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二)
2019-06-28 18:41:15 【

1、单选题  加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挥斥方(热情豪迈)?
B.其乏困?(等到)
C.血缕(浸湿、沾湿)?
D.妇女无所(幸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刘穆之,字道和,世居京口,及高祖①克京城,从何无忌求府主簿,无忌进穆之,高祖曰:“吾亦识之。”即驰召焉。从平京邑,诸大处分,皆仓卒立定,并穆之所建也,遂委以腹心之任,动止咨焉,穆之亦竭节尽诚,无所遗隐。时晋纲宽弛,威禁不行,盛族豪右,负势陵纵;重以司马元显政讼违舛,桓玄科条繁密,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穆之外所闻见,大小必白,虽闾里言谑,途陌细事,皆以闻。高祖每得民间委密消息以示聪明,皆由穆之。又爱好宾游,坐客恒满,布耳目以为视听,故朝野同异,穆之莫不毕知,皆奏无隐,穆之凡所荐达,不纲不止,常云:“我虽不及荀令君之举善,然不举不善。”转中军太尉司马。八年,加丹阳尹。高祖西讨刘毅,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高祖疑其难独任,留穆之以畏之,加建威将军,置佐吏,配给实力,长民果有异谋,而犹豫不能发,乃屏人谓穆之曰:“悠悠之言,云主上与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远伐,以老母弱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能若此邪?”长民意乃少安,高祖还,长民伏诛。十年,进穆之前将军。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壅滞,宾客辐凑,求诉百端,内外谘禀,盈阶满室,目览辞论,手答笺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又数客昵宾,言谈赏笑,引日亘时,未尝倦苦,裁有闲暇,自手写书,寻览篇章,校定坟籍,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未尝独餐,尝白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叨忝②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此外无一毫负公。”义熙十三年卒,及高祖受禅,每叹忆之,曰:“穆之不死,当助我理天下。”其见思如此,以佐命元勋,追封南康郡公,谥曰文宣。
(选自《宋书·刘穆之传》有删改)
注①:指南朝宋武帝刘裕。②叨忝:同义词连用,谦辞:表示受之有愧。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无忌进穆之 进:推荐
B.重以司马元显政令违舛?重:加上
C.屏人谓穆之曰?屏:使退避
D.虽每存约损 约:约束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刘穆之“竭节尽诚,无所遗隐”的一组是(?)
①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②穆之凡所荐达,不纳不止③疑其难独任,留穆之辅之④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⑤引日亘时,未尝倦苦⑥寻览篇章,校定坟籍
A.①④⑤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穆之跟从刘裕平定东晋都城时,许多重大事情都是由他在仓猝之间裁定的;面对法治混乱的局面,他能根据实际需要随时矫正,见效很快。
B.刘穆之喜欢与人交往,这些往来于他家中的宾客使他消息灵通,所以朝野百官的情形,他没有不知道的,并且知无不言,都报告给刘裕。
C.刘裕讨伐刘毅时,让诸葛长民总理后方,又派刘穆之辅助他。诸葛长民认为刘裕这样处置不公平,使自己的奇才异谋不能尽展,刘穆之好言安抚才让他心情销安。
D.刘穆之善于从容处理朝廷内外各种事务,他认为自己竭忠尽智,除了每天饭食稍奢侈了一些外,没有辜负刘裕的地方。他死后多年,刘裕仍追思不已。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穆之外所闻见,大小必白,虽闾里言谑,途陌细事,皆以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溯流远伐,以老母弱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能若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D
9、C
10、C
11、①刘穆之在外面听到或看到的各种情况,事无大小都向刘裕报告,即便是街巷里的玩笑之言,道上(发生)的小事,也都让刘裕知道。②刘公逆江而上远征刘毅,把年老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都托付给他,假如有一丝一毫不信任,怎么能够像这样呢?


本题解析:
8、D(约,节俭)
9、C(③是说刘裕不放心诸葛长民独自担当重任;⑤是说穆之喜欢宾客高谈阔论,说笑间,乐在其中不知疲倦;⑥是说穆之闲暇时喜欢阅读文章,整理校订古籍,都与题目要求不符。)
10、C(其一,“诸葛长民认为刘裕这样处置不公平”说法有误,“不平”在文章中是“不满”的意思;其二,“使自己的奇才异谋不能尽展”的说法也有误,是说长民果然有异心,犹豫不决尚未行动。)
11、①刘穆之在外面听到或看到的各种情况,事无大小都向刘裕报告,即便是街巷里的玩笑之言,道上(发生)的小事,也都让刘裕知道。②刘公逆江而上远征刘毅,把年老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都托付给他,假如有一丝一毫不信任,怎么能够像这样呢?
