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8 18:23:58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鹧鸪天·时谪黄州?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现,照水红蕖细细香。
邻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小题1:请简要分析上阕三四两句的景物描写在写法上的特点。(5分)
小题2:“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从视觉和嗅觉写景(2分)将空中与地上两组景物描绘的有动有静,有色有香(3分)
小题2:拟人,“三更雨”殷勤,使雨具有了人的情意(2分),殷勤的夜雨解脱了人世的烦热,表现了诗人在大自然地抚慰中平静旷达(2分),暗示诗人被贬黄州的不平和无奈(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上阕三四两句中,第三句“翻空白鸟时时现”是从视觉写景,第四句“照水红蕖细细香”从嗅觉写景;“白鸟”是动静,“红蕖”是静景,动静结合。
小题2: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及作者情感。第一问考查修辞手法,“殷勤”三更雨,使用“殷勤”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问中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因为三更雨,让作者得到了一日的凉爽,表现了诗人在大自然地抚慰中平静旷达;从题目中可知,作者当时被贬黄州,三更的一场雨让自己暂时得到凉爽,写出了诗人被贬黄州的不平和无奈。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南朝诗,完成题目。
入若耶溪
(梁)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注】①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东南若耶山下。王籍当时任湘东王萧绎的谘议参军,萧绎为会稽郡的太守。②艅艎(yúhuáng)船名。③阳景(yǐng)日光
(1)颈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幽静的若耶溪为什么使作者产生了“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颈联妙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平静的丛林中传来一阵蝉虫无拘无束的嘶叫,幽静的远山中也响起几声逍遥自在的鸟鸣,这听觉之静在上联视觉之静的基础上继续动中取静,一环紧扣一环,一个画面连着一个画面,动态的绝佳描写把若耶溪的幽静推向了极致。
(2)①幽静的若耶溪反衬诗人内心的不平静。溪愈幽静,人的归念和悲愁反而愈强烈,极幽静的自然风光与极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在此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静极生动,乐极生悲,因而产生了“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的情怀。②借景抒情,借若耶溪幽静之景言自己自己想过拥有平静内心的生活。幽静深远意境创设的另一面是诗人内心感情酝酿、激荡的过程,溪愈静、情愈烈。幽静之极正是感情潮水喷涌的触发点,诗作从这里完成了由无我之境向有我之境的转换。(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长相思·山驿
[宋]万俟咏
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①一晕生,雨余秋更清。
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
【注】①蟾,蟾蜍,代指月亮。
①第三句中“凉”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4分)
②前人评价此词“通篇虽无‘愁’字,但处处有‘愁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①“凉”字不仅写出了词人当时感受到的雨后环境的清冷,(2分)更写出了词人心境的悲凉。(2分)
②诗文选用长亭.秋雨.暮云.暮山.雁声等典型景象,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愁情。(4分)(要有具体分析才可得满分)


本题解析:
赏析:《长相思·山驿》这首词写雨后山驿的黄昏景色和词人的羁旅之思。全词语淡情深,工于写景,善于造境,读后令人觉其含无限忱恻。
  上片起首两句,写山驿望中所见,兼含旅思。两个短句,从时、空两方面着笔,而想象纵横驰骋,使其感情色彩增强而意境加厚。第三句客观写景:“楼外凉蟾一晕生。”而楼带新月一痕,其景如画。用“蟾”而不用“月”“兔”字,不仅平仄妥贴,而且因蟾蜍之为物喜湿而体冷,更能表现“凉”意,“凉”字又暗示了行人触景所生的感情感情。黄蓼园说此句“仍带古今情之意”,可谓善于体会。月“晕”是“雨余”景象,又是风起的征兆,故此句近启“雨余秋更清”一句,远兴“几叶秋声”一句。过片“暮云平,暮山横”,写秋景云空阔而单调,全是萧瑟之感。加之叶声与雁声,而更添凄清。如此苦情,末句只轻淡地道一句:“行人不要听”。“不要听”而不得不听,不发听后之感而只道“不要听”,真令人觉其“含无限惋恻”。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题大庾岭?北驿
[唐]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小题1:“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概括并简要描述。(3分)
小题2:此诗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表现方法,请任意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描绘了一幅凄清寂寥的画面。江上潮水下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昏暗不明,瘴气弥漫,暮色渐浓。(3分。概括画面特点1分,简要描述2分。)
小题2:①大雁的南飞与诗人不知归期做对比,突出诗人怀土思乡的忧伤、哀怨、痛苦。②诗人用“江静”反衬了自己内心无一刻宁静的哀怨痛苦。③用昏暗的境界渲染了凄凉寂寥的气氛,以景衬情,烘托出愁苦的心情。(4分。举例2分,分析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反复品读,抓住关键词“静”“昏”,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要有“静”联想到“寂寞”;由“昏”联想到“凄凉”。答题时,可以在分析“江静”和“林昏”景物的特点中,把凄凉寂寞这一点答出即可。
小题2:分析时,要理解对比和反衬手法的运用特点,对比一般都是把相似的两种事物或者特点相比较;反衬一般都是以景物描写来反衬心理活动。大雁南飞与诗人的不归期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诗人漂泊他乡思念之苦表现出来;以江面之静、林之昏暗、渲染了寂寞凄凉的气氛,从而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凄苦。答题时,不但要分析表现手法的具体运用,还要答出这些对比衬托表现手法对诗人情感的表达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坊下面的宋词和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献
苏轼
霜隆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蟾宫曲·九日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小题1:苏词和张曲都有了“明日黄花”的典故,其含义是否相同?请结合词曲简要分析说明。(4分)
小题2:张曲中“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描写的是什么情景?是否与主题有关?(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苏词的“明日黄花蝶也愁”因“万事到头都是梦”引出,喻良辰易逝,好花难久,正因为如此,今日对此盛开之菊,更应开怀畅饮,尽情赏玩。荣辱得失、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世事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表现了苏轼的旷达情怀。
张曲的“蝶愁来明日黄花”因“人老去西风白发”而引起。作者感叹时光流逝之快,人生易老,有“倦客思家”的感怀。
小题2:“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表现了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思念故乡的情怀,这恰是主题的归好表达。


本题解析:
小题1:每点2分,共4分。
小题2:4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