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一)
A.苟作以眩俗阙秦以利晋 B.吾窃耻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何遽戚戚为何以汝为见 D.叹息而去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首饰
[清]李渔
珠翠宝玉,妇人饰发之具也,然增娇益媚者以此,损娇掩媚者亦以此。所谓增娇益媚者,或是面容欠白,或是发色带黄,有此等奇珍异宝覆于其上,则光芒四射,能令肌发改观,墨。墨垄±当而山灵,珠藏于泽而泽媚同一理也。
若使肌白发黑之佳人满头翡翠,环鬓金珠,但见金而不见人,犹之花藏叶底,月在云中,是尽可出头露面之人,而故作藏头盖面之事。巨眼者①见之,犹能略迹求真,谓其叁亘当丕些些!使去粉饰而全露天真,还不知如何妩媚;使遇皮相之流。,止谈妆饰之离奇,不及姿鸯窈窕,毒以人饰珠翠宝玉,非以珠翠宝玉饰人也。
故女人一生,戴珠项翠之事,止可一月,万勿多时。所谓一月者,自作新妇于归之日始,至满月卸妆之日止。只此一月,亦是无可奈何。父母置办一场,翁姑婚娶一次,!E些.垫些壅堡!丕墨以慰其心。过此以往,则当去桎梏而谢羁囚,终身不修苦行矣。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此二物者,则不可不求精善。富贵之家,无论多设金玉犀贝之属,各存其制,屡变其形,或数日一更,或一日一更,皆未尝不可。贫贱之家,力不能办金玉者,宁用骨角,勿用铜锡。骨角耐现,制之佳者,与犀贝无异,铜锡非止不雅,且能损发。
(节选自《闲情偶记?声容部?治服第三》)
[注]①巨眼者:指见识高、鉴别能力强的人。②皮相之流:只从外表上看,不深入了解的人。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增娇益媚者以此?益:更加
B.是以人饰珠翠宝玉?是:这
C.自作新妇于归之日始?归:女子出嫁
D.则当去桎梏而谢羁囚?谢:去掉
5.下面四组句子,分别表明①“增娇益媚”和②“损娇掩媚”的一组是(3分)?
A.①玉蕴于山而山灵?②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
B.①珠藏于泽而泽媚?②肌白发黑之佳人满头翡翠
C.①花藏叶底?②使去粉饰而全露天真
D.①月在云中?②去桎梏而谢羁囚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一篇谈论首饰的小品文,其中心观点是“女子一生,戴珠顶翠之事,止可一月,万勿多时”。
B.在作者看来,只有长相不足的妇人才应该佩戴首饰,而天生丽质的美人是不需要首饰的,戴了也是喧宾夺主,画蛇添足。?’
C.作者认为,首饰以金银翡翠为最佳,其次是犀角和珍珠,再次是牛角与兽骨,最差的则是铜和锡做的簪子和耳环。
D.本文以首饰为例,运用比喻、对比手法,含蓄地说明人应当心存本真,适当地修饰自我,切不可附庸风雅,弄巧成拙。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玉蕴于山而山灵,珠藏于泽而泽媚同一理也。(4分)
译文:?
(2)犹能略迹求真,谓其美丽当不止此。(3分)
译文:?
