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8 18:27:50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陈咸字子康,年十八,以父任为郎。有异材,抗直,数言事,刺讥近臣,书数十上,迁为左曹。父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父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父乃不复言。
父死后,元帝擢咸为御史中丞,总领州郡奏事,课第诸刺史,内执法殿中,公卿以下皆敬惮之。是时中书令石显用事专权,咸颇言显短,显等恨之。时槐里令朱云残酷杀不辜,有司举奏,未下。咸素善云,云从刺候,教令上书自讼。于是石显微伺知之,白奏咸漏泄省中语,下狱掠治,减死,髡为城旦,因废。
成帝初即位,大将军王凤以咸前指言石显,有忠直节,奏请咸补长史。复为南阳太守。所居以杀伐立威,豪猾吏及大姓犯法,辄论输府,以律程作司空。咸所居调发属县所出食物以自奉养,奢侈玉食。然操持掾史,郡中长吏皆令闭门自敛,不得逾法。下吏畏之,豪强执服,令行禁止,然亦以此见废。
时车骑将军王音辅政,信用陈汤。咸数赂遗汤,后竟征入为少府。少府多宝物,属官咸皆钩校①,发其奸臧,没入辜榷②财物。官属及诸吏,举奏按论,畏咸,皆失气。为少府三岁,与翟方进有隙。方进为丞相,奏:“咸前为郡守,所在残酷,毒螫加于吏民。”咸坐免。顷之,红阳侯王立举咸方正③,为光禄大夫给事中,方进复奏免之。后数年,立有罪就国,方进奏归咸故郡,以忧死。
(取材于《汉书·陈万年传(附陈咸)》有删改)
【注解】①钩校:探究查对。?②辜榷:垄断、侵占。?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之一。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言事,刺讥近臣刺讥:指责。
B.于是石显微伺知之微伺:暗中探察。
C.然操持掾史操持:筹划,料理。
D.与丞相翟方进有隙,咸坐免坐免:因……牵连被罢官。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抗直,数言事 // 后数年,立有罪就国
B.乃公教戒汝 // 父乃不复言
C.公卿以下皆敬惮之 // 顷之,红阳侯王立举咸方正
D.然亦以此见废 // 方进奏归咸故郡,以忧死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
我全明白您所说的意思,您主要就是教我如何巴结、奉承人。
B.咸颇言显短,显等恨之
陈咸多次议论石显的短处,石显等人对他就怀恨在心。
C.云从刺候,教令上书自讼
朱云探听并等候裁决,皇帝命朱云上书申诉自己的情况。
D.立有罪就国,方进奏归咸故郡
红阳侯王立有罪回到封邑中,翟方进也奏明皇帝让陈咸回到原籍。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陈咸开始对父亲所谓的“教戒”很反感,后来他却也贿赂权贵。
B.陈咸被髡首罚做苦工,是因为他在执法时滥杀无辜,施法严苛。
C.陈咸任南阳太守时对境内大户与下属均严治,可自己生活奢侈。
D.陈咸晚年为官,因为与翟方进有矛盾,先后多次被其奏请免职。
小题5:第二大题文言文中,作者写陈咸仕途数起数伏,后被发回故郡,最终“以忧死”。你如何看待陈咸的结局?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操持”在此处的意思应该是“掌控”)
小题2:D(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D项中,两个“以”均为介词,“因为”。A项中,前“数”为副词,“屡次”;后“数”为数词,“几”。B项中,前“乃”为代词,“你”“你的”;后“乃”为副词,“才”。C项中,前“之”为代词,“他(指陈咸)”;后“之”为助词,无实义)
小题3:C(本题综合考查对文本内容和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朱云就向陈咸探听情况并等候裁决,陈咸教他给皇帝上书为自己申诉,这从后文写陈咸被奏“漏泄省中语”亦可知)
小题4:B(本题综合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陈咸是因“漏泄省中语”而被“髡为城旦”)
小题5:(10分)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评分标准:明确认识,2分;结合文中相关内容,3分;联系体验与思考分析,3分;语言表达,2分。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陈咸,字子康,十八岁,凭借父亲在朝中的地位担任郎官。他有非凡的才能,性情坦率耿直,多次评议政事,指责讥讽皇帝身边的大臣,给皇帝上书几十次,被提拔为左曹。他父亲有一次生病,召唤陈咸到床前教诲告诫,半夜时陈咸却睡着了,头倚着屏风。父亲很生气,要用棍子打他,说:“你父亲教诲告诫你,你反倒睡觉,不听我的话,为什么?”陈咸叩头谢罪说:“我全明白您所说的意思,主要就是教我如何巴结奉承人。”他父亲这才不再说什么了。
父亲死后,元帝提拔陈咸做御史中丞,总管各州郡上奏的本章,负责考核评定各郡刺史,并在宫殿中执法,公卿以下的官吏都对他又敬又怕。当时中书令石显处理政事独断专行,陈咸多次议论他的短处,石显等人对他就怀恨在心。当时槐里令朱云治政残酷,杀害无辜,有关部门呈上奏告发此事,元帝没有批复。陈咸一向和朱云交好,朱云就向陈咸探听情况并等候裁决,陈咸教他向皇帝上书申诉。因此石显暗中探察知道了这件事,就上奏章弹劾陈咸有意泄漏宫禁消息。于是将陈咸下狱拷打治罪。后来减罪免死,剃掉头发罚做筑城的苦工。陈咸因此被废黜。
