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五)
2019-06-28 18:13:55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重山?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将欲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词的上阕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做具体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用了谁的的典故?表达了怎样的心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乌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① ??,②??,③??,④??,⑤??,⑥??,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乙:①??,唯昭质其犹未亏。?(屈原《离骚》)
②但为君故,??。?(曹操《短歌行》)
③泻水置平地,??。?(鲍照《拟行路难》)
??,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⑤东船西舫悄无言,??。?(白居易《琵琶行》)
⑥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周邦彦《苏幕遮》)



4、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总是离人泪。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人之所罕至焉,?
(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5)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6)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诸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杨慎(1488-1559),明朝中叶杰出词人。官经筵讲官.以直谏件旨,被明世宗廷杖请戍云南永昌,年七十二,死于贬所。这首“临江仙”是杨慎为自己的《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写的开场词。
【小题1】词里的白发渔樵有哪些特征。寄托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小题2】有人认为“空”是本词的词眼,结合诗句说说它成立的理由。(3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