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28 18:11:05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说着,都迎出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只见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看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 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周瑞家的向凤姐回话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饭来……
  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 有删节)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C.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D.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就是以一个外人的眼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自鸣钟,凤姐珠光宝气的打扮,传来的一桌子饭,都写出了荣府的豪富奢华。
E.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幌子,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让人不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
(2 )小说中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说第一段写刘姥姥刚到贾府就见到一个“匣子”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傲慢无礼,也有人认为比较得体。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AD
(2 )贫穷质朴,没见过世面;粗俗;有些自尊,难以启齿求人。
(3 )为引入正文做铺垫;烘托或反衬人物的情感或情绪;渲染环境氛围。这一细节描写十分高明,它通过刘姥姥的听觉和视觉来渲染王熙凤的出场。这个自鸣钟就是挂钟,这个甭说在乾隆中期,就是在解放前,谁家里面有一个自鸣钟,那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财产,由此可见贾府之盛极一时。
(4 )观点一:凤姐接待刘姥姥傲慢无礼。①运用“不接茶”、“不抬头”等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富贵和傲慢;②运用了“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③运用了“嗔怪周瑞家的”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凤姐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
?   观点二:凤姐接待刘姥姥比较得体。①运用了满面春分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热情;②运用了,写出了凤姐对穷亲戚的尊重;③运用了多处语言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周到和客气。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今又重阳李国文
  ①每当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就会想起那首耳熟能详的《采桑子·重阳》,涌到口边的便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精彩诗句。
  ②黄花,即菊花,是古往今来写重阳的诗词中必不可少的景物。以唐朝为例,如王勃的《九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如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看来,也许因为佳节重阳已是一年节令之晚,也许因为绽放菊花的盛事已在百花开尽之后,这“之晚”与“之后”的契合,焉能不让诗人浮想联翩?于是,重阳唯有菊可赏,黄花伴我度重阳,在诗词中联袂出现,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③值此佳节,插数枝黄菊,作案头清供,既秀色可餐,又幽香袭人,这份相看不厌的重阳景色,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
  ④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饮酒》诗,人皆知之,但是否为重阳节那天的事,则谁也说不上来。采菊应在秋季,当无疑义。老先生在花期已过的秋天,无别的什么花可摘,偏要躬身东篱下采菊,我想,这是他对于一年花事最晚的菊花,情有独钟的缘故。很显然,当百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时,唯菊花默默;当百花凋零谢尽、叶萎枝枯时,唯菊花独秀,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诗人一生的自况吧?所以,陶渊明以菊寓人,以人拟菊,不求闻达,甘于清贫,得以有一个生活上很平实,精神上却很充实的晚年。
