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8 18:11:05
【 大 中 小】
< !-- |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 ? 许倬云 人是能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学分类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能力需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于直观和体会。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抽绎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可言宣。中国人擅长此道,找出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而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局部的分析。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一身。气血周流顺畅,则身体康健。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从全身整治调理下手。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再中途修改。这些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变化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绿荫窗前,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的考察又是互相联系、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博士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中国人还有对于“动态”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花的动态。“文化”一词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以上这些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几项,只是从不同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几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则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却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已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观,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潮头,调整自己的劫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蠢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选自《观世变》,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A.文化环境和背景会对一个民族的思考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 B.印度佛教经过华化后,成了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代表了中国人注重直观思维的特点。? C.太极图与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显示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点。 ? D.中国人的直观悟性以非分析的思考统辖中国人的全面、有机、动态的思考方式和习惯。 E.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全由直觉获得,没有有深度的哲学探讨。? 2.下列各项判断,不能代表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特点的一项是(?) A.中国人盼“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中国古代诗人特别重视诗歌的意境和神韵。? C.天不变,道亦不变。? D.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3.请结合本文相关阐述,解释“有机的宇宙观”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归纳概括本文所述的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哪几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①强调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皆有价值。(或“处处是活泼的生命,生命本身是值得尊重的价值”也行)②世界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所有事物相互统一和相?互联系在一起。(有代表性的命题是“天人合一”)? 4.①中国人思维比较取径于直观和体会。②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局部的分析。③中国人的有机世界观。④中国人强调对于“动态”的注意。(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2—14题。 他原本在一家外企就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失明。他失去了工作,到别处求职,却因眼睛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便落在妻子肩上。她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她不止一次跟他商量,要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总是不同意。有一天,他们为这事在卧室里吵起来,妻子嚷道:“那你就跟你爹过,咱们离婚!”他一把捂住妻子的嘴说:“你小声点儿,当心让爸听见!” 第二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孩子又上学,我一个人在家太冷清。我想到老年公寓去住,那里都是老人。” 他一惊,父亲昨晚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餐桌下踩了他一脚。他只好把话咽了回去。① 一个星期天,他带着孩子去看父亲。一进门,便看见父亲正和室友聊天。父亲一见孙子,就像见了心肝宝贝似的又抱又亲,还抬头问他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 “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得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他的眼睛却渐渐蒙起一层雾来。② 等到又一个星期天,他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人动员老人们亡故后捐献遗体器官。很多老人都说,他们这辈子活得很苦,要是死都不能保个全尸,太对不起自己了。这时,父亲站起来,他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 父亲说:“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因一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机会!要是能把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都心甘情愿……” 所有的人都停止了谈笑,把震惊的目光投向老泪纵横的父亲。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裹围。③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脚步,一步步走到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当天,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办好有关手续,接父亲回家。至于妻子,他已做好最坏的打算。④ 临走时,父亲一脸欣慰地与室友告别。室友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埋怨自己的儿子不孝,赞叹父亲的福气。父亲说:“别这样讲!俗话说,庄稼是别人的好,儿女是自己的亲,打断骨头连着筋。自己的儿女,再怎么都是好的。你对小辈宽容些,孩子们终究会想过来的……” 说话间,父亲还用手给他捋了捋衬衣上的皱褶。⑤他再次哽咽,感到父亲的爱,在他的眼前照出一条明亮的路。 (选自《意林》2007年第12期,有删改) 12、下列对文中几处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句①“他只好把话咽了回去”,这是因为怕妻子因此大吵大闹,与自己离婚。 B.句②“眼睛却渐渐蒙起一层雾来”,这一神态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行为的不理解。 C.句③“潮水”比喻他震惊的心理,形象地表现了他内心受到的极大冲击。 D.句④“最坏的打算”,指的是如果妻子真提出离婚,就答应她的要求。
| E、句⑤“父亲还用手给他捋了捋衬衣上的皱褶”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亲昵和关爱。 13、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4分) 答:? ? ? 14、本文最初发表时的题目是“面对古老的选择”,后来其他刊物转载,有的改为“选择”,有的改为“父爱如灯”,你认为哪个题目最恰当?请联系文本加以探究。(6分) 答:? ? ? ? ?
