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小题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请你简析依据。(3分)
小题2:历来诗评家认为第三句中“羡”字用得好,请作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春季。(1分)“东风”习惯上指春风;(1分)麦陇翠绿、青蛙鸣叫、蝴蝶飞舞、花草繁茂,这些都是春季的典型特征。(1分)
小题2:(4分)“羡”字领起了后两句,对(“无事”“烂醉”)的蝴蝶的羡慕(1分)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自在(1分)、被大自然美景陶醉的心情(1分),移情于物,景中含情(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可抓住有季节性特征的意象来分析。麦田是如草地般的绿色,这是春天特有的景象;“东风”也即春风,吹来,麦田里一阵翠浪软软向远方飘去。新生的青蛙尽情欢叫,这也是能表明春天。野地里一对蝴蝶飞舞,它们忽高忽低,好像喝醉了酒一样,留恋于野草香花,写出了一派安逸自然的春景。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此诗的妙处在最后两句。本来蝴蝶舞姿蹁跹,应十分清醒才是,可诗人偏偏认定它们的舞蹈是喝醉酒导致的。推其情理,诗人漫步田野,目遇翠麦,耳听新蛙,时感东风拂体,早就恨不得醉倒在这暖暖的春风里了。诗人将这种情感外施于物,一口断定蝴蝶是喝醉了,并因此而“羡”,更显得诗人对春日野景陶醉无穷。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请结合这首词说明“感慨遂深”的含义。(4分)
?
参考答案:
(1)词中写了春天的落花、寒雨、晚风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凄风苦雨打落花的悲凉画面。?
(2) “感慨遂深”指词人的思想感情深沉蕴藉。上阕写风雨中落花飘零,下阕中词人将残花想象成泪美人,她似乎哀告词人趁残红尚在多饮几杯,只怕不能重逢了,从而委婉表达出一位亡国之君朝不保夕的沉痛与绝望。“人生长恨水长东”两个“长”字相加更强化其悲痛之情。?
本题解析:全诗赏析:
这首小词即景抒情。词人感伤暮春时节的春花凋谢,觉得春花遭受风雨摧残,好不凄凉,借此来抒发国破家亡的痛与悲,感叹人生无常、愁恨悠悠。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爱恨情愁总是无穷无尽,但唯有李煜笔下的愁恨更让人为之感动,为之动容。几近口语的寥寥数字,直率而真挚地写出了他作为亡国之君独有的愁怅,随意中尽显词人才情。较之风花雪月,男女之情的愁苦更深、更痛。?
“林花”与“春红”本是美好时节春天姹紫嫣红色彩的表征,如此美好,却“谢了”,并且谢得“太匆匆”!“谢了”,觉痛,“太匆匆”就更痛,蕴含着词人对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无限感叹。对林花匆匆凋谢的“无奈”,归结于“朝来寒雨晚来风”。看似大自然对林花的风雨摧残、是自然规律,实则暗喻其国破家亡缘于外力无情的打击。“无奈”写出了复国无望前途渺茫的心境。?
下片“胭脂泪”是用拟人的手法,将寒雨打落春花喻女子流泪的胭脂面,这不尤让人想到人面桃花的诗句。花本无泪,乃人有泪,当年的宫娥嫔妃(gong1?e2?pin2?fei1,娥:美女。嫔:皇帝的妾;皇宫中的女官。妃:皇帝的妾;太子、王、侯的妻子。妃嫔:泛指皇帝的妾),她们的命运也许正恰如这寒雨打落的春花吧。此泪也应是李煜心灵的血泪,仅仅三字凄惋痛惜之情便跃然纸上。真是让后人赞叹啊!“相留醉”写出人花相依如痴如醉,落花伴失意人。怎奈风雨无情,美景难再。而“几时重”分明是词人盼望美景重现,盼望他昔日惬意的生活能重来。可一切都不可能,“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啊!以恨喻人生、以水喻恨情,人生恨也悠悠,水也无情,滚滚东流。词人仿佛是开闸泻情,出也奔涌,驻也汹涌。?
自古以水喻愁恨的诗句多多,如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白的“一水牵愁万里长”等等,而李煜这痛彻肺腑发出的人生感叹奔放中所富含的人生哲理,由于他个人不寻常的生活经历和他的幽恨才情成就了他的词风转变,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审美意境。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①。梦好莫相催,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②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①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青春时光。②红冰,指眼泪。古书有言:“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1)词的上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式来寄托词人思亲之情。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内容,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词末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实写边塞夜半三更北风猛烈、大雪纷飞的苦寒荒凉之景,虚写与妻子在一起温馨快乐生活的梦境,二者虚实相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意对即可)
(2)末两句描写了塞马在旷野上仰天嘶叫,在残星的余辉下,风大雪猛,军旗猎猎作响。的塞外冬夜天的苍茫景象,以健笔写柔情,烘托出词人梦醒后内心的悲凉寂寥。(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列问题。(共8分)
东 坡①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小题1】第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诗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1分)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1分)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1分)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1分)。
【小题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2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作者行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主要景物,如雨、月色;月色清辉照洒在雨洗后的东坡上,自然描绘的是一清明幽静的月夜图,衬托了诗人精神境界。从下文作者叙述来看,第一句在全诗中起着铺垫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铿然”一词在句中的意思;②看“铿然”一词是否运用了什么手法;③看“铿然”一词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铿然”的声音与幽静的月夜自然形成鲜明的对比,与“莫嫌荦确”相照应,诗人对“铿然”的喜爱,表现了他乐观、坚守信念的情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2题。
[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对作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表达了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设问,描写酿酒饮茶的隐逸生活。
2.对“诗眼倦天涯”中的“倦”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概括作者饱尝风尘奔波之苦,落拓不遇之怨。
B.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伏笔。
C.暗示诗人长期奔波劳苦,已无心作诗。
D.表现历史的沧桑感与人事易变的感慨。
参考答案:1.C?
2.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