  ⑤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敬老节,其渊源,恐怕就是这个节令在秋冬之故。在中国最古老的启蒙读物中,有一句“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放大为人之一生,也存在着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运行时序。如果说食端午粽的仲春天气,譬如人之青年,那么龙舟竞渡,自然是属于年轻人的专利,因为那需要挥汗如雨的力气;如果说食月饼的中秋佳节,譬如人之中年,那么赏月不眠,应该是中年人才会有的雅兴,因为那需要坚守等待的情致;所以,食糕点的九九重阳,譬如人之老年自然是毫无疑问的了。桑榆晚景,也是每个上了年纪的人,期期然必至的归宿,这就需要一份平和,一份安详,一份清净,还有一份难能可贵的淡泊。白居易所赞:“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元稹所赞:“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此时唯一绽放的菊花,成为老年人的象征,是再恰当不过的。
  ⑥重阳赏花,更要着重于菊之精神:一是其傲霜而不颓靡的志节,二是其坚贞而不阿附的品格,三是其高尚而不庸俗的境界,四是其淡雅而不华奢的意趣……这一切,也应该是人到老年以后,要争取做到或者尽量做到的。所以,那些精神矍铄的老者、头脑清醒的前辈,总是令我们高山仰止,肃然起敬——他们走到生命途程的最后阶段时,所表现出来的成熟练达,豁然睿智,世事洞明,超凡脱俗,真有如怒放于寒野中的菊花,虽霜重露浓,但精神抖擞;虽秋风萧瑟,但生机盎然啊。
  ⑦人总是要老的,正如端午过后中秋,中秋过后重阳,这是谁也不可违背的运行规律。退出机制,是新陈代谢法则的必然产物,若是老而不识大势,老而恋栈装嫩,老而老骥自居,老而指手画脚,那就属于老而不知老,老而总是不想退出的为人诟病之处了。因此,重阳登高,极目远眺,那些已经走过的路,于挫折中的进步,于困惑中的前行,跌跌撞撞,酸甜苦辣,自是值得回味,但也不必成为包袱;即将要走的路,会有曲折,更有光明,会有困难,更有前景,那才更加值得憧憬。
  ⑧正如那首《采桑子,重阳》所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重阳登高,菊花神韵,虽不似春光,但心胸中也洋溢着春光了。(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第一段写每到重阳节,就会想起《采桑子·重阳》,写出了作者对这首诗的喜欢,目的是点明作者对菊花的态度。
B.在重阳佳节,作者禁不住要在案头插数枝黄菊,正是因为重阳乃节令“之晚”与菊花在百花开尽“之后”相契合,“重阳唯有菊可赏,黄花伴我度重阳”。
C.在第⑤段中,作者用端午、中秋与重阳进行比较,从食物的角度强调食糕点的重阳节更适合老年人过。
D.作者认为人到老年之后,也应该有菊花那样的精神,这样才能让人肃然起敬。
E.文章由“今又重阳”谈起,写到重阳赏菊,由菊及人,抒发了作者坦然面对年老,追求淡泊的崇高情怀。
(2)文章第④段写到陶渊明与菊花的关系,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重阳赏花,更要着重于菊之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章最后说“重阳登高,菊花神韵,虽不似春光,但心胸中也洋溢着春光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你认为这样写好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E
(2)借陶渊明与菊花的关系,点明菊花的象征意义,说明重阳赏花,更要着重于菊之精神。也暗含作者自比陶渊明,渴望能在精神上度过一个很充实的晚年之意。(意对即可)
(3)重阳是老人的节日,他们的精神与菊花的精神相似,赏菊的精神,可以使人们在生命途程的最后阶段表现得更成熟练达,豁然睿智,世事洞明,超凡脱俗。(意对即可)
(4)这句话运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淡泊的人生态度。这样写好,它直接点明了主旨,能充分抒发作者内心的激情,而且这句话承接前文的议论,直抒胸臆也是水到渠成的。(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能力决定速度
快速发展是一种趋势。在《未来时速》一书的序言里,比尔·盖茨说过:“如果说1980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1990年代是注重再造的年代,那么21世纪的头10年就是注重速度的时代,是企业本身迅速改造的年代。”
  一个企业要想在十倍速的时代立足,发展速度太慢肯定不行,但一味地追求高速度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这就要求企业把握好快与慢的分寸。对这个分寸的把握就是对速度进行管理的问题。可以说,速度管理,是所有新经济时代的公司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研究结果显示: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速度只是其中一个,而如果单纯地追求快速,则很少会得到满意的回报。在被研究的80家公司中,有10%的公司在满足某种条件的前提下依靠快速得到了好处,而在另外90%的公司中,有80%的公司并不适合快速发展。
这样的结果一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事实上,对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来说,快速的确能够带来极大的竞争优势。受益于速度的公司大多具有以下特征:是大市场的先动者,能建立壁垒来阻挡对手入侵,直接控制启动公司的关键性商业元素。具体地讲,只有在以下条件下,快速才会有效:
入市壁垒。如果对手能通过快速复制进入市场,花很大代价快速冲进市场就显得很不明智。
强大的市场潜能。大的市场(几十亿美元或更多)意味着得到的回报比进入时的消耗要高。
对几个风险因素的操控能力。比如技术的不确定性,标准经常变换,大量现存的竞争对手,核心资源掌握在别人手中等等。合作伙伴很麻烦也是一个障碍。
不过,同时满足所有这三个条件并非易事。技术标准一旦有变,企业的转换成本会非常大,那时企业将进退两难。如果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为竞争对手快速复制,品牌的建设周期大大拉长。此外,当企业要进入一个容量有限的市场时,就完全没有必要追求快速。
仔细研究一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激烈竞争的最终胜出者往往是那些善于把握节奏,快慢得法、张弛有度的公司。微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赖以攻城略地的所有产品技术或服务并没有一项真正属于微软的独创,但它一旦它看准了某一方面,便总是能蓄势而进,后发制人。
其实,快与慢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企业是否已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企业即使能享有繁荣,这种繁荣也一定不能持久。
(选自2008年1月《科学大观园》,有删减)
小题1:对“速度管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速度管理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公司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B.速度管理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根据自身能力把握发展快慢分寸的管理模式。
C.速度管理是新经济时代的企业谋求快速发展以独霸市场的策划管理过程。
D.速度管理是防止企业发展过快引发经济问题的一种管理模式。

小题2:不属于受益于速度的公司所具有的特征的一项是?
A.能锁定客户,将对手排除在外。
B.市场潜能足够大。
C.行业技术标准确定。
D.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优良。
小题3:下列解说或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同时满足所有这三个条件”中的三个条件是指技术标准的不确定性,大量现存的竞争对手,核心资源掌握在别人手中。
B.“入市壁垒”就是阻止对手通过快速复制进入市场以占领市场份额。
C.微软的过人之处就是产品的技术或服务均属独创。
D.在被研究的80家公司中,90%的公司不适合快速发展。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快速发展是一种趋势,谁快速进入市场,谁就在市场中占了先机,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B.市场容量越小,公司的发展越慢;市场容量越大,公司的发展越快。
C.只要掌握了核心技术,企业就能快速发展。
D.品牌建设需要时间,盲目求快往往适得其反。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D
小题:B
小题:D(A项是一种误解,B项武断,C项“核心技术”不等于“核心能力”)


本题解析:
小题:B略
小题:D(“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优良”不在三个必备条件之列)
小题:B(A把三个条件与几个风险因素搞混了,C应为“均不属独创”,D项与原文叙述有出入)
小题:D(A项是一种误解,B项武断,C项“核心技术”不等于“核心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害怕回乡
刘志坚
回乡不是回家
回家是亲切的。记得母亲在世时,回家是那样的温馨,是那样的顺理成章。一踏上故土,远远地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望见炊烟下的竹篱,竹篱后,有慈母倚门而望。
未进家门,早有乡邻,用真诚而纯朴的眼光,迎候你:“哇,回家看母亲来了。”
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
母亲去世后,家就变得飘渺了。但那是我的根,那里有陶冶过我的乡情乡音。在那里,我懂得
蒲公英是怎么飞,蚱蜢是怎么跳,画眉鸟是怎样唱,它们都在呼唤我回归。
回归是必然的,只是先人已渺,旧居不存,算不了回家,就算回乡吧。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
当我踏上那弯曲的乡路时,山还是那座山,村还是那个村。乡邻依旧友好,迎候你的眼光也依旧真挚。但语意里有了陌生:“啊,回来看看?”
是的,回来看看,看什么呢?流水依旧白,前山依旧青。但自己的目光已不知往哪儿看,脚步不知往哪儿挪了。
“到乡翻似烂柯人”,一颗系念故乡的心,顿时被悬了起来。因为随着母亲的去世,没有了依恋的那扇柴门,也没有了一缕炊烟。
于是无可挽回地要坠入从前,黯淡地走进童年的记忆,很悲壮地站到了昨日已远,来日无多的路口,踯蹰复踯蹰。在乡邻目光的探询下,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回乡之路,进行一番审视和梳理了。
故乡,是生命之根,在抚摸生命之树的根须时,如果没有结出丰厚的果实来回报,那么,你可曾以自己树冠的绿荫,给故乡带来一丝一缕的清凉?
