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A.①臣尝为文信侯伐赵②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B.①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②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①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D.①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②我见相如,必辱之。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你的功劳与武安侯相比,谁大?
(2)燕秦两国不互相欺骗,没有别的缘故,就是想要攻打赵国来扩大(自己)在河间的土地。
(3)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面(“以国家之急为先以个人仇怨为后”亦可)。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有日:确定了日期
小题1:A都可译为:为了;B?①介词,把,②连词,表目的;C①到②在;D①动词,去,到②代词,他
小题1:C与例句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A、名词作动词B、名词作状语D、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小题1:B与例句都是被动句 A判断句C定语后置D状语后置
小题1:甘罗的功劳,一是劝说张唐出使成功,二是说赵,使秦广河间、增地盘,封甘罗为上卿是因为后者,含有①④⑤的应排除。此题考查辨析并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关键的是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明确题干对所查信息的定性,它是我们选择的依据;二是要能判断各选项所代表的内涵;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筛选。另外,从应试技巧的角度看,这种类型的题最好用排除法。
小题1:从张唐不同意出使的理由和甘罗采用迂回的方法、旁敲侧击的劝说可以看出,张唐同意出使,完全是为了自己,是因为怕死而不同意出使,后来又因为怕死同意出使,并非"为了秦燕联盟"。此题考查考生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关键在于要能读懂文章没有明确说出但明确表示出来了的信息。
小题1:(1)2分,“孰与”1分(2)3分,“异故”、“广”各1分(3)2分,“先、后”1分
小题1:A“怒涛”二句写的是钱塘江。B“这三句一扫平庸委靡的气氛”有错,因为前面几句从滚滚东流的长江水着笔,表现了一个极为广阔的悠远的空间、时间背景,无平庸委靡之气。C“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直抒胸臆,这里没有写景物。
参考译文:
甘罗是甘茂的孙子。甘茂去世的时候,甘罗年纪才十二岁,侍奉秦国丞相吕不韦。秦始皇派遣刚成君蔡泽到燕国,三年的时间就使得燕王喜派遣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秦王又派遣张唐到燕国做丞相,想要燕国与秦国共同攻打赵国,以开拓河间的地方。张唐对文信侯说:“我曾经为秦昭王攻打赵国,赵国怨恨我,悬赏说‘能抓到张唐的人,赏赐百里的土地’。现在去燕国一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去。”文信侯听了,内心很不快乐,没有勉强张唐。
甘罗说:“君侯为什么不快乐得这样厉害呢?”文信侯说:“我派遣刚成君蔡泽侍奉燕国三年,燕太子丹就已经到秦国做人质了。现在我亲自请张唐去燕国做丞相,他却不肯起行。”甘罗说:“让我去说服他,叫他起行。”文信侯大声斥责说:“走开,我亲自去请他,他都不肯去,你怎么能够叫他起行?”甘罗说:“从前项橐七岁的时候就当了孔子的老师,现在我从出生到今天,已经有十二岁了。请你让我去试试吧,何必要斥责地这么快呢?”于是甘罗去见张唐说:“你的功劳与武安侯相比,谁大?”张唐说:“武安君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北面扬声威于赵,每战必胜,破城郭,毁都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比不上他。”甘罗又说:“应侯在秦昭王时被国王重用,与日前文信侯相比,谁较专擅大权?”张唐说:“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擅。”甘罗加强语气说:“你确知他不如文信侯专擅吗?”张唐说:“我确实知道。”甘罗就说;“应侯要攻打赵国,武安君刁难他,结果离开咸阳七里就立刻死在杜邮。现在文信侯亲自请你去燕国作丞相,你却不肯去,我不知道你将死在何处了。”张唐听了恍然大悟,对甘罗说:“就让我听小孩子的话,决定去吧。”于是叫人整理行装,准备动身出发。
出发的日期定下来之后,甘罗对文信侯说:“请借给我五辆车子,让我替张唐先到赵国去通报一声。”文信侯便进去向秦始皇报告,秦始皇召见甘罗,派遣甘罗去赵国。赵襄王亲自到都城的郊处迎接甘罗,甘罗游说赵王说:“大王听说过燕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吗?”赵王说:“听说过。”“听说过张唐要到燕国作丞相吗?”“听说过。”于是甘罗说“燕国送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是为了表明燕国不欺骗秦国,秦国派张唐去燕国作丞相,是为了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燕、秦互相结好,在于要攻打赵国,赵国现在实在太危险了。燕秦两国不互相欺骗,没有别的缘故,就是想要攻打赵国来扩大(自己)在河间的土地。大王倒不如割给我五个城池,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土,让我回去转报秦王,叫他谴回太子丹,使秦国与强大的赵国友好,一起进攻弱小的燕国。”赵王听了甘罗的游说,立即割让五个城池给秦国,使秦扩大了在河间土地,秦国也谴回了燕太子,赵国便出兵攻打燕国,占领了上谷三十座城池,把其中十一座送给秦国。甘罗回到秦国,报告秦始皇,秦国就封甘罗为卿,又把原来甘茂的田宅赐给他。