成帝开始就位,大将军王凤认为陈咸从前指名斥责石显,有忠直的气节,奏请成帝将陈咸补为长史。后来再一次被征召做南阳太守。他在管辖的境内以杀伐树立威望,遇有强横狡猾的官吏以及大户犯法,每每判处送交郡府,按照法规处置在司空的监管下做苦工。陈咸在辖区内调发属县出产的食物以便供自己享用,生活奢侈,吃得相当好。但掌控属下官吏很严,命令郡中长吏都要闭门思过自我约束,不得越法行事。官吏们都惧怕他,豪强们也被慑服,他要求做的立即执行,他不准做的就马上停止,然而也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他最终被废黜。
当时车骑将军王音辅政,信任重用陈汤。陈咸多次向陈汤送礼行贿,最终被征入朝廷做少府。少府掌管的奇珍异宝贵重物品很多,陈咸上任后对属下的官吏都进行探查,考核,发现他们不法所得的赃物,就没收归入专管的府库。无论是下属还是官吏,陈咸都上奏检举按律论罪。这些人惧怕陈咸,都很沮丧。陈咸担任少府三年,与翟方进产生矛盾。翟方进作丞相的时候,向皇帝上奏说:“陈咸过去任郡守时,为官残忍暴虐,对官吏百姓施加毒害。”陈咸因此被免官。不久,红阳侯王立以方正名义向朝廷推举陈咸,陈咸出任光禄大夫加官给事中,翟方进又一次上奏罢免了他。过了几年,王立有罪回到封邑中,翟方进也奏请皇帝让陈咸回到原籍,陈咸因此忧郁而死。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①、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②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后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愿君留意臣之计。”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蔽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旗鼓,走水上军③。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禽赵王歇。
  ……
  信曰:“《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注]①赵王,名歇,系项羽所封的诸侯王。②樵苏:苏,取草。③水上军:汉军在水边的营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樵苏后爨,师不宿饱。爨:灶台
  B.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罢:疲惫
  C.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详:佯,假意
  D.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陈:列阵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B.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C.愿君留意臣之计。 D.兵遂乱,遁走。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汉军)野无所掠。 B.(韩信派出的侦探)知其不用,还报。
  C.水上军开(赵军)入之。 D.善,(将军韬略)非臣所及也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左车认为韩信定会利用井陉之险背水而战,故提议“深沟高垒”以“绝其后”。
  B.汉军在水边高竖帅旗擂鼓壮行,韩信则乘机亲领二千精兵偷袭赵军的大本营。
  C.韩信井陉“背水一战”,虽违背《兵法》教义,但依情势而定阵势确属高明之举。
  D.汉将对韩信设计的战术本有疑虑,战后韩信说透布阵意图,他们才心悦诚服。


参考答案:
1.A   2.B   3.C   4.C   5.D


本题解析:1.A(爨,名词动用,埋灶做饭。)
  2.B(该句“馈粮”是运输粮食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馈”只有“赠送”的义项。C项,“留意”,可根据语境译作“考虑”,但仍然基于“留神”、“关注”这个古今皆用的义项。
  3.C(C项,以,以两句中均为介词,可作“凭借”讲;A项,乃,分别作“方才”、“却”讲;B项,其,分别作指示代词和表商榷的副词使用;D项,而,在前一句是承接两个行为的连词,在后一句表修饰关系,用在状语与中心词之间。)
  4.C(省略的应为“韩信带领的队伍”)
  5.D(A项,李左车在当时并未预见韩信定会背水而战。B项,“二千精兵偷袭赵军的大本营”既非汉军擂鼓出征时的举动,也非韩信亲领。C项,谬说;没有领会原文“兵法不曰”的反诘语气。)
  
  参考译文:
  韩信与张耳凭借数万兵力,准备东下井陉进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听说汉军将要袭击他们,便在井陉口聚集军队迎击,号称兵力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策:“臣听说‘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食,士兵面有饥色;打来柴草后才能做饭,将士常吃不饱。’现井陉口的道路,车辆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成队列,队伍排出数百里,这种形势下运输粮食的车载必然落在后面。希望您拨给我奇兵三万人,在山道截拦他们的辎重;您派人挖深沟,筑高墙,坚守营地不与汉军交战。他们向前无法作战,向后不能撤退。我率奇兵断绝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荒野中无处掳掠。希望您留心考虑臣的提出的计策。”成安君陈余是个儒生,常称“仁义之师不用阴谋诡计”,他说:“今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其实不过数千,从千里外向我进犯,也已经疲惫之极。现在我们这样回避而不迎击,倘若今后有强者来犯,又用什么办法对付他们呢!”
