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六)
2019-06-28 18:24:19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颔联:
(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
(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
(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
(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
(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
(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黄山印象记
晏明
山的腾飞
峰的飘荡
松的遐思
瀑的狂想
泉的和弦
花的意象
蜜蜂的憧憬
彩蝶的翅膀
太阳失踪了
风,在寻觅太阳
A.第五、六、七节,诗人用太阳、风、雨、海(云海)、云等各种动态的意象,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童趣、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欢乐的黄山雨景图,读来妙趣横生。
B.诗人移情入景,通过对黄山的名胜景物的具体描绘,表现了黄山景物内蕴的精神,
真是景景含情,物物有意,松石皆神奇,山水尽梦幻。
C.全诗构思新颖,层次分明,意境清新,感情浓烈,诗句明丽,诚为一篇“兼得山水
之情神”的优秀诗作。
D.诗的前四节,由大到小,由巨到细,物与我浑然一体,意与境妙合无痕,情景交融

地展示了黄山天晴时奇美的景色。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诗并未对黄山的名胜景物做具体描绘。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绣障
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①这首诗第二句写出了绣女怎样的动作情态?(2分)
②后两句主要表现了什么?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①写出了绣女们看到花开娇美,争先恐后取笔描画的情态和动作的轻灵优美。(2分,抓住“争、拈”这两个字来回答,意思对即可)
②后两句主要表现绣女们技艺高超,绣品精美。(2分)这两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2分)写屏风绣成后安放在春天的园子里,竟可乱真到让黄莺从柳条上飞下来,从侧面写出了绣女的技艺高超。(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琴歌?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②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③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释】①广陵客:这里指善弹琴的人。②《渌水》、《楚妃》:琴曲名。③清淮:地名,地近淮水。
(1)诗人借听琴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2分)
(2)本诗写琴歌的未作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烘托。请结合全诗举两例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1)琴歌的动听感人,作者听琴之后,勾起了因怀乡而产生的辞官归隐的思想感情。(只答“思乡”给1分,答“归隐”给2分。注意末两句是全诗主旨句。“千余里”说明路远,因而怀乡,“云山”含隐居之意)
(2)例一:如未奏琴前,以室外月明星稀、乌鹊纷飞、寒霜侵木、冷风吹衣的秋夜之凄清来烘托室内华烛齐放的欢快气氛。例二:奏琴时,写万物皆静,四座无言,直弹到夜淡星欲稀,从侧面烘托出琴歌的悦耳动人。例三:奏琴结束后:诗人竟闻琴怀乡,期望归隐,使对琴歌美妙的烘托达到极致。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少年游?北宋?柳永
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兰陵王柳?北宋?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注释】(①蘅臯:生长香草的江边高地。②隋堤: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修。③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榆火:朝廷于清明节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
小题1:划线句都借折柳伤别,但写法不同,请简要分析。 (3分)
小题2:请分析两首词末句中“独自”和“愁”在情感表达上的妙用。(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柳词用的是比喻,诗人借伤柳以伤别,一反古人“乐景写哀情”做法,以哀景映衬手法,突出了人间离恨之深。周词用的是夸张,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用以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小题1:“独自凭兰桡”句,收景出人,以人物行动见意,把读者引入词情最苦处,“独自”二字下得沉重,写出自己带着深深的别离愁情倚着船浆孤身飘零而去的愁苦况。
“愁一箭风快”“愁”字下得新奇,代行者设想,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身影,“愁”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首先回答手法,柳词用的是比喻,周词用的是夸张,再结合划线句子进行“简要分析”,最后回答情感。
小题1:此题考查情感,“独自”二字写出了诗人带着深深的别离愁情倚着船浆孤身飘零而去的愁苦况。“愁”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