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鹧鸪天·时谪黄州?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现,照水红蕖细细香。
邻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小题1:请简要分析上阕三四两句的景物描写在写法上的特点。(5分)
小题2:“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从视觉和嗅觉写景(2分)将空中与地上两组景物描绘的有动有静,有色有香(3分)
小题2:拟人,“三更雨”殷勤,使雨具有了人的情意(2分),殷勤的夜雨解脱了人世的烦热,表现了诗人在大自然地抚慰中平静旷达(2分),暗示诗人被贬黄州的不平和无奈(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上阕三四两句中,第三句“翻空白鸟时时现”是从视觉写景,第四句“照水红蕖细细香”从嗅觉写景;“白鸟”是动静,“红蕖”是静景,动静结合。
小题2: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及作者情感。第一问考查修辞手法,“殷勤”三更雨,使用“殷勤”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问中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因为三更雨,让作者得到了一日的凉爽,表现了诗人在大自然地抚慰中平静旷达;从题目中可知,作者当时被贬黄州,三更的一场雨让自己暂时得到凉爽,写出了诗人被贬黄州的不平和无奈。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南朝诗,完成题目。
入若耶溪
(梁)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注】①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东南若耶山下。王籍当时任湘东王萧绎的谘议参军,萧绎为会稽郡的太守。②艅艎(yúhuáng)船名。③阳景(yǐng)日光
(1)颈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幽静的若耶溪为什么使作者产生了“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颈联妙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平静的丛林中传来一阵蝉虫无拘无束的嘶叫,幽静的远山中也响起几声逍遥自在的鸟鸣,这听觉之静在上联视觉之静的基础上继续动中取静,一环紧扣一环,一个画面连着一个画面,动态的绝佳描写把若耶溪的幽静推向了极致。
(2)①幽静的若耶溪反衬诗人内心的不平静。溪愈幽静,人的归念和悲愁反而愈强烈,极幽静的自然风光与极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在此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静极生动,乐极生悲,因而产生了“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的情怀。②借景抒情,借若耶溪幽静之景言自己自己想过拥有平静内心的生活。幽静深远意境创设的另一面是诗人内心感情酝酿、激荡的过程,溪愈静、情愈烈。幽静之极正是感情潮水喷涌的触发点,诗作从这里完成了由无我之境向有我之境的转换。(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长相思·山驿
[宋]万俟咏
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①一晕生,雨余秋更清。
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
【注】①蟾,蟾蜍,代指月亮。
①第三句中“凉”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4分)
②前人评价此词“通篇虽无‘愁’字,但处处有‘愁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①“凉”字不仅写出了词人当时感受到的雨后环境的清冷,(2分)更写出了词人心境的悲凉。(2分)
②诗文选用长亭.秋雨.暮云.暮山.雁声等典型景象,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愁情。(4分)(要有具体分析才可得满分)
本题解析:
赏析:《长相思·山驿》这首词写雨后山驿的黄昏景色和词人的羁旅之思。全词语淡情深,工于写景,善于造境,读后令人觉其含无限忱恻。
上片起首两句,写山驿望中所见,兼含旅思。两个短句,从时、空两方面着笔,而想象纵横驰骋,使其感情色彩增强而意境加厚。第三句客观写景:“楼外凉蟾一晕生。”而楼带新月一痕,其景如画。用“蟾”而不用“月”“兔”字,不仅平仄妥贴,而且因蟾蜍之为物喜湿而体冷,更能表现“凉”意,“凉”字又暗示了行人触景所生的感情感情。黄蓼园说此句“仍带古今情之意”,可谓善于体会。月“晕”是“雨余”景象,又是风起的征兆,故此句近启“雨余秋更清”一句,远兴“几叶秋声”一句。过片“暮云平,暮山横”,写秋景云空阔而单调,全是萧瑟之感。加之叶声与雁声,而更添凄清。如此苦情,末句只轻淡地道一句:“行人不要听”。“不要听”而不得不听,不发听后之感而只道“不要听”,真令人觉其“含无限惋恻”。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题大庾岭?北驿
[唐]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小题1:“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概括并简要描述。(3分)
小题2:此诗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表现方法,请任意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描绘了一幅凄清寂寥的画面。江上潮水下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昏暗不明,瘴气弥漫,暮色渐浓。(3分。概括画面特点1分,简要描述2分。)
小题2:①大雁的南飞与诗人不知归期做对比,突出诗人怀土思乡的忧伤、哀怨、痛苦。②诗人用“江静”反衬了自己内心无一刻宁静的哀怨痛苦。③用昏暗的境界渲染了凄凉寂寥的气氛,以景衬情,烘托出愁苦的心情。(4分。举例2分,分析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反复品读,抓住关键词“静”“昏”,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要有“静”联想到“寂寞”;由“昏”联想到“凄凉”。答题时,可以在分析“江静”和“林昏”景物的特点中,把凄凉寂寞这一点答出即可。
小题2:分析时,要理解对比和反衬手法的运用特点,对比一般都是把相似的两种事物或者特点相比较;反衬一般都是以景物描写来反衬心理活动。大雁南飞与诗人的不归期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诗人漂泊他乡思念之苦表现出来;以江面之静、林之昏暗、渲染了寂寞凄凉的气氛,从而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凄苦。答题时,不但要分析表现手法的具体运用,还要答出这些对比衬托表现手法对诗人情感的表达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坊下面的宋词和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献
苏轼
霜隆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蟾宫曲·九日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
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小题1:苏词和张曲都有了“明日黄花”的典故,其含义是否相同?请结合词曲简要分析说明。(4分)
小题2:张曲中“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描写的是什么情景?是否与主题有关?(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苏词的“明日黄花蝶也愁”因“万事到头都是梦”引出,喻良辰易逝,好花难久,正因为如此,今日对此盛开之菊,更应开怀畅饮,尽情赏玩。荣辱得失、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世事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表现了苏轼的旷达情怀。
张曲的“蝶愁来明日黄花”因“人老去西风白发”而引起。作者感叹时光流逝之快,人生易老,有“倦客思家”的感怀。
小题2:“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表现了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思念故乡的情怀,这恰是主题的归好表达。
本题解析:
小题1:每点2分,共4分。
小题2:4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