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五)
2019-06-28 18:26:46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涛,回答后面的问题。
高冠谷口招郑鄂
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注]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注】然:通“燃”。 ?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
答:?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10分)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
李 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②。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③,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④。
【注释】①斛斯山人:隐士,作者的朋友。②翠微:青翠的山坡。③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③机:世俗的心机。
小题1:“美酒聊共挥”句中的“挥”改为“饮”好不好?为什么?(3分)
小题2:“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结合全诗分析,让诗人“醉”的原因除了酒,还有哪些?(4分)
小题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3、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朝搴毗之木兰兮,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__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3)各抱地势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5)__________________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6)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8)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夜半闻横管
[宋]程俱①
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一声横玉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
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金谷②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
  [注]①程俱:在南宋小朝廷为官,正直敢言,颇著气节。②金谷:即金谷园,位于中原洛阳。
1.此诗对笛声的描写出色,请你指出笛声描写的主要艺术手法并概括笛声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夜半闻笛感慨万千,请你简要分析七、八两句中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1—2题。
阅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
1.本诗前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送别对象不是一般送别诗中常出现的亲人或朋友,而是门人。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正确使用词语(..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