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诗句,回答问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中一个字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对此诗的写景抒情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最精妙的两个字是“分”和“挂”。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一幅静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注,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
2.首联写所见所闻,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颔联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正午时分,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颈联写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尾联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抒发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听筝①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②。
注:①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②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
小题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全诗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① “听”字总领全诗,这首诗着力表达的正是诗人听筝的感受;(2分)③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奠定了全诗悲怨的情感基调。(2分。)
小题2:①颔联借用比喻,以春风、杨柳、花鸟形象地渲染了筝声中的所流露出的伤春惜别之情;②颈联展开想象,连连发问,通过灯下独愁、楼上空思等意象,也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孤单寂寞的思念之情;③尾联将笔触指向听者(“我”)的内心,写筝弦与自己心弦同声相应,我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愁绪早已渗透到自己听筝的审美体验中,使筝声所蕴含的“悲怨”之情更为强烈。
本题解析:
小题1: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下面围绕 “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地描写。
小题2: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宋)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1)请概括诗歌描写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具体的诗句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歌通过抒情主人公独酌、醉眠、梦醒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怡然自得的饮者形象。?
(2)“世味”。从首联中的“山静”“日长”等词可以看出诗人的寂寞;颈联中“门常掩”一词又透露出一种孤独之情;而“梦中频得句”的兴高采烈,则是一种心灵上的痛苦挣扎。(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8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小题1: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4分)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是怎样表现的,试举一种手法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润”浸润、滋润,骄阳似火,人们期盼着甘霖。诗人一夜梦醒,忽感霖雨已降,炎氛全消(2分);“润”字不仅传出那种浸透全身的生理上的舒适感、清凉感,而且传达出久旱逢甘霖后心理上的熨贴感、喜悦感(2分)。
小题1:表现了诗人喜雨之情和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高尚情怀(2分)。手法:①对比,大雨如注,诗人“房漏”、“床湿”,但他不顾个人生活窘迫,闻雨而喜;② 虚实结合,诗人想象“大雨三日”的作用:千里平畴,一片青绿,生机勃勃,然后收归眼前,实写雨打桐叶的声音的美好;③直抒胸臆,无田的“我”尚且对雨如此欢欣鼓舞,何况渴望收成的百姓呢!(2分,任选1点即可)
本题解析:这里是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语言。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就是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词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梦中图景?请简要分析。(4分)
(2)词的下阕,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4分)(1)诗人抓住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2分),描绘出一幅莽苍雄阔、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图(2分)。(4分)(2)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1分)。以梦醒后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人老心未老,报国的火焰在熊熊燃烧的雄心壮志。(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