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8 18:15:17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古诗鉴赏(6分)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小题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诗人和友人挥手告别,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 B.诗中有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洁白的浮云,火红的落日,相互映衬。 C.本诗形象鲜明,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节奏明快。 D.本诗感情真挚,一反李白诗的豁达乐观,尽显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 小题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浮云”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个意思,共4分。对一个得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可根据诗歌整体意境来分析判断。D项,“一反李白诗的豁达乐观,尽显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不正确。在该诗歌中并没有体现出哀伤的情调。故选D。 小题2:“浮云”、“落日”和“孤蓬”一样,都是送别诗常用的诗歌语汇,诗人将情感融入到景物中,故答题时,可结合着对景物的理解,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浮云”飘忽不定,故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天色已晚,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 宋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guó):割耳朵。③治安:贾谊曾给文帝上《治安策》。 (1)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上阕既描写了扬州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的英雄都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在此基础上,“徒感叹”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与感叹。下阕作者先写自己见情势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壮志成空,“空怅望”抒发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 (2)a、借景抒情。作者运用单调的景物形成一幅辽远、凄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担忧、惆怅的心情。b、用典。作者运用“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c、直接抒情。作者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d、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写出作者的失落之情。(答出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小题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小题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2分)作用:为全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3分) 小题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2分)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首联“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点染了边塞紧张的战场气氛,据《汉书·西域传》王先谦补注谓 白草“春兴新苗与诸草无异,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白草为北风所凋,其风之大,其气之寒,可以想见。另外《诗经·邶风·北风》有“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朱熹在《诗集传》中认为北风是象征国家的危乱,所以此处也指边境形势十分险恶,下句紧接着写外族军 队正在加紧寇边,步步向要塞逼近 ,军情非常紧急。骎骎,马走得很快的样子。这两句,把边塞的环境,沙场的气氛形象生动,显得笔势凌健。虽然边将这个 形象还没有出场,却做足了烘衬和铺垫之功。 小题2:中间四句,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其久戍不 归的痛苦心理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在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凝望着秋空中的明月,不禁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人,心中涌起一阵凄楚之情。渐渐地,他的铁衣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他相依为伴的战马不时发出嘶鸣,似乎也在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秋月本为寻常之物,但与戍楼联系起来,就暗示出了边将的思家之念。铁衣是边将随时披戴之物,覆以重 重的霜花,足见边地之苦寒,边将的心情也可想而知。战马,更是边将不可须臾分的伙伴,连牲口也苦于久 戍边地,更不必说人了。四句诗中,作者选取了与人物紧密相关的景物、事物,使之不着痕迹地高度融合,组成形象的画面,而人物的心情,也从画面中自然流出,收到了感动人心的效果。 这四句诗在句法上也很有特色。前两句诗是两个 名词性词组,中心词是“月”和“心 ”,而读者却可以从与“心”字相对的“月”中去体味、领悟丰富的 含义,使得诗句极为简练、含蓄。后两句又变换句法, 改为主谓结构,重点突出了“铁衣”和“战马”,实 际上突出了对边将形象的塑造。这种句式上的变化, 既强调了重点,突出了形象,又带来了节奏上的轻重 变化,读来更富节奏感,表现了作者娴熟精湛的技巧。最后两句,“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是诗人从边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来的深深的感叹,表达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卢龙塞”,古地名,三国魏称卢龙郡,在今河北迁安县西。此地形势 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唐置卢龙节度使,以抵御突 厥、契丹、回纥的入侵,战火始终未断。作者从月夜 戍楼中的老将,联想到了久远的历史,想到残酷的战争至今不息,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难。本诗针对当时唐帝国对边防的无能,久久不能平息边患,因 而使得将老兵疲,给将士带来了痛苦,具有讽喻作用。如果说,第一联只是展示老将出场的背景,为人物形象的出现作铺垫,那么尾联就是在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之后,作者对其内心所作的更深层次的解剖和引申,使思想在形象的基础上得到了自然的升华,从而揭示 出更为深远的意义。首尾两联互相照应,互相补充,互相生发,又使得中间两联所描写的老将的形象更为生动,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小题1】诗的前两句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寓意?(4分) 【小题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找全2分,)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分) 【小题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2分)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1分)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小题2】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本题难度:困难
5、单选题 对《药》中人物描写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本文正面描写的人物有夏瑜、华老栓、康大叔等,侧面描写的人物有夏三爷,红眼睛阿义等。 B.小说中的夏瑜是一个意志坚定,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作者在对他给予热情歌颂的同时,也形象地反映出了他斗争的悲剧性。 C.康大叔、阿义和夏三爷在小说中都是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镇压群众的帮凶和工具。 D.华大妈、华老栓、夏四奶奶、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和二十多岁的人在小说中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