参考答案:12、BC? 13、仁慈、宽厚、爱子 14、①“面对古老的选择”侧重于表现儿子的“选择”,是做个好丈夫呢,还是当个好儿子?这是自古以来一个两难选择。(2分)文中的“他”从怕老婆到深受父爱的感动,毅然作出接父亲回家的“选择”, (2分)从故事情节发展的主线看,(2分)“面对古老的选择”最适合作题目。 ②“选择”既体现了儿子的“选择”又包含了父亲的“选择”,(2分)而父亲所作出的选择,一是为让儿子过得安宁去住老年公寓,一是要为儿子捐献角膜,(2分)这两项“选择”,是故事发展、转换的重要情节,也最能体现小说主旨。因此,以“选择”为题更切合本文实际,文意更深刻。(2分) ③“父爱如灯”直接体现小说主题,(2分)是最恰当的题目。小说重点描写的形象是父亲,重点表现的是父爱。(2分)文中父亲的言行处处使人感到如灯的父爱。(2分)
本题解析:12.B项,这一神态描写表现了父亲渴望跟儿子亲近的心理。或:想和儿子在一起。或:无奈、凄凉、痛苦。C项,“潮水”比喻父爱给自己的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内心受到的感动很深、很强烈、不可抑制;或“表现了的博大深厚”。 13. 能抓住文中表现父亲的主要情节和言行展开分析,言之成理。只要抓住其中一个特点进行合理分析即可得2分,抓住两个即可得满分。 14. 以上三点,任选一点,联系文本,阐述合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课内文段,回答问题(5分)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料想他安心睡了;便出了门,走到街上。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倒觉得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小题1:这段文字描写人物怎样的心理?要表达怎样的主旨?(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段文字描写人物欣喜激动的心情,正是要表现人物的麻木愚昧,这样就有力的表现了作品要“揭出沉默国民灵魂,以引起疗救注意”的主题。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鲁迅小说《药》的片段,此处描写老栓欣喜激动、麻木的心情,表现了作品要“揭出沉默国民灵魂,以引起疗救注意”。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移情作用与“我向思维” 讨论美学上的“移情作用”,即“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把这种移情的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作家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海会哭。对此,我们的古人也早有说法,如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而这种作家的移情作用与儿童的 “我向思维”又是相通或相似的。 “我向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我”为中心,一切都等同于有生命的“我”,把整个世界(无论是物还是人)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来加以对待。在儿童稚气的眼里,月亮是人的脸,或者是星星的保卫者,而星星则眨着眼睛,向所有的人问好。儿童的“我向思维”使他们分不清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在这天真的混沌中,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无不充满生命的活力。18世纪意大利著名学者维柯在《新科学》中对原始诗性思维的分析,同样也适用于儿童:“最初的诗人都按照诗的形而上学,把有生命的事物的生命移交给‘无生命的’物体,是‘人由于不理解事物,就变成一切事物’。”儿童的“我向思维”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的这种相似性,使儿童的心中物我交融,物我化一,使儿童的眼中万物都流动着生命的活力,颤动着生命的琴弦,展现为一个生机勃勃的诗意的世界。我们把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与原始人的思维方式十分相似的情况,称为“我向思维”。 在作家这里,特别是创作过程中,将无生命(或无情感)的事物生命化(或情感化),是其诗意感受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且与儿童的“我向思维”极为相似。按德国的学者立普斯创立的“移情”说和英国学者冈布里奇提出的“投射”说,作家和艺术家在进行审美创造的时候,其对象不是与主体相对立的单纯的实体的存在,而是受到主体的生命灌注的活动而有力的、自我对象化的形象。真正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种伟大的同情感,他们会把“亲身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力量感觉,我们的努力,超意志,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面去,移置到在这种事物身上发生的或和它一起发生的事件里去”。就是指作家心中充满情感,在观照自然之际,就会将自己的情感和幻想移置或投射到外在的无生命的事物上面,使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达到物我沟通、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李白:“绿水解人意,为余西北流。”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类“移情”和“投射”的诗句比比皆是。在这类文学描写中,作家似乎变成了儿童,他们同外部事物的关系,不是一般的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他们凭借自己的开放的心灵去触摸对象,并把自己融化于对象中,人物化了,对象化了,生命化了,诗意就从这人化和对象化中找到了泉源。 当然,作家和儿童的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是有区别的。在儿童,是由于对事物的不理解,而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面去,不自觉地把事物跟自己等同起来,这是人的天性的表现。在作家,是在对事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着意把自己与外部事物沟通,使物融入我,我融入物,达到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世界,这种自觉是作家才能的表现。 (选自《文学审美特征论》,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我向思维”与作家的移情作用是相通或相似的,又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有着相似性,都是由于不理解事物的真相而形成的。 B.作家若处于天真无知的混沌状态下,就会像儿童一样将无生命事物生命化,所出现的思维方式就是“我向思维”。 C.作家对事物以开放的心灵、深刻的理解,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和幻想移置到外在的事物上,使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并带上个人的丰富感情色彩。 D.作家将自己的情感和幻想移置或投射到外在的无生命的事物上的诗句比比皆是。如“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等。
|
E.儿童的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与作家相比是不同的,前者是不自觉地把事物跟自己等同起来,后者是自觉的与外部事物沟通,达到物我合一的诗意境界。
小题2:简述你对儿童的“我向思维”的理解。(4分)
小题3:根据文意,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人由于不理解事物,就变成一切事物”这种观点的合理性。(4分)
小题4:根据文章的内容,结合你学过的诗词探究作家“移情”的特点。(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E
小题2:①“我向思维”是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的一种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②“我向思维”是儿童处于天真无知的混沌状态下,将无生命事物生命化的一种思维方式。③“我向思维”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有着相似性,都是由于不理解事物的真相而形成的。(答对两点得4分)
