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十)
A.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B.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C.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 D.方蔺相如持璧睨柱方欲发使送武等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以国家利益为先以个人私仇为后。
(2)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的,死并不是难事,勇敢面对死亡才是难事。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负”是使动用法,其余和例句一样是意动用法
小题1:D项“方”都是“正”的意思。A项经、由/趁机。B项主谓之间,取独/代词,代智勇C项难道/只有。
小题1:错在“根本没有立什么功劳”上。廉颇的意思是蔺相如仅仅凭借“口舌”立功的,没有自己攻城野战的功劳大,并不是一点都不承认蔺相如的功劳。
小题1:(1)“所以”“先、后“的意动用法,一个1分,句意 1分。(2)处1分。每个句子1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 ~4 题。?
杨志卖刀
施耐庵
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1)通过杨志看到“两边的人都跑入河下巷内去躲”,听到有人口里喊道“快躲了, ?大虫来也”,为牛二出场作了铺垫,然后又通过杨志的观察刻画了牛二的形貌肖像。(2)侧面烘托的手法。
2.参考答案:牛二逼杨志两试宝刀后再逼杨志杀人试刀,杨志不肯,牛二便抢宝刀,杨志不给,牛二便与杨志厮打,并扬言要“打杀”杨志,对杨志是步步紧逼;杨志两试宝刀后,欲杀狗试刀,牛二不肯,揪住杨志要抢宝刀,并与杨志动手厮打,杨志央请大家前来劝阻牛二,众人惧怕牛二,不敢相劝,牛二对杨志挥拳便打,杨志忍无可忍,杀死牛二。
3.参考答案:杨志:耿直,精细,暴躁,性烈如火。牛二;蛮横霸道,耍赖,无理滥缠,得寸进尺。
4.参考答案:(1)通过肖像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如“黑凛凛一大汉”“形貌生得粗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了。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士兵”有什么不同?
D.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秦王有虎狼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惩罚人唯恐不能惩罚尽,所以天下的人都背叛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 项“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应为“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C项“士兵”应为“兵器”,D项“虎狼的心肠”应为“虎狼一样的心肠”,“惩罚尽”应为“用尽酷刑”。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进,字文进,钱唐人也。宣宗喜绘事,御制天纵①。一时待诏②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进入京,众工妒之。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画惟红不易著,进独得古法入妙。宣宗阅之,廷循从旁跪曰:“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著此钓鱼!”宣宗颔之,遂麾去余幅不视。故进住京师,颇穷乏。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一日,在市见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将安托吾指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人御③耳。彼惟煌煌是耽,安知工苦?能徒智于缣素,斯必传矣。”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然进数奇,虽得待诏,亦坎坷亡大遇。其画疏而能密,著笔澹远。其画人尤佳,其真亦罕遇云。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
注:①天纵:上天所放任,上天贱予并任他充分发挥才能。②待诏:官名,地位低微,以一技之长入宫听倏皇帝命令使唤。③御:使用。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字音、意义正确的一组是(? )
①然进数奇?②画惟红不易著
A?①qí与众不同?②zhù显著
B?①jī命运不好?②zhuó使颜色附着纸上
C?①qí命运不好?②zhù显著
D?①jī与众不同?②zhuó使颜色附着纸上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御制天纵?御制:宣宗画的画
B?直倍常工?直:简直
C?能徒智于缣素?缣素:都是丝织品,缣色微黄,素色白
D?其真亦罕遇云?真:指戴进的真迹
3?对下列句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宣宗颔之②卒成其名
A?①表示宣宗对谢廷循的话赞同?②是指戴进当了待诏的官
B?①表示宣宗对戴进的画不欣赏?②是指戴进在明代画家中数第一
C?①表示宣宗对谢廷循的话赞同?②是指戴进在明代画家中数第一
D?①表示宣宗对戴进的画不欣赏?②是指戴进当了待诏的官
4?下面是对“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劳尽心神力气,却成为这样的结果,岂不是白白地混饭吃吗?制作这些东西的意义应该是依靠这个使我名声不朽啊!
B?我劳尽心神力气,却成为这样的结果,岂不是白白地混饭吃吗?我是想依靠制作这些东西使我的名声不朽罢了。
C?我劳尽心神力气制作这些东西,难道仅仅是为了换饭吃吗?它的真正意义应该是依靠这个使我名声不朽啊!
D?我劳尽心神力气制作这些东西,难道仅仅是为了换饭吃吗?我是想依靠制作这些东西使我的名声不朽罢了。
参考答案:
1、B
2、B
3、C?
4、D
本题解析:
1、B(首先据文意判断其读音)
2、B(“直”,同“值”,价钱
3、C?
4、D(句中的“为此”,是指制作这些金银器。“徒”仅仅。“糈”,读xǚ,粮食,“得糈”可译为“换饭吃”。“意”,心想)?
