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11分)
送郑侍御谪闽中⑴
高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⑵。大都秋雁少⑶,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自当逢雨露, 行矣慎风波。
【注释】⑴侍御:官名,即侍御史。负弹劾纠举不法之责。郑侍御为高适的朋友。谪:指官吏因过失,降职调遣到偏远的地方。⑵闽中:就是现在的福建地区。⑶大都:大概。
小题1:诗歌的颔联选取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6分)
?
?
小题2:请简要赏析尾联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5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
①秋雁、夜猿。(2分)
②诗歌用“秋雁少”表现闽中的偏僻和消息的闭塞,用“夜猿多”表现闽中夜晚的凄清、环境的恶劣。(4分)
小题2:
尾联运用了象征(或比喻)和虚写的表现手法。(2分)“雨露”象征(或比喻)皇帝的恩泽,“逢雨露”虚写对方肯定会得到赦免,回到京都;“风波”象征(或比喻)朋友生活中的艰难险阻,诗人以“慎风波”告诫友人要小心行事。诗作表意含蓄委婉,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劝勉、告诫、关心之情。(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次联主要描写了秋雁、夜猿两个具有传统象征意义的意象。秋雁一般象征着书信,秋雁少,表明音讯不通,消息闭塞;还有秋雁难以到达,说明地处偏僻。“夜猿”悲啼多用于渲染凄凉的环境。
小题2:尾联主要运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分析时注意挖掘喻体的象征寓意。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4—16题。(9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4.本诗写景有何特点?(2分)
答:?
15.简析颔联,尾联分别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
答:?
16.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
参考答案:14.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都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景中含情,情景交融;选取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15.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则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16.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4题
蝶恋花
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不比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1.“钱塘三五夜”指?的?节,词中语句不多,通过??、?、??三个意象的描写表现了此地上元日的繁华热闹。
2.整首词来看“寂寞山城人老也”的作用是??,句中?一词,便将上下片的光景做了?,使人感受到密州三五夜的??。
3.“农桑社”正是村民在举行的社祭,祈求丰年。设想一下,苏轼这么一位亲民的官,听了这些箫鼓之声会有什么感受?
4.人说词的最后两句意象凄惨,请结合创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杭州?元宵节?灯火、明月、游人
2.承上启下?“寂寞”?对比?寂寞冷落
3.一方面,他的内心可能很沉重,上元节百姓不是尽情欢度节日,却因“天上无雨,地上无麦”,祈求丰年;另一方面,他也可能因百姓这箫鼓乐声与祈求丰年的愿望受到感染,与百姓同心,感觉亲切自然。
4.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表面看意象凄惨,却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及对瑞雪兆丰年的期盼、喜悦之情,境界深远。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交代了听筝的环境。
B.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表现了女子的处境孤单,也写出她已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
C.三、四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
D.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哀景衷情”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
2.诗人集中笔力写出“弦凝指咽声停处”这样一个无声的时刻有什么好处?它化用了《琵琶行并序》中的哪几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在写法上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有丰富的暗示性,不仅引导读者发现奇妙的无声之美,更可以通过这一无声的时刻去领悟那筝曲的全部妙处.同时也暗示了弹者的不幸与悲苦,这一句是《琵琶行并序》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化用。
3.《琵琶行并序》中得意的笔墨是对琵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所取的是《琵琶行并序》中用作陪衬的描写。(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后面题。
贼平后送人北归①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②,时清③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④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⑤,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①本诗后四句想象友人“北归”途中的境遇。贼平:指平定“安史之乱”。②南去:逃到南方。③时清:指时局已安定。④旧国:指故乡。⑤残垒:战争留下的军事壁垒。
【小题1】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绪?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这首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表达效果显著,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的痛恨之情;(2分)流落他乡,无法归家的惆怅之绪;对友人“北归”途中的忧虑和牵挂之情
【小题2】首联写实,交代诗人和友人当年同时离家避难,如今诗人送友人“独还”,而自己却“独不得还”;颈联,尾联写虚,想象友人“北还”旅途之中寂寞和危险的处境。虚实结合,互为补充,开拓了诗人的意境,丰富了诗的情感,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关键诗句分析,由注释逃到南方和指平定“安史之乱”可知诗人对安史之乱的痛恨之情。首联“世乱同南去”写出了诗人逃离家乡,流落他乡,无法归家的惆怅;“时清独北还”写出了诗人送友人独自归而自己却不得还的忧伤;由注释1可知,后四句是诗人想象的友人“北归”途中的境遇,故可从对友人的担忧与牵挂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由题干可知,这首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为虚实结合,要求结合着具体诗句来分析,故答题时,要从采用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表达效果角度分析作答。首联和颔联运用了写实,交代诗人与友人同时逃离家乡避难和送友人北还的情景;后四句是想象的,是虚写,想象友人在旅途中遇到的危险境遇,故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将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与牵挂之情,自己不得归家的寂寞与痛苦之情表达出来,给人以想象空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