本题难度:一般
2、填空题 为下列加粗词选择恰当的解释(把答案的序号写在句中的括号里)。
(1)师:①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之一,以二千五百人为师。泛指军队。②老师。③效法,学习。
A.师(? )必退
B.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
C.齐师(? )伐我
D.良师(? )益友
(2)辞:①言辞。②告诉,解说。③推辞、不接受。④告别。
A.辞(? )曰:“臣之壮也……”
B.旦辞(? )爷娘去
C.义正辞(? )严
D.义不容辞(? )
参考答案:(1)A.①B.②C.①D.②
(2)A.③B.④C.①D.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
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构乱,公则率师进讨。事平,迁武宁太守。在郡七年,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
公则为人敦厚慈爱,居家笃睦,视兄子过于其子,家财悉委焉。性好学,虽居军旅,手不辍卷,士大夫以此称之。(选自《南史》(卷55,列传45),有删节)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忧去官?忧:忧虑,担心
B.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勒:统率
C.士大夫以此称之?称:赞扬
D.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见:被?
18.下列句子中,表现杨公则“忠烈”的一组是(3分)
陷于寇,抗声骂贼?②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③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④马革还葬,此吾志也
⑤遂强起登舟?⑥虽居军旅,手不辍卷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乌奴叛乱时,杨公则弹尽粮绝被抓,但仍不屈服,假装答应与其共事,最终骑马逃回。
B.杨公则所率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帮助。在新林面对敌人的突袭,能够沉着应战,从而取得了胜利。
C.杨公则对百姓轻刑薄赋,人口发展很快。在选用人才上,他不允许用钱买官,而是征用州郡的大姓做官,得到了高祖的肯定。
D.在北伐时,杨公则接受命令带病出征,立志要马革裹尸还。在战争中打败了敌人,最后在军中病逝,齐高祖当天就为他的去世而哀悼。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4分)
(2) 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3分)
(3) 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3分)
参考答案:
17、A
18、 B
19、B
20、(1) 李乌奴认为他的行为壮烈,更加好好地对待他,邀请他与自己共事。
(2) 杨公则做官虽然缺少威严,但是自己保持廉洁谨慎,官吏和百姓都很高兴。
(3) 现在国家不因为我衰朽懦弱,任命我为前锋,与古人相比,可见朝廷对我还是看重的啊。
本题解析:
17、忧:(父母的)丧事
18、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②突出他的廉洁?③纪律严明?⑥热爱读书。
19、“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帮助”无中生有。
20.(1)壮:以……为壮。焉:他。要:邀。同事:共事。各1分。
(2)为政:做官,或处理政务。保:保持。为……所……,被。
(3)不以吾朽懦,以:因为。以前驱:以,用。前驱,先锋,前锋。知重:看重,赏识。
附译文: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
杨公则,字君翼,是天水县人。当时氐人李乌奴叛乱,攻打白马,公则顽强地守卫经时,弹尽粮绝,被敌人俘虏,大声骂敌人。李乌奴认为他的行为壮烈,更加好好地对待他,邀请他与自己共事。杨公则假装答应他而图谋(袭击)他,计谋泄露,一人骑马逃回。梁州刺史王玄邈把这件事上表给皇上,让皇上知道这件事,齐高帝下诏褒扬了他。
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构乱,公则率师进讨。事平,迁武宁太守。在郡七年,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调任为扶风太守,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不久,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作乱,杨公则率领军队前去讨伐。事件平定后,调为武宁太守。在武宁郡担任太守七年,财产很少,百姓安定。