  韩信派人暗中察看,探子了解到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方才引兵下井陉。距离井陉口三十里,停下来宿营。韩信挑选二千善战的骑兵,让每人持一面红旗,从小道行,隐蔽在山间观察赵军。韩信告诫这些兵士:“赵军若发现我军后退,必倾巢而出追逐我军,你们急速突入赵军营地,拔下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的红旗。待今天日打败赵军,我们再会餐。”诸将都不敢相信,假意附和道:“好。”韩信于是派一万人打先锋,出了隘口,背依河水列阵。赵军望见汉军这样的阵势,大笑。天刚亮,韩信令士兵打起大将的旗鼓,擂鼓开出井陉口。赵军打开营门攻击汉军,大战许久。于是信、张耳佯装败阵,丢弃旗鼓,逃向背依河水边的军营。驻扎在水边的军队打开营门让韩信人等进来。尔后汉军又与赵军激战一番。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鼓旗,追逐韩信、张耳。汉军将士皆殊死抵抗,赵军无法打败他们。韩信派出那二千善战的骑兵,飞驰入赵军营地,将赵军旗帜全部拔掉,树起二千面汉军红旗。赵军已无胜势也捉不到韩信等人,打算返回自己的营地;此时营地满是汉军的红旗,赵军混乱,兵士逃散。在这种情况下,汉兵夹击,大破赵军,俘虏兵士,杀死成安君,生擒赵王。
  韩信说:“兵法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在那种形势下,不得不将军队置于死地,使人人为保全性合奋战;如果留下退路,都会逃跑,哪里还能留住并指挥他们作战?”诸将听了,都心悦诚服地说:“有道理,将军的韬略不是我们能比得上的。”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加下划线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计不知所出耳
? ②人之立志不如蜀鄙之僧哉
B.①秦王必喜而善
? ②而燕国陵之耻除矣
C.①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 ?②北蛮夷之人,未尝见天子
D.①微夫之力不及此
? ②微斯,吾谁与归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宝玉看到蔷薇架下龄官在地上划“蔷”字,产生同情恻隐之心;片云聚拢下起雨来,自己已经被淋却一心挂念划字的女孩。宝玉淋雨回家,众人不知是宝玉,嬉闹着不给开门。宝玉生气,冒失地踢了前来开门的袭人一脚。(《红楼梦》)
B.葛朗台的弟弟给葛朗台一封诀别信,大致意思如下: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人世:我欠了近四百万的愤,无力偿还;只是查理这可怜的孩子,他已经无家可归,你应当帮助我。这封诀别信使葛朗台一夜没睡好,对弟弟的去世很是悲哀。
C.曹操谋刺董卓未成,逃出京城,被中牟县令陈宫捉住。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又杀死好心的吕伯奢以绝后祸。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但又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便弃曹操而他往。
D.“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可是后来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
高觉新以优异成绩得到中学毕业文凭,归来后的那天晚上,父亲告诉他已经给他在西蜀实业公司找了个职位,让他去公司事务所办事。(《家》)
E.“她立刻迈开大步,披头散发,在窗栅栏前踱来踱去,眼睛冒着火花,用肩膀撞着墙,活像一只关在笼子里的母狼。它已经饿了很久,现在感到喂食的时间临近了。”
爱斯梅拉达被法庭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那天,隐修女居第尔思念女儿的痛苦比往常发作得更厉害。当她听说要处死一个埃及姑娘时,她幸灾乐祸地大笑起来。(《巴黎圣母院》)
小题2:简答题。(任选一题作答)(5分)
(1)简述马斯洛娃不小心毒死商人的过程。(《复活》)
(2)歇后语“甘露寺招亲——弄假成真”说的是发生在三国时的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三国演义》)
小题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①,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②:‘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滕文公上》)
【注】①契:传说中商的始祖,曾任舜的司徒,掌管教化。②放勋:尧的称号。
(1)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在哪里?(2分)
(2)阅读下面文段,结合上面的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其中体现的儒家思想的理解。(4分)
子适卫,冉有仆③。子曰:“庶④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
【注】③仆:驾车。④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


参考答案:
小题1:BD
小题1:(1)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见商人有钱就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马斯洛娃,要她放到商人的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马斯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5分)