(3)非此艳妆盛饰,不足以慰其心。(3分)
译文:?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小题。
韦睿传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自汉丞相贤以后,世为三辅著姓。外兄杜幼文为梁州刺史,要睿俱行。梁土富饶,往者多以贿败;睿时虽幼.独用廉闻。宋永光初,袁凯为雍州刺吏,见而异之,引为主簿。
大军发郭,谋留守将,高祖难其人。久之,顾睿曰:“弃骐骥而不乘,焉遑遑而更索。”即日以为冠军将军、江夏太守,行郢府事。初,郢城之拒守也,男女口垂十万,闭垒经年,疾疫死者十七八,皆积尸于床下,而生者寝处其上,每屋辄盈满。睿料简隐恤,成为管理,于是死者得埋葬,生者反居业,百姓赖之。
初,肥水堰立,使军主王怀静筑城于岸守之。魏攻陷怀静城,千余人皆没;魏人乘胜至堤下,其势甚盛;军监潘灵祜劝睿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以保城。睿怒曰:“宁有此邪!将军死绥,有前无却。”因令取伞扇麾幢,树之堤下,示无动志。睿素羸,每战未尝骑马,以板舆自载,督厉众军。魏兵凿堤,睿亲与争之,魏军少却,因筑垒于堤以自固。睿起斗舰,高与合肥城等,四面临之。魏人计穷,相与悲哭。睿取攻具既成,堰水又满,魏救兵无所用。魏守将杜元伦登城督战.中弩死,城遂溃。俘获万余级,牛马万数,绢满十间屋,悉充军赏。
睿每昼接客旅,夜算军书,三更起,张灯达曙。抚循其众,常恐不及,故投募之士争归之。所至顿舍修立,馆宇藩篱墙壁,皆应准绳。
七年,迁左卫将军,会司州刺史马仙碑北伐还军,为魏人所蹑,三关扰动,诏睿督众军援焉。睿至安陆,增筑城二丈余,更开大堑,起高楼,众颇讥其示弱。睿曰:“不然.为将当有怯时,不可专勇。”是时元英复追仙碑,将复邵阳之耻,闻睿至,乃退。
居朝廷,恂恂未尝忤视,高祖甚礼敬之。性慈爱,托孤兄子过于己子。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普通元年八月,卒于家,时年七十九。
初,邵阳之役.昌义之甚德,请曹景宗与叙会,因设钱二十万赌之。景宗掷得雉,睿徐掷得卢,遽取一子反之,曰“异事”,遂作塞。景宗时与群帅争先启之捷,睿独居后,其不尚胜,率多如是,世尤以此贤之。
(节选自《梁书·韦睿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睿俱行要:通“邀”,邀请
B.焉遑遑而更索遑遑:匆匆忙忙的样子
C.男女口垂十万垂:流传
D.恂恂未尝忤视恂恂:谦恭的样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韦睿“胆识过人”或“善抚士卒”的一组是(?)(3分)
①弃骐骥而不乘,焉遑遑而更索?
②睿料简隐恤,咸为营理。
③睿怒曰:“宁有此邪!将军死绥,有前无却。”
④魏兵凿堤,睿亲与争之。
⑤俘获万余级,牛马万数,绢满十间屋,悉充军赏。
⑥居朝廷,恂恂未尝忤视,高祖甚礼敬之。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睿出身名门望族,为官廉洁,梁州富饶,前刺史皆因收受贿赂而身败名裂;韦睿当时虽然年轻,却独因为廉洁而闻名。
B.韦睿爱护百姓,在代管郢州公务之初,面对触目惊心的惨烈局面,他料理抚慰,妥善安排,赢得老百姓的信赖。
C.韦睿带兵,既体恤士兵,又身先士卒,即使因为身体弱每次作战都能不骑马,也要乘坐板车,监督激励大军。
D.韦睿是个性情中人,有时他以“将军死绥,有前无却”激励将士,有时又以“为将当有怯时,不可专勇”为自己辩护。
小题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袁凯为雍州刺史,见而异之,引为主簿。(3分)
(2)所至顿舍修立,馆宇藩篱墙壁,皆应准绳 (3分)
(3)景宗时与群帅争先启之捷,睿独居后,其不尚胜,率多如是。世尤以此贤之。
4、阅读题 秦士录①
宋濂
邓弼,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酒酣,解衣箕踞。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弼亦粗知书,君何至相视如涕唾?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两生遽摘七经数十义叩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相顾惨沮,不敢再有问。弼索酒,被发跳叫曰:“吾今日压倒老生矣!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
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②不为通,弼曰:“若不知关中有邓弼耶?”连击踣数人,声闻于王,王令隶人捽入。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止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庭中人闻之,皆缩颈吐舌。王曰:“尔自号壮士,解持矛鼓噪,前登坚城乎?”曰:“能。”“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曰:“能。”“突围溃阵,得保首领乎?”曰:“能。”王顾左右曰:“姑试之。”问所须,曰:“铁铠良马各一,雌雄剑二。”王即命给与,阴戒善槊③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然后遣弼往。王自临观,暨弼至,众槊并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面目无色。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云雾中,连斫马首堕地,血涔涔滴。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选自《宋文宪公全集》,有删节)
【注释】①秦:地名,今陕西一带。②阍(hūn)卒:守门的兵士。③槊(shuò):长矛。
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贱:轻视
B.君何至相视如涕唾——相:互相
C.两生素负多才艺——负:仗恃
D.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阴:暗地里
2.下列句子分成四组,全能表现邓弼文才武艺的一项是
[? ]
5、单选题 下列对四部史书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主要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有时为了突出谋臣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
B.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相传由孔子编定。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编辑的《战国策》。
C.《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的编年体著作《左传》,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是对历史著作《春秋》较为详细的叙述。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全书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和表,共一百三十篇。是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