小题3:(1)人在不理解事物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事物跟自己等同起来,这是人的天性的表现;(2)人在不理解事物的时候,往往把整个世界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来对待,从而使得物我交融,物我化一。(意思对即可)
小题4:(1)作家将自己的情感和幻想移置到外在的事物上,使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并带上个人的丰观感情色彩。(2)作家以开放的心灵认识事物,有着对事物深刻的理解,并自觉地追求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境界。如“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2分),在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阮籍眼中,本没有感情的“孤鸿,翔鸟”也烙上了他的情感,成为了他的化身,达到了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境界。
本题解析:
小题1:A.作家不理解事物错;B.假设的前提与文意不符;D.第一个例举错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小题2:此题回到原文寻找相关答案。根据原文第二段““我向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我”为中心,一切都等同于有生命的“我”,把整个世界(无论是物还是人)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来加以对待。”“”儿童的“我向思维”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的这种相似性,使儿童的心中物我交融,物我化一,使儿童的眼中万物都流动着生命的活力,颤动着生命的琴弦,展现为一个生机勃勃的诗意的世界”可归纳出来。
小题3:理解语句的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在儿童,是由于对事物的不理解,而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面去,不自觉地把事物跟自己等同起来,这是人的天性的表现。在作家,是在对事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着意把自己与外部事物沟通,使物融入我,我融入物,达到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世界,这种自觉是作家才能的表现。”归纳出该句话的意思(1)人在不理解事物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事物跟自己等同起来,这是人的天性的表现;(2)人在不理解事物的时候,往往把整个世界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来对待,从而使得物我交融,物我化一。
小题4:考生可结合文本对“移情”做解释。第一段“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第三段“使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达到物我沟通、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然后列举诗句加以论证。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是根能思想的苇草
①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②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③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④思想——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⑤因此,思想由于它的本性,就是一种可惊叹的、无与伦比的东西。它一定得具有出奇的缺点才能为人所蔑视;然而它又确实具有,所以再没有比这更加荒唐可笑的事了。思想由于它的本性是何等的伟大啊!思想又由于它的缺点是何等的卑贱啊!
⑥然而,这种思想又是什么呢?它是何等的愚蠢啊!
⑦人的伟大之所以为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可悲。一棵树并不认识自己可悲。
⑧因此,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为可悲,却是伟大的。
⑨这一切的可悲其本身就证明了人的伟大。它是一位伟大君主的可悲,是一个失了位的国王的可悲。
⑩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里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整个宇宙。
小题1: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3分)
小题2:作者以“苇草”为喻说明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6分)
小题3:为什么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怎样理解“这就是道德的原则”?(8分)
小题4:阅读第7-9节思考问题:这三节反复强调了什么意思?第九节中“伟大的君主”、“失了位的国王”运用了什么手法,强调了什么?(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即:人之伟大源于他拥有思想。
小题2:形象写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这样比喻是为了衬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宇宙的浩大,能毁灭脆弱渺小的人;人却因为思想,可以概括宇宙,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严。
小题3: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所以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意义,人在自然中的崇高使命。这里作者把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层面,换言之,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条件。
小题4:写人是伟大与可悲的统一体。第九节以“伟大的君主”、“失掉位的国王”类比,仍然强调人是伟大与可悲的统一体。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章核心观点的把握,找准答题区域,第一段既是文章的核心观点。全文紧紧围绕“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来论述。
小题2:解答本题要了解苇草的特点:渺小、脆弱,作者把人比作苇草,形象写出人的渺小、脆弱。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样就使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以次写出思想的力量。由于空间,宇宙里囊括了人并吞没了人,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人却囊括了整个宇宙。
小题3: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理解“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这句话,要联系上文内容。人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它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所以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理解“这就是道德的原则”这句话,联系上文“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作者把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层面。
小题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人的伟大之所以为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可悲。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为可悲,却是伟大的。这一切的可悲其本身就证明了人的伟大。这几句话是说:人是伟大与可悲的统一体。“伟大的君主”、“失掉位的国王”都是伟大与可悲的统一体,运用类比手法,强调人是伟大与可悲的统一体。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