(2)周瑜设计在甘露寺招亲,试图软禁刘备。吴国太起初对孙权行美人计不满,但见了刘备后大喜,以为“真吾婿也!”。但孙权一意孤行,刘备哀求乔国老,乔国老为刘备禀告吴国太,令作护持,因此刘备和孙夫人得以在甘露寺完婚。(5分)
小题1:(1)是否接受教育,懂得伦理道德。(2分)
(2)体现了儒家“富民”(或“养民”)之后要“教民”的政治思想。儒家主张在富裕的基础上对老百姓进行教化,只有对老百姓进行人伦教化,才能使人与禽兽有所区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经济繁荣,更应该提升公民道德素养,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相促进,共同发展。(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一夜没睡好”的原因不对,弟弟的死没给他多大的震动,他只是气愤地想:“亏我兄弟想得出来,把儿子送给我,我可没钱给他。”D归来后的那天晚上,父亲告诉他的是已经给他定了一门亲事,要他早日结亲,料理家事。(5分)
小题1:此题考查文学名著的解读,无论是“简述马斯洛娃不小心毒死商人的过程”还是“简述甘露寺招亲——弄假成真的故事”都属于情节的概括。
小题1:此处的儒家思想是“富民”(或“养民”)之后要“教民”的政治思想,再结合我们的社会现实论述。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
  贞观十二年,太宗谓魏徽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徵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徵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勉强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于何事如此?”对曰:“即位之初,处元律师死罪,孙伏伽谏曰:‘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酷罚。’遂赐以兰陵公主园,直钱百万。人或曰:‘所言乃常事,而所赏太厚。’答曰:‘我即位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之使言也。徐州司户柳雄于隋资妄加阶级。人有告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与罪。遂固言是实,竟不肯首。大理推得其伪,将处雄死罪,少卿戴胄奏法止合徒。陛下曰:‘我已与其断当讫,但当与死罪。’胄曰:‘陛下既不然,即付臣法司。罪不合死,不可酷滥。’陛下作色遣杀,胄执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赦之。乃谓法司曰:‘但能为我如此守法,岂畏滥有诛夷。’此则悦以从谏也。往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大忤圣旨,陛下以为讪谤。臣奏称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似讪谤。于时虽从臣言,赏物二十段,意甚不平,难于受谏也。”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所行得失政化——比:近来,最近
B.应由德义所——加:施加
C.旋以海内无——虞:忧患
D.我已与其当讫——断:推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旋海内无虞——丹不忍己之私
B.见人谏,悦从之——今人有大功击之
C.何事如此——长
D.此导使言也——秦遇将军,可谓深矣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唐太宗喜纳谏言的一组是(   )
①遂赐以兰陵公主园,直钱百万
②我即位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
③胄执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赦之
④但能为我如此守法,岂畏滥有诛夷
⑤于时虽从臣言,赏物二十段,意甚不平
⑥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徵认为当时的唐王朝功业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
B.孙伏伽进谏,唐太宗虚心听取,并对他给予丰厚的奖赏,有人认为赏赐太重,但唐太宗认为事出有因,奖赏恰当。
C.戴胄为柳雄求情,在唐太宗大怒变了脸色要杀自己的时候,也仍然坚持己见,可以看出戴胄也是一个敢于直谏的人。
D.魏微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由极力倡导、闻谏言则喜到表面采纳实际上内心不满的变化,受到了太宗的赞扬。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酷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A
4.C
5.(1)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2)按照法律,不至于判死罪,不能容许无节制地处以严酷的刑罚。
  (3)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见你的分析后,(才知道)我的过失已足以令人吃惊。(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