你会想到自己没有做官,不是荣归故里;你不很富有,不是衣锦还乡;你也不是名星,不为故乡增色。也许,这并不重要,故乡无意苛求于你。只是对你脚下这片生你养你的土地,可曾做过应有的付出?
想到这,你会明白前人为什么有“近乡情更怯”的感喟了。
你会感喟自己是一只鸟,在山外的天地飞了一圈。感喟自己是一条鱼,在人生的江河里漫游了一圈。如今日暮乡关,想到故乡厚实的土地,能歇你坎坷多愁的奔波,能抚慰你疲惫至极的心灵。于是你想回乡,因为你是从这里赤条条地来到世上,也是从这里背起行囊,携着故乡的期待,开始世路风尘的跋涉。而今倦游知还,鸟归林,鱼归渊,回到了生命的源头,你不得不回望一下自己的漫漫长途,也不得不反躬自问:你留在山外世界的行踪,足迹是否歪斜?你是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你坐食的一饭一粥,是否取之有理有节?面对依旧贫瘠的土地,你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呢?
所以回乡,不只是回到往昔,回到记忆,而是回到生活的始发站,去审视自己的生命行程。
回家,也许你会生出丝丝愧疚,但会因亲情的抚慰而释然。
回乡,面对养育你的土地,你想到故乡厚恩,未有寸功回报,你会怵然而惊。
所以,我害怕回乡。
1.文中作者(1)为什么说“回乡不是回家”?(2)为什么又要回乡?(4分)
2.文中的第6段,作者为什么说“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请联系全文简要说明。(6分)
3.第10段中划线的语句,(1)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作者要“审视、梳理”些什么?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在世回家时“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句中用“匆匆”、“扑”、“卸”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母亲的思念、依恋和见到母亲的激动和安慰。
B等于回乡,意在表明只有在温馨的家才能引发思乡的情。
C林,鱼归渊”的比喻贴切形象,活用了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诗句,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D.回乡之路”象征人生之路,认为没有取得成就便会“近乡情更怯”。
E.写“怵然而惊”、“害怕回乡”是因为面对故乡厚恩而未有寸功回报,正反映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深爱。


参考答案:
1.(1)先人已渺,旧居不存(或“母亲去世,家便变得飘渺”,意思对即可。)
(2)故乡是我的生命的根,陶冶过我的乡音、乡情。
2.(1)没有母亲在世时那种亲切自然的感觉。
(2)对往事的黯淡回忆。
(3)思考对故乡可曾做过应有的付出。(以上三点,意思对即可。)
3.(1)承上启下(1分)(2)回忆自己的生命行程的价值取向,审察自己人生道路上言行举止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
4.B、D


本题解析:
1.
2.
3.(如写“回忆自己的漫漫长途----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呢”,可酌情给分。)
4.(B“只有温馨的家才能引发思乡之情”不符合原文意思。D“近乡情更怯”并不是因为“没有取得成就”。)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小题。
不可无“我”
钱谷融
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造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②?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③?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④?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又不是无所为的,不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⑤?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他仍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⑥?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就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⑦?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节)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
E. 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和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小题3: 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4分)
小题4: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D
小题2:C
小题3:①演员演岳飞像岳飞,演秦桧像秦桧,就是从“我”进入“非我”。②演员在表演中使自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则是在“非我”中失去了“我”。(或答为:演岳飞、秦桧像岳飞、秦桧,却不使自己变成岳飞、秦桧,则是在“非我”中体现了“我”)
小题4:①在创作中,只有渗入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对


本题解析:
小题1:

小题2:“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体现了欣赏者能走进艺术世界,能够欣赏它。
小题3:题干中明确提示从“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阅读文本,可知,“非我”就是创作者融入客观现实之中,感受客观现实的脉搏,这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我”就是说创作中要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
小题4: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