【译文】
明代画家以戴进为第一名。戴进,字文进,杭州人。明宣宗喜欢绘画,他绘制的画充分发挥了上天赐予他的才能。当时,他身边的待诏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都有名气。戴进入京城,画家们妒忌他。一天,在仁智殿呈画给皇上,载进呈上的是《秋江独钓图》,画中人穿着红袍在水边垂钓。绘画唯有红颜色不易著,戴进独自得到古法的妙处。明宣宗观赏它。谢廷循在旁边跪下对皇帝说:“戴进的画非常美,但是赤红色是朝廷高级官员的服色,怎么让钓鱼人穿红袍呢!”宣宗点头赞同,于是就用手一挥不再看戴进其余的画。所以戴进住在京师,十分穷苦。戴进原先是首饰匠,他锻制的人物花鸟,模拟得形神毕肖十分精奇,其价值超过一般锻工制品的一倍。戴进自己很得意,以为人们一定十分看重而流传下去。一天,在集市的熔金人那里,看到的首饰,就是戴进打制的,顿时感到悲伤失意。回来他对人说:“我为制造这些东西耗尽了心血,哪里仅仅为了换饭吃呢?心想将借首饰使我的名字不朽啊。如今他们销毁我制造的首饰一点不爱惜,这种手艺不值得再作下去了。今后我将干什么工作才行呢?”人们对他说:“你那巧妙的技术放在金银首饰上,首饰只供世人把玩及小孩妇女装饰而已。他们只沉溺于首饰的辉煌光亮,哪里了解制作人的辛苦?你若能把手艺移到素绢上作画,这样一定流传下去了。”戴进高兴极了,就学画画,当时名声很高。然而戴进命运不好,虽然得到待诏官位,但前途坎坷不平,没有得到皇帝的恩遇。他的画在疏淡的几笔中能细致的描摩事物,用笔清淡幽深。他画人物尤其美,他的真迹也很少看见了。我钦佩戴进,一个首饰匠,却立下不朽志向,最终出了名。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卜天璋传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父世昌,仕金为河南孔目官。宪宗南征,率众款附,授镇抚,统民兵二千户,升真定路管民万户。宪宗六年,籍河北民徙河南者三千余人,俾专领之,遂家汴。
天璋幼颖悟,长负直气,读书史,识成败大体。至元中,为南京府史。时河北饥民数万人,集河上欲南徙,有诏令民复业,勿渡,众汹汹不肯还。天璋虑其生变,劝总管张国宝听其渡,国宝从之,遂以无事。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察其贤,辟为宪史,声闻益著。
皇庆初,天璋为归德知府,劭农兴学,复河渠,河患遂弭。时群盗据要津,商旅不通,天璋擒百数人,悉磔①以徇,盗为止息。升浙西道廉访副使,到任阅月,以更田制,改授饶州路总管。天璋既至,听民自实,事无苛扰,民大悦,版籍为清。时省臣董田事,妄作威福,郡县争赂之,觊免谴,饶独无有。省臣衔之,将中以危法,求其罪无所得。县以饥告,天璋即发廪赈之,僚佐持不可,天璋曰:“民饥如是,必俟得请而后赈,民且死矣。失申之责,吾独任之,不以累诸君也。”竟发藏以赈之,民赖全活。其临事无所顾虑若此。
天历二年,蜀兵起,荆楚大震,复拜山南廉访使。人谓公老,必不行矣。天璋曰:“国步方艰,吾年八十,恒惧弗获死所耳,敢避难乎!”遂行。至则厉风纪,清吏治,州郡肃然。是时,谷价翔踊,乃下令勿损谷价,听民自便,于是舟车争集,米价顿减。复止宪司赃罚库缗②钱不输于台,留用赈饥,御史至,民遮道称颂。会诏三品官言时政得失,因列上二十事,凡万余言,皆中时病。因自引去。既归汴,以余禄施其族党,家无甔储,天璋处之,晏如也。至顺二年卒。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河南郡侯,谥“正献”。
(选自《元史》卷一九一)
【注释】①磔(zhé):古代分裂肢体的酷刑,也称“车裂”。②缗(mín):穿钱用的绳子,引申为成串的铜钱。③甔(dān):口小腹大的瓦器。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籍河北民徙河南者三千余人?籍:籍贯
B.察其贤,辟为宪史?辟:征召
C.悉磔以徇?徇:示众
D.时省臣董田事?董:监督,督责
7.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卜天璋为政才能的一项是(3分)
①劝总管张国宝听其渡;?②天璋既至,听民自实;
③失申之责,吾独任之,不以累诸君也; ④至则厉风纪,清吏治;
⑤乃下令勿损谷价,听民自便;?⑥既归汴,以余禄施其族党。
A.①②⑥? B. 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8.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卜天璋,洛阳人。父亲卜世昌原在金朝做官,元宪宗南征时,率领部下归附了元朝,后来,因统领从黄河以北迁至黄河以南的几千民众,举家迁到了汴梁。
