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8 18:23:58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诗通过一个戍卒归途中的自述和回顾,描写了当时征夫的生活。
B.诗篇真实地描写了远征生活的苦难,征人久戍思归的凄楚心情。
C.全诗交织着抗敌卫国和思家恋乡的矛盾。
D.本诗主旨是揭露和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百姓安危的残暴统治。


参考答案:
小题:D


本题解析:
小题:“穷兵黩武,不顾百姓安危的残暴统治”的说法与诗歌主题不符。)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和文学常识。(两题任选一题)
(1)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哉!(李白《蜀道难》)?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qiāng)进酒》)
③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鲁迅创作《___________》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2)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②奥地利小说家__________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祖师,《变形记》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参考答案:(1)①飞湍瀑流争喧虺,砰崖转石万壑雷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③《阿Q正传》(2)①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②弗兰茨·卡夫卡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放言(其三)?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①。试玉要绕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②。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释:①钻龟:古人占卜的一种方式,把金属烧热钻烫龟甲,视其裂纹以判断吉凶。祝蓍(shī):焚烧蓍草,观察草灰的形状,从而判断吉凶。②作者原注:“真玉烧三日不热。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
小题1: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
A.首句中“决狐疑”的意思是:让犹豫不决的人变得坚决起来。
B.识别玉的真假要烧它三天,辨别树的材质要经过七年的生长。
C.忠心耿耿的周公开始时被误解有篡权的野心,周公为此恐惧。
D.篡汉自立的王莽在夺取政权过程中,给人以谦恭退让的印象。

E.周公王莽死后,世人无法知道周公和王莽谁是真心谁是假意。
小题2: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诗,它以通俗的语言表明一个道理。请具体说明是怎样的道理,这种道理是怎样表现的?(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
(3分)A、E
小题:
(4分)第一句: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辨别事物真伪,评述(看待)(历史)人物功过,往往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全面的)考验,才能判断出是非,得出可靠的结论来。)
第二句:作者先从正面以试玉、辨材为喻,再反面用周公摄政辅佐成王、王莽篡汉自立两个典故,表明上述道理。作者没有径直得出结论,而是让读者思考和领悟这一道理。


本题解析:
小题:
(3分)
A项,决:有所判定。E项,向使:当初假如。(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作者的意思是:周公、王莽如果死得早,没有后面(周公忠周、王莽篡汉)的史实,他们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实际上,周公王莽死后,世人完全知道周公和王莽谁是真心谁是假意。
小题:
本题4分,说明道理,2分。表现手法:正反对比、比喻、用典,说出其中之二,意思对即可。2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
严羽
天涯十载无穷恨,老泪灯前语罢垂。
明发①又为千里别,相思应尽一生期。
洞庭波浪帆开晚,云梦蒹葭②鸟去迟。
世乱音书到何日?关河一望不胜悲!
注①明发:明早出发。②蒹葭:初生幼嫩的芦苇。
小题1:本诗写的到底是“逢”还是“离”,二者有何关系?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2:作者在其《沧浪诗话》中说,诗歌要富有想像,才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小题1:首联先写久别重逢的感伤,下文则主要写别离的痛苦,写“逢”是为了突出“离”:逢为实,离为虚;逢为次,离为主。
小题2:本诗的主要笔墨用于渲染为写离情别恨而虚设的情景上。尤其是颈联和尾联,诗人代友人郑氏想像归来重逢之艰难。千里离别,道阻且长,路上该有多少艰辛?动乱年月,朝不保夕,他年会有再见之日?“关河一望不胜悲”,胜关河何以令人悲?诗人并未明说,而留给读者去想象,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以“无穷恨”开篇,又以“不胜悲”作结,首尾呼应,显得沉郁悲凉。那种动乱年月与友人难得相逢又仓促别离的悲怆之情,便都在这无限的想像空间中表现出来了。


本题解析:
小题1:由题目“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和首联可知本诗实写相逢,由后三联可以看出是作者想象的离别之苦。由此可得出答案。
小题2: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联为实写,后三联为虚写。联想和想象是虚写中的主要手法,虚实结合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结合后三联不难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5、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小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小题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参考答案:
小题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小题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小题3: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本题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蟹”“螯”“鳝”“扪”“胁”“膺”“悱”“隅”。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