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28 18:15:17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岳阳楼①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②,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③,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自江州赴任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②梦泽:云梦泽。③图障:图画。
小题1:本诗怎样突出洞庭湖“漫漫”的特征?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颔联写洞庭湖春涨之时远连云梦、西近长安,用夸张手法正面写洞庭湖的浩瀚无际;②颈联写善飞之雁难以渡湖,侧面烘托洞庭湖的浩瀚无际。(4分,画线处各1分)
小题2:洞庭湖风景壮阔美丽,但只能画成图画,张挂在豪华的大厅里,让那些贵人们赏玩;而途经此地只感到“苦”“难”。蕴含着诗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4分,画线处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要求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限定了范围,但一定要先通读全诗,弄懂大意后再作答。答题时,可结合着具体的描写景物的关键词来分析,颔联的“连”和“近”突出洞庭湖春涨后的浩瀚无边,是夸张手法;颈联写猿“苦”雁“难”,从侧面突出其浩瀚无边。
小题2:可结合着诗句中的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第一问要准确理解关键词“堪”(能)“华堂”(豪华的大厅)“张”(张挂)的含义。第二问,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壮阔美景,第五六句却说感到“苦”“难”,结合最后两句的内容来看,诗人有对贵人们的怨愤之情;从诗题“题岳阳楼”和注释①来看,诗人外放做官,从第二句中的“独”来看,这里也有羁旅漂泊之苦。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②,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③,迷花不事君④。
高山⑤安可仰,徒此揖清芬⑥。
注:①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早年仕途失意,后隐居。诗中孟夫子指孟浩然。②轩冕,荣华富贵,仕宦。③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④君,侍奉皇帝。⑤高山,即”高山仰止”。⑥清芬,清高,芬芳。?
1.诗中的第二联一“弃”一“卧”可谓形象生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        ?
2.结合对最后一联的理解,谈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1.“弃”刻画孟浩然宁弃仕途而隐逸的形象,“卧”活画出孟浩然风神散朗、寄情山水的情致。一“弃”一“卧”,准确生动地描绘出孟浩然对人生所作出的抉择。其欲摆脱世俗羁绊的高风亮节,其迷恋山水的自得之貌,呼之欲出,形神毕现。
2.尾联以“高山”喻对方,流露无限敬慕之情,又与首句呼应;“安可仰”又翻进一层,以己之惭愧不如孟夫广进行反衬,表达了自己只能徒然向他清幽芬芳的人品拜揖的赤诚。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云?来鹄
千形万象竞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小题1:请简要赏析“映水藏山片复重”一句。(4分)
小题2:有人认为“此诗看到了诗人针砭现实的锋芒”,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云朵人格化的特点(1分),它时而映在水中,时而藏在山后(1分),写出了云时隐时现、悠闲自得的情状(2分)。?
小题2:(4分)此诗三四句写大片旱苗行将枯死,而夏云却高高在上,化作奇峰悠闲白得,无心解救干枯旱苗(2分),讽刺了不问苍生疾苦、只顾悠闲享乐的统治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赏析诗句,先说出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分析为什么说用了这种修辞,最后说用这种修辞的好处。
小题2:试题分析:“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往今来没有无病呻吟之大家。作者为什么写此景而不写他景,分析原因,必须联系社会生活,联系实际,联系作者的身世等。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①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小题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5分)
?
小题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哪些方面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手法2分,具体解说3分)
小题2: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答对1点2分,答对3点6分,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三四两句:“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浪的威势。用了比喻的手法,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有用夸张的手法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这几句把“情为境移”、“心为事慑”的景况,写得十分突出。但尚未表示由此而生的内心感慨,重点在于绘景。
点评:“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秋逼暗虫通夕响”以动衬静。
小题2:试题分析:下面四句,则着重抒吐情怀。 第五六两句:“岸上空荒火夜明,舟山坐起待残更。”表明险境之来,如此突然,难以拒抗。作者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颠簸,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只好在舟中坐起,静待更残,“长夜漫漫何时旦”,在风涛之夜,十分盼望黎明能及早到来。诗的末尾两句:“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作者回想他二十多年以来,历尽人世的坎坷,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此时此地,诉说不尽还家去国之情,深感进退都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还家也罢,去国也罢,全是迫于世事,旅途艰难,以致有此时的迁徙,他由此感到了人生的悲痛。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10分)
鹧鸪天①·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释: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小题1: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上阕。(5分)
答:?
小题2:下阕描绘了怎样的农村景致??(5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
春天来了,白色的荠菜花开满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诗人万种思绪染白了头发,即使春天的美景也无法排解愁苦,只能借(赊)酒浇愁(2分)。作者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1分,“乐景写哀情”必有),恬静而又生机勃勃的农村景象,衬托出作者内心的愁苦和无可奈何的情绪,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分)。
小题2:
村民悠闲自在,生活过得井然有序,牛栏左右的空地上种满了桑麻(1分)。春耕刚完,新蚕刚生,春播未及,不知谁家的年轻媳妇,穿着白衣青裙,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走娘家(2分)。写出了农村的清新、恬静、闲适(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对于景和情要分别分析。先描绘相关语句的景色,然后根据对全诗情感的理解分析情感(手法、情感),与景物描写相关的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移情于景、寓情于景,乐景反衬爱情。
小题2:此题考查对作品画面的理解,结合相关诗句描写画面:景色、人物。然后概括画面的特点、意境、氛围。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