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齐高祖率领军队驻扎在沔口,杨公则率湘州的军队在夏口与齐高祖的军队会师。郢城平定后,高祖命令所有军队当天全部继续东下,杨公则受命为先头部队,直接攻向柴桑。江州平定以后,合军东下,直抵建邺。杨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过之处无不仰赖他而平安无事。大军到新林,杨公则把领军府从越城转移北楼到驻防,和南掖门相对,杨公则曾经登上北楼观战。城内远远望见将帅用的旌旗伞盖,记神弩手射箭,箭穿入杨公则坐的胡床,左右的人都大惊失色。杨公则说:“几乎射中我的脚。”谈笑如初。东昏侯选勇士在夜晚攻打杨公则的栅营,栅营中的军队惊恐扰乱,杨公则安睡着不起,只是慢慢地命人回击敌人,东昏侯的军队就退回了。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湘州多年遭受匪乱,人民大多流离失散,杨公则减轻刑罚,减少赋税,不久,户口就增加了。杨公则做官虽然缺少威严,但是自己保持廉洁谨慎,官吏和百姓都很高兴。湘州的习俗单姓人家用赂贿求得州中的职务,杨公则到后,全部断绝这种做法,所征用的都是州郡的大姓,高祖颁诏,要求中州都要效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
当时朝廷开始讨论北伐的事,因为杨公则一向享有很高的威名,到京师后,下诏赐假节给他,命令他先在洛口屯兵。杨公则接受命令正要出发,得病,对亲人说:“过去廉颇、马援因为年老被遗,但他们还勉力请求任用。现在国家不因为我衰朽懦弱,任命我为前锋,与古人相比,可见朝廷对我还是看重的啊。虽然临出发得了病,怎么可以一下就推诿任务啊?马革裹尸,还葬家乡,这是我的志向啊。”就勉强起来登上船。到了洛口,寿春投降的男女有几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派遣长史石荣为前锋来迎战,杨公则就斩杀了石荣,追杀败兵一直到寿春,离城几十里才返回。在军中病逝,享年六十一岁。高祖非常悲痛为他惋惜,当天就举哀(丧礼用语,指高声号哭),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号是烈。
公则为人敦厚慈爱,居家笃睦,视兄子过于其子,家财悉委焉。性好学,虽居军旅,手不辍卷,士大夫以此称之。(选自《南史》(卷55,列传45),有删节)
杨公则为人宽厚慈爱,在家日常生活淳厚和睦,对待自己的侄子比自己的孩子还好,家财都委托给他。生性好学,即使在军中,他仍然手不释卷,士大夫因此称赞他。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
①左右种梧桐 ②本自无教训 ③二情同依依 ④昼夜勤作息 ⑤寡妇起彷徨
⑥枝枝相覆盖 ⑦此妇无礼节 ⑧淇水汤汤 ⑨秋以为期 ⑩汝岂得自由
A.①②③⑤⑧
B.②③⑤⑧⑩
C.②④⑥⑦⑩
D.①③⑤⑦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注],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无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延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飙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迂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
卒时,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选自《明史·海瑞传》,有删改)
【注】脱粟:糙米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老仆艺蔬自给艺:种植
B.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 衔:怀恨
C.执政阴沮之沮:沮丧
D.酹而哭者百里不绝酹:祭奠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3分)
①发橐金数千,纳之库②属吏惮其威③力摧豪强,抚穷弱
④瑞遂谢病归⑤瑞以身矫之⑥有寒士所不堪者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瑞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他穿布袍吃粗粮糙米,即使为母亲祝寿也才只买了两斤肉,他死时挂的还是葛布帏帐,用的也是破烂竹器。
B.海瑞巡视应天十府时,很多贪污的人自动离职,显赫权贵人家把大红门漆成黑色,任江南织造的宦官也减少了车马随从。
C.海瑞推行政令雷厉风行,又加上奸民多乘机告状,世家大姓中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因此士大夫的怨言越来越多。
D.海瑞巡视应天十府才半年就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当老百姓听说海瑞解职离开时,不仅一路呼号哭泣,还画像来祭祀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
(2)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该死,买了一口棺材,诀别了妻子,在朝廷听候治罪。
(2)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想恶人先告状,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两次上疏诽谤诬蔑海瑞。
本题解析:
小题1:沮:阻止
小题1:②为间接④写其称病回家。
小题1:“士大夫的怨言越来越多”不是因为“世家大姓中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
小题1:⑴“触忤”“市”“诀”和“待罪于朝”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⑵“见”字型被动及“纠擿”“发”“再”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