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1)-(3)题。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2)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一句同说一事。
(3)结合全诗,分析诗中画线句子如何抒情的。(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对仗(或:对偶) ?
(2)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
(3)“过此不堪回首处”一句直抒胸臆,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宿山寺
贾岛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小题1:贾岛写诗擅长苦吟奇句,颔联中的“透”和“逆”二字用得准确传神,令人拍案叫绝,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这首诗写出了山寺的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俗世的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这种特点的?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透”字写出了从疏落的树枝空隙之间,看见夜空的流星划过的景象。“逆”写出了月亮之侧云朵漂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云与月看似逆向而行的画面。渲染出空山幽寂清冷的气氛,有力地衬托了山寺的凄冷荒寂。
小题1:主要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行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都衬托山寺的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表达了诗人的厌世慕隐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练字,首先回答“透”和“逆”二字的句中意,再回答情感,注意题干中的“简要分析”,每个字的分析给2分,语言通顺给1分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手法2分,结合诗句分析给2分,情感给2分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对《死水》的赏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张“新格律诗”,这首诗便是其主张的典型代表,音节响亮,句式整齐,韵律和谐,节奏优美。
B.作者受欧美“唯美主义”影响,吸取我国古典诗词精华,努力追求诗歌的绘画美,即使很丑的死水,他也要用“漪沦”“翡翠”“罗绮”等词,可以看出,这些词语是和他的主张违背的。
C.作者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其中前两者都可以在诗中找到,而后一种却在诗中找不到。
D.把丑的东西美化,是这篇诗歌的一大特色,这正是闻一多面对现实无可奈何的违心的写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项,“这些词语是和他的主张违背的”错;C项,建筑美在本诗中体现为句式整齐;D项,“违心的写法”错。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任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次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诗句作简要分析。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不出现真实姓名,正文50个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春夏之交乍暖忽寒。通过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第一问完全可以从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蛙声歇和十日寒中分析理解出来。视觉——游子春衫单、桃花飞尽;味觉——野梅酸:表现天气变暖的感受。听觉——蛙声歇;触觉——东风寒:表现“寒”的感受。
钱钟书的原话是这样的:“下面这一首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所以这种情味应该与变化的季候联系在一起。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这样理解应该是恰当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放言五首(其三)①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①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写了五首《放言》诗表达自己的心情。后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贬官途中,写下五首《放言五首》奉和。
小题1:“赠君一法决狐疑”中的“一法”具体是指什么方法?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小题2:结合诗的颈联,简析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从诗歌的前两联不难看出,这种方法不是“钻龟”“祝蓍”,而是“三日”“七年”,即时间。
小题2::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在表现手法上,以议论为诗,但寓哲理于形象之中,诗的颈联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极通俗地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诗歌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味。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
小题1:是指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试题解析:
小题2:诗歌的颈联是典型的议论,这与一般诗歌的写景抒情手法有明显不同。从整首诗歌来看,这首诗也不是一般的抒情诗,而是融入了议论和说理,表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洞悉。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