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二)
2019-06-28 18:24:19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田?家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范成大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小题1:欧阳修的《田家》在描绘农村生活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技巧?请结合全诗简析。
小题2:两首诗都描绘了农村生活,但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小题1:主要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雨声初歇,斑鸠和鸣,是充满生机的动景。初升的红日,怒放的杏花,是静景。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3分)(答“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等言之成理亦可。)
小题2:欧阳诗主要描写农村风光的优美,(1分)表现农民生活的愉悦与满足。(1分)范诗主要刻画官府对农民的残酷剥削,(1分)表现农民劳作的艰辛和生存的艰难。(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诗歌一、三、四句写景,二句写农人。通过写景,描绘出一幅清丽无比的乡村图画。辽阔的平川是画面的背景,红日映照下绿油油的桑树、洁白的杏花使画面色彩斑斓,鸠鸟的鸣叫使画面充满了生机,而刚刚消歇的春雨则使一切显得特别洁净、清新。疏疏几笔,即传达出了春雨过后,艳阳初照下的乡村别具魅力的美。“赛罢田神笑语暄”是农人的精神状态,充满了乐观和愉悦,对生活的满足、对美好未来的自信尽在不言之中,而这又与乡村美景相得益彰。
小题2: 欧诗通过对“绿满平川”“春祭笑语”“雨歇鸠鸣”“初日繁花”四个画面的描写,描绘了浓浓的春意,勃勃的生机,表现了田家生活的热烈、兴旺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态度。范诗用沉重的诗言,一方面真实刻画了菱农的形象与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又从中寄寓个人对苦难农民深深的关切、对老百姓痛苦生活的深刻体会,以及对苛刻的赋税强烈的愤慨。诗作的每字每句,皆为诗人发自内心的忧农、怜农、爱农等深厚的情感吐露。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⑴联系全诗看,第三句中诗人“小立”时见到的景物主要有哪些?(3分)这些景物组成的画面有何特点?(2分)
答:?
?
⑵全诗是如何扣住题目的“晚”字来写的?(3分)
答:?
?


参考答案:⑴所写景物:①柴门落花;②傍林飞鸦;③晚归樵渔。特点:恬静、谐和,富有生气。⑵“花落”点明春之晚(暮春),“夕晖”“数点”“路归”点明天之晚。春晚三景,景景都是扣住诗题中的“晚”字来写的。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末句的数字运用之妙历来为人称道,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宦游思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一直高踞城楼,俯视大江,凭栏回望,远眺通向乡关之路。一声角鸣,使他不由蓦然惊醒,这才知天色已晚,夕阳已沉没水天之际。(意对即可)
(2)它以较大数目写出“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家乡遥远的情景,修辞别致(答夸张手法亦可);而只见归程,不见归人,意味深长;从音节(顿)方面看,由于使用数字,使末句形成“二三二”的特殊节奏(通常应为“二二三”),声音的拗折传达出凭栏者情绪的不平静,又是一层妙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1)这首诗的最后一节赋予了“乡愁”特定而广阔深刻的内容,横线上选填恰当的一节是
[    ]
A.而现在,乡愁是一泓蓝蓝的海水
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B.而现在,乡愁是一杯清清的海水
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C.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D.而现在,乡愁是一道深深的海峡
我在这头,祖国在那头
(2)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本诗以纪实手法抒写了作者自己“少小离家”到“老大难归”的思乡情愫。
B.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C.诗歌的结构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的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D.诗歌有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有叠词、有变换的量词,加强了诗歌的音韵之美。


参考答案:①C②A


本题解析:①C(作为单纯的思乡之作,这首诗的重点在最后,即对大陆的思念。把这种思念和往昔对母亲、新娘的思念并列起来,以显示其深重。再者从整齐对应的角度考虑,“一湾浅浅的海峡”与“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相对应,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故C项正确)②A(本诗作者选择最富有特征性、最能表现不同时期离愁别恨的“客观对应物”来表达;“乡愁是一种伴随人的一生的感情文化渴求,和因这种渴求不能满足而引起的人生缺憾感、空虚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生境遇。故A项错。)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