B.任饶州路总管期间,卜天璋施政毫不扰民,深受百姓欢迎,境内清静肃然。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赏识他的才干和品德,提拔了他,他的声望更为世人瞩目。
C.卜天璋做官,一切从百姓的利益出发,毫不顾及个人的仕途前程。他曾经不听下属的劝阻,甘冒风险,自作主张发放官粮赈灾,百姓因此得以生存。
D.国难当头,年届八十的卜天璋,仍接受朝廷调遣,挺身赴任。辞官回家后把自己余下的俸禄都施予族人。其谥号中的“正”字,是对其品德的准确评价。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皇庆初,天璋为归德知府,劭农兴学,复河渠,河患遂弭。(3分)
(2)民饥如是,必俟得请而后赈,民且死矣。(3分)
(3)会诏三品官言时政得失,因列上二十事,凡万余言,皆中时病。(4分)
参考答案:6. A
7. B
8. B
9.(1)(3分)皇庆初年,卜天璋任归德府知府,鼓励农耕,兴办学校;修复河流渠道,河水泛滥之患得以消除。(“劭”1分,“复”1分,“弭”1分)
(2)3分百姓如此饥饿,若是向上面请求后再赈灾,百姓定会饿死的。(是 1分,“俟”1分,“且”1分)
(3)(4分)正值朝廷下诏给三品官,令他们论说当时政策的得失,卜天璋于是列举二十件事上奏,共一万余字,都切中时弊。(“会”1分,“因”1分,“凡”1分,“病”1分)
本题解析:6.登记,登录。同《史记·项羽本纪》:“籍吏民,封府库”。
7.③表现卜天璋敢于承担未请示上级,发官粮救灾的责任的刚勇之气,⑥表现卜天璋不看重钱财,安贫乐道的精神。
8.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提拔卜天璋,是卜天璋任饶州路总管之前。
9.见译文。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父亲卜世昌,元宪宗南征时,卜世昌率领部下归附,授官为镇抚,统领民兵二千户,升为真定路管民万户。宪宗六年,登录征调黄河以北的三千多人迁徙至黄河以南,命卜世昌专领,因而定居于汴梁。
卜天璋自幼聪颖,长大后以正直而自负,研读书史,懂得成败大体。至元年间,出任河南府府史,当时黄河以北有饥民数万人,聚集在黄河上准备向南迁徒,皇帝下诏,令百姓恢复旧业,不得南渡,众人喧哗不肯归家。卜天璋顾虑发生变乱,劝总管张国宝听凭这些人渡河,张国宝接受了他的意见,才没有生出事端。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察知卜天璋贤良,征召他为宪使,他的声望更为世人瞩目。
皇庆初年,卜天璋任归德府知府,鼓励农耕,兴办学校;修复河流渠道,河水泛滥之患得以免除。当时盗贼聚集,占据交通要道,商旅不通,卜天璋捉住盗贼数百人,全部处以碟刑示众,盗贼被平息。升任浙西道廉访副使,到任数月,因为更改田制,改任饶州路总管,卜天璋到任后,任凭百姓自报田产,施政毫不扰民,百姓欢悦,境内清静肃然。当时行中书省大臣负责更改田制之事,他们作威作福,州县官员争着贿赂他们,希望以此免受谴责。只有饶州路不送,中书省臣因此衔恨,要以严格的法令中伤卜天璋,但追查其罪状却毫无所得;属县报告发生饥荒,卜天璋当即发放官粮赈济,僚佐们都认为不能这样做,卜天璋说:“百姓如此饥饿,若是向上面请求后再赈灾,百姓定会饿死的。如果有事前未申报的罪责,我独自承担,不会连累各位。”终于发放官府存粮赈济,百姓因此得以免于饿死。他遇事就是这样无所顾虑。
天历二年,蜀地发生叛乱事件,荆楚地区受到很大震动。朝延又拜卜天璋为山南廉访使。人们都认为他已年老,一定不会上任。卜天璋说:“国运正遇危难,我虽年已八十,常常害怕不能死得其所,岂敢逃避困难!”于是挺身赴任。到任后,他整饬风化,严肃吏治,州郡之中肃然安定。当时物价飞涨,卜天璋下令不要压低物价,听任民众自由买卖,引来商人的车船汇集贩运粮食,争着上市,米价很快就跌了下来。又留下御史台的赃罚库缗钱,不再输送到御史台,用来赈助饥民,御史到达后,百姓都聚集在道路上称赞颂扬他。正值朝廷下诏给三品官,令他们论说当时政策的得失,卜天璋因此列举二十件事上奏,共一万余字,都切中时弊。然后便辞官归家了。回到汴梁后,他把自己余下的俸禄都施予族人,家中毫无储蓄,卜天璋却处之安然自得。至顺二年去世,赠官为通义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河南郡候,谥号为“正献”。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