉跎中岁,此志不衰。至于富贵之乐,不能享,亦不忍享也。 (原文有删节)
  注释:[1]左宜右有:干什么都得心应手,顺利,犹言“左右逢源”。 [2]泉:钱。 [3]莒(jǔ):西周时诸侯国之一,其地在今山东莒县。 [4]堂阜:齐国地名,其地在今山东蒙阴县西北。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数百金——赢:背着。
B.岁又大——凶:谷物不收,年成坏
C.禄养既不——逮:及
D.在体——适:舒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母子得半饱——今其智反不能及
B.恐开口假贷——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C.以今日过望则乐——慎勿妇死
D.左宜右有——向吾不为斯役,久已病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主张弟弟“贱入贵出,逐什一之利”来养活自己和妻儿,觉得这样比做剥削百姓的官员要强。
B.作者认为自己之所以家道中落,是因为他的先辈不为子孙考虑计划,他们“好施与,勿为子孙计”。 C.作者举管仲跟齐桓公说的话“愿君勿忘在莒,臣亦念堂阜之囚”是为了告诫弟弟:不要忘记过去的困苦生活,要知道满足。
D.文末作者满怀深情地写到父亲,想到父亲“未及食”、“未及衣”,没来得及孝顺父亲,便立志建立功名,光宗耀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痛母氏之勤,涕泣自奋,读书不熟,至啮其指,血斑斑洒书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而与他人校,则诚不足;以一身先后自校,尔亦苦尽之甘,否极之泰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日:“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①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抱,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日:“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日:“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日:“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日:“君使人请之鲁。”公日:“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日:“君诏使者日:‘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日:“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日:“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日:“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日:“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日:“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谬。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①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惠于其臣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同“柄”,权柄
C.君若而反之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也比:并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用之,可乎要之死日,是非
B.为君亦犹是也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C.彼知其将反齐赵尝五战
D.君何不杀授之其尸卒廷见相如,毕礼归之
小题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3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3分)
?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3分)
?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4分)
?
(4)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3分)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3分)
?
(6)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4分)
(7)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3分)
?



3、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星翼轸,地接衡庐/分野
B.宇文新州之懿/美好
C.遥襟甫畅,逸遄飞/刚、顿时;迅速
D.家君作,路出名区/宰相?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讳辩
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浞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日:“谓若言‘征’①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日:“谓若‘禹’与‘雨’、‘丘’与‘箧。’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②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谥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④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 ?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做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官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注:①征在:孔子母亲的名字。②嫌名:指与名字中所用字音相近的字。音近则有称名之嫌,所以叫嫌名。 ③蓝:qiū。④“浒”“势”“秉”“机”:四字与唐高祖李渊之父(名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隆基名同音。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贺举进士——劝:勉励。 ?
B.听者不也——察:昭著。 ?
C.若不白,子与贺且得罪——明:分辨。 ?
D.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超过。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则是宦者官妾孝于其亲——顷,持一象笏至 ?
B.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是——天下笑者,何也 ?
C.若不明白,子与贺得罪——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
D.作法制教天下者——敏赀财送其行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能够证明李贺举进士不犯讳的一组是(? ) ?
①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 ?
②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
③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
④惟宦官官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
⑤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
⑥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李贺父名晋肃,因“晋”“进”同音,因而李贺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韩愈因勉励李贺考进士遭到众人的非议。 ?
B.为了批驳诋毁者的说法,韩愈巧妙地引用经典和法律依据,找出矛盾,从而反对将避讳搞得过滥。
C.周昭王与曾参,都是贤德之人,为人称道,他们也不避先人或父亲之名。由此看来,认为李贺应避讳父亲名字而“不举进士为是”的做法,可以说是故意搬弄是非。
D.文章层层设问,一波三折,语言辛辣,说理痛快。而且作者从正面阐明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理有据,有序有节。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路伯达,字仲显,冀州人也。性沉厚,有远识,博学能诗,登正隆五年进士第,调诸城主簿。由泗州榷场使补尚书省掾,除兴平军节度副使,入为大理司直。大定二十四年,世宗将幸上京,伯达上书谏曰:“人君以四海为家,岂独旧邦是思,空京师而事远巡,非重慎之道也。”书奏,不报。阅岁,改秘书郎,兼太子司经。时章宗初向学,伯达以文行知名,选为侍读,居无何以忧去。会安武军节度使王克温举伯达行义,起为同知西京路转运使事,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兼翰林修撰,敕与张行简进读陈言文字。
先是,右丞相襄奏移贺天寿节于九月一日,伯达论列以其非时,平章政事张汝霖、右丞刘玮及台谏亦皆言其不可,下尚书省议,伯达曰:“上始即政,当行正信之道,今易生辰非正,以绐四方非信。且贺非其时,是轻礼重物也。”因陈正名从谏之道。升尚书刑部郎中。上问群臣曰:“方今何道使民务本业、广储蓄?”伯达对曰:“布德流化,必自近始。请罢畿内采猎之禁,广农郊以示敦本,轻币重谷,去奢长俭,遵月令开籍田以率先天下,如是而农不劝、粟不广者未之有也。”是时,采捕禁严,自京畿至真定、沧、冀,北及飞狐,数百里内皆为禁地,民有盗杀狐兔者有罪,故伯达及之。累迁刑部侍郎、太常卿,拜安国军节度使,未几,改镇安武。
尝使宋回,献所得金二百五十两、银一千两以助边,表乞致仕,未及上而卒。其妻傅氏言之,上嘉其诚,赠太中大夫,仍以金银还之,傅泣请,弗许。傅以伯达尝修冀州学,乃市信都、枣强田以赡学,有司具以闻,上贤之,赐号成德夫人。《金史·列传第三十四》(全文节选)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阅岁,改秘书郎,兼太子司经。阅岁:过了一年
B.方今何道使民务本业、广储蓄?务:致力于
C.民有盗杀狐兔者有罪,故伯达及之。及:等、等到
D.上贤之,赐号成德夫人。贤:认为贤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路伯达“远识”和忠诚的一组是(?)(3分)
A.敕与张行简进读陈言文字表乞致仕,未及上而卒
B.伯达论列以其非时献所得金二百五十两、银一千两以助边
C.因陈正名从谏之道乃市信都、枣强田以赡学
D.布德流化,必自近始上嘉其诚,赠太中大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路伯达以文章才华出众、品行高洁而出名,所以在时在章宗刚刚开始学习时,就被选为侍读,但是任职不久不知因为什么而离去了。
B.路伯达有高尚的品行和忠贞的义节,因而被安武军节度使王克温举荐。于是皇上起用路伯达为同知西京路转军使事,征召任命他为礼部员外郎,兼翰林修撰,并命令他和张行简进读上奏的文字。
C.路伯达处理政事时见解高远而深刻。当皇上问他如何才能国富民强时,他回答说:应该首先解决眼前最突出的主要矛盾。请求废除京畿内打柴打猎的禁令,扩大农民可以耕作的田土,轻钱重粮,除去奢侈培育节俭,遵从时令,开垦田地,做天下的表率。
D.路伯达的妻子傅氏哭着请求不要把捐赠给边用的钱退回来,这是从侧面表现路伯达忠诚的节操,并通过傅氏之口补叙了路伯达开学教民的远识和良苦用心,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