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28 18:26:46 【
阅读诗句,回答问题。

1、阅读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中一个字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对此诗的写景抒情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最精妙的两个字是“分”和“挂”。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一幅静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注,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
2.首联写所见所闻,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颔联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正午时分,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颈联写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尾联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抒发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听筝①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②。
注:①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②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
小题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全诗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① “听”字总领全诗,这首诗着力表达的正是诗人听筝的感受;(2分)③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奠定了全诗悲怨的情感基调。(2分。)
小题2:①颔联借用比喻,以春风、杨柳、花鸟形象地渲染了筝声中的所流露出的伤春惜别之情;②颈联展开想象,连连发问,通过灯下独愁、楼上空思等意象,也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孤单寂寞的思念之情;③尾联将笔触指向听者(“我”)的内心,写筝弦与自己心弦同声相应,我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愁绪早已渗透到自己听筝的审美体验中,使筝声所蕴含的“悲怨”之情更为强烈。


本题解析:
小题1: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下面围绕 “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地描写。
小题2: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宋)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1)请概括诗歌描写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具体的诗句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歌通过抒情主人公独酌、醉眠、梦醒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怡然自得的饮者形象。?
(2)“世味”。从首联中的“山静”“日长”等词可以看出诗人的寂寞;颈联中“门常掩”一词又透露出一种孤独之情;而“梦中频得句”的兴高采烈,则是一种心灵上的痛苦挣扎。(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8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小题1: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4分)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是怎样表现的,试举一种手法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润”浸润、滋润,骄阳似火,人们期盼着甘霖。诗人一夜梦醒,忽感霖雨已降,炎氛全消(2分);“润”字不仅传出那种浸透全身的生理上的舒适感、清凉感,而且传达出久旱逢甘霖后心理上的熨贴感、喜悦感(2分)。
小题1:表现了诗人喜雨之情和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高尚情怀(2分)。手法:①对比,大雨如注,诗人“房漏”、“床湿”,但他不顾个人生活窘迫,闻雨而喜;② 虚实结合,诗人想象“大雨三日”的作用:千里平畴,一片青绿,生机勃勃,然后收归眼前,实写雨打桐叶的声音的美好;③直抒胸臆,无田的“我”尚且对雨如此欢欣鼓舞,何况渴望收成的百姓呢!(2分,任选1点即可)


本题解析:这里是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语言。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就是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词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梦中图景?请简要分析。(4分)
(2)词的下阕,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4分)(1)诗人抓住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2分),描绘出一幅莽苍雄阔、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图(2分)。(4分)(2)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1分)。以梦醒后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人老心未老,报国的火焰在熊熊燃烧的雄心壮志。(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正确使用词语(..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