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忆故人
王?诜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小题1:从词的风格看,这首词属于?词风。(2分)
小题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全词。(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婉约
小题2:可从如下角度赏析
(1)衬托:“烛影摇红”以动衬静,表现出静夜的空寂。
(2)用典:以“阳关”曲的故事和情感表达眼前的离情别绪。
(3)借景抒情:以“云沉雨散”表达沉重的心情和散乱的思绪,以“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来抒发时光流逝寂寞空虚的情感。
(4)融情于景:开篇便描绘了一个刚刚经历离别、醉酒的伤心人在夜将尽时见到的伤心残景。友人已经不在,剩下红烛在孤寂中摇曳,又平添几分伤心。
(5)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上片以直接抒情为主,直接表达自己对友人已远离的愁怨;下片以间接抒情为主,通过描写黄昏庭院的花谢、燕归来表达自己无法消解的哀怨。
(6)虚实结合:上片以实写为主,写眼前的孤寂,情懒;下片以虚写为主,“海棠开后”三句,是主人公在意识到分别已经是一种事实之后,想象到即使到了暮春,燕子都归来了,友人也不会归来。(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相似)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首《忆故人》词意与调名相仿佛,为代言体形式,写的是一个痴情女子对故人的忆念。全词深情谴绻,感人至深。属于婉约风格。2分
小题2:首四句写女主人公深夜酒醒时的情景。这里的倒叙不是平铺直叙地回忆,而是在人物抒情时将往事自然而然地带出来,这样就比客观地描述要生动得多,感人得多。“此词不主故常,刬尽华藻,直抒胸臆,纯以情语见长。离恨远至天涯,表明她的思绪也跟踪故人而去,其情之深挚,露于言表。
下片起句用了一个典故,暗示幽会之后,故人音讯杳然。以下几句时间跨度较大,即从夜阑酒醒,到这时的倚阑远眺,再到黄昏时的庭院。在这长长的过程中,她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思量。此词意境空灵幽丽。 “东风”二字,勾勒出她在特定的氛围中苦盼的神情,丰神独具,颇有韵味。词最后以景语作结。“海棠开后”,是说花落春残,象征女子的芳华易逝,境已惨矣;“燕子来时”,是以归燕反衬故人之未归,激发和增添女子之离思,情更凄然。此处化用晏殊《破阵子》之“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把“梨花”易为”海棠”,并压缩为一联四言偶句,以更为凝炼的词笔表现人物的伤春之感和念远之情。这两个并列的句子一写花,一写鸟,原为两景,接着“黄昏庭院”一句,便把两景融合在一个统一的意境中,自然浑成,思致渺远,真可谓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本诗可以鉴赏的艺术手法很多,还可以从修辞、用典、炼字等角度赏析,言之成理即可。答完整1点计2分,答完整3点计6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鹌鸪天兰溪舟中
韩流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雨湿西风水面烟”,开篇便引人人胜境。细雨湿秋风,溪面一片烟,好一幅泼墨空江烟雨图。
B.“一巾华发上溪船”,写出自己登舟的情景,“一巾华发”,可知词人此时正值青春年少,英气勃发。
C.“橹破滩痕散复圆”,船过处,滩痕一一复圆,细致的观察体现了词人与大自然的契合,静中有动,别具情趣。
D.“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不禁令人联想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玩味起来,又觉韩词婉而李诗豪。
(2)这首山水词,手法巧妙,无论在景物描写、细节刻画还是虚实结合等方面,都给人以趣味盎然之感,请从中任取一个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
(2)景物烘托的角度。如“雨湿西风水面烟““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避人鸥鹭更翩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优美的景色有力地烘衬了词人畅达轻快的心情。“雨湿西风水面烟”如一幅泼墨空江烟雨图,令人如人胜境,景奇趣生。“帆迎山色来还去”对仗“橹破滩痕散复圆”,写出了景物有趣的动态美,非细心观察,难以察觉,读来让人倍觉新奇有趣。“避人鸥鹭更翩翩”一句,“避人”写出了鸥鹭的独有的驯怯的神态,“更翩翩”则写出了鸥鹭的自由自在,都十分细致传神,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细节刻画角度。“橹破滩痕散复圆”写船夫过滩施橹,击散了圆圆的滩痕,船过处,滩痕又一一复为圆形,细致人微,写出了船橹击水,引起水面涟漪的忽聚忽散的动态之美,反衬出词人观察之细,之静,以动衬静,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虚实结合角度。“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两句前一句写虚,后一句写实,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五更犹作钱塘梦”写诗人尚在梦中见到钱塘,而睡醒之后钱塘竟已出现在眼前,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船行之快.并借此抒发了作者轻快畅达的心情。读来令人兴味盎然。(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与李布政彦硕冯佥宪景阳对饮
王?越
相逢无奈还伤别,尊酒休辞饮几巡。自笑年来常送客,不知身是未归人。
马嘶落日青山暮,雁度西风白草新。离恨十分留一半,三分黄叶二分尘。
【注】此诗乃明代王越在镇守西北边陲时为布政(官名)李彦硕、佥宪(官名)冯景阳设酒饯行而作。
小题1:诗歌的第三联选取了哪些能体现节令特征的意象,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4分)
小题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选取了“大雁”“西(秋)风”“白草”等意象,(2分)描绘出一幅凄凉孤寂的(1分)边关送别图(1分)。
小题2:与故人相逢的短暂喜悦,与友人离别的无奈和伤感,驻守边关的思乡之愁。(每个要点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取体现节令特征的意象,“大雁”“西(秋)风”“白草”都能体现出时至秋季,这样一些秋天特有的意象,在加上落日马嘶,描绘出一幅凄凉孤寂的边关送别图。
点评:该题型主要就所描写的景物营造的情景的氛围特点而言,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优美宁静,或萧瑟凄凉,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概括得出。
小题2:试题分析:首联写出故人相逢的喜悦,可是这种喜悦又是伴着无奈的离别的,所以这种喜悦是极短暂的,然而,友人是要走了,而且从“常送客”可以看出他送过很多朋友,然而“不知身是未归人”,与自己来说,却无法回家,体现出驻守边关的思乡之愁。
点评: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时要注意一下几点: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2、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取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dí)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宜兴作
苏 庠 ?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①千万重。
荒陂垂斗柄②,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注]①岚:山林中之雾气。②斗柄:北斗七星柄部三星。
(1)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结尾两句有怎样的深刻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开篇两句以北风、野云、寒溪、冰谷等景物组成了一幅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画面;后两句写鸿雁伴随着西下的夕阳缓缓飞回,雾气缠绕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在凄冷的气氛中诗人却不觉得凄凉。
(2)结尾两句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眼春光。景中融情,并以此告诉人们: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如果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