参考译文:
刘穆之,字道和,世居京口。等到刘裕攻占了东晋都城康时,让何无忌找一个府主簿,无忌推荐了刘穆之。高祖说:“我也知道这个人。”当即派人飞骑邀请。刘穆之跟随刘裕平定晋都,重大事情都是由刘穆之在仓促之间裁决指挥,刘裕把他当作心腹交给重任,一切行动都征求他的意见。刘穆之也竭忠尽智,没有任何隐瞒和保留,当时东晋的政治混乱,法纪松驰,制度破坏,没有人遵守。豪强大族横行无忌,依仗势力任意欺侮百姓。再加上司马元显(控制朝政时发布的)政令违失乘桀,后来桓玄的各种规定十分繁杂(官民无所适从)。刘穆之根据当时的实际需要,随时加以矫正,不到十天,风俗顿时为之改观。刘穆之在外面听到或看到的各种情况,事无大小都向刘裕报告,即便是街巷的玩笑之言,道上发生的小事,也都让刘裕知道。刘裕常常讲一些民间的奇闻秘事,以显示自己消息灵通,其实都是由刘穆之那里听说。刘穆之还喜欢与人交往,家中的宾客经常坐得满满的。他把这些人作为耳目,所以朝野上下的动向,刘穆之没有不知道的,他都向刘裕陈奏,没有隐瞒。刘穆之大凡是推荐的贤才,刘裕不接纳他就不停止推荐(直到刘裕接纳为止)。他常说:“我虽比不上荀令君善于推举有才能的人,但我绝对不会推举不才之人。”刘穆之转任中军太尉司马。义熙八年,加授丹阳尹。高祖率兵讨伐刘毅,让诸葛长民留在府中总理后方事务,但担心他不能独自担当重任,又留下刘穆之说:“大家异口同声说刘裕对我不满,是什么原因?”刘穆之说:“刘公逆江而上远征刘毅,把年老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都托给你,假如有一丝一毫不信任,怎么能够像这样呢?”诸葛长民心情稍微安定下来。刘裕远征结束,回到朝廷之后,诛杀了诸葛长民,义熙十年,刘穆之进位前将军,刘穆之对内总管朝廷全部事务,对外供应出征大军的军资,他对各项事情的判断和决定都快如流长,从不耽搁延误,朋友宾客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他这里,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朝廷内外各种咨询或请示的文件材料,堆满台阶和房间,刘穆之眼睛观看着文件,手中书写批示回答的信函,耳朵倾听别人报告,嘴跟另外一些人应酬交谈,绝对不会混淆错乱。又喜欢和一些宾客高谈阔论,说说笑笑,从早到晚,毫不感到疲倦。偶尔闲暇的时候,刘穆之就练习写字,阅读文章,整理校订古籍。刘穆之性情豪放奢侈,进餐时一定使用一丈见方的大饭桌,早晨就准备够十个人吃的饭食,刘穆之曾经告诉刘裕说:“我家本来贫苦卑贱,衣食不足,生活艰难。自从受到你的信任,虽然心里常常警告自己注意节俭,但每天吃饭,仍稍微过于丰盛了些。除此之外,再没有一点辜负你的地方。”义熙十三年刘穆之去世了。等到刘裕接受禅让即帝位时,每每感叹回忆起刘穆之,说:“穆之不死,当助我治理天下。”他就是这样被刘裕想念追思的,凭辅命功臣的身份,被追封为南康郡公,谥号为“文宣”。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兄轼下狱上书
苏辙
  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臣旱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遏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
  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遏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遏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
  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
1.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臣早失怙恃——怙恃:指父母
B.轼狂狷寡虑——狂狷:狂妄急躁
C.轼感荷恩贷——恩贷:恩情
D.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无任:不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为天地父母哀而怜——胡为乎惶惶欲何
B.惟宽狂妄——北冥有鱼,名为鲲
C.请没为官婢,赎其父——而御六气之辩,游无穷者
D.使得出牢狱——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苏轼因性格所使,仰仗着皇帝对他的宽容恩宠,对自己不好的性格不收敛不警惕。
B.因为苏轼的诗文中有不恭顺的内容,所以在他的这些诗文传播开后,受到了惩罚。
C.苏轼在被捕前让人对苏辙说,自己在朝中很是孤单,自己原来亲近的人因为怕受到牵连不会为自己讲情,希望苏辙能念及手足向皇帝为自己讲情。
D.苏辙举缇萦卖身赎父的典故,想说明自己要以自己的官职来为苏轼赎罪。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C
4.(1)我私下想来想去,苏轼不论在家或做官,都没有大的过错。
  (2)长兄苏轼所犯的罪,如果有明显的文字根据,一定不敢拒不承认,从而重新犯罪。
  (3)我经不起孤危迫切、无处申诉的困苦,只得把全部忠诚交给陛下。(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完成1—4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谷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经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进行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遂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注]。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实,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涛领选,武帝——启:禀告。
B.如卿所言,乃为丞——堪:能够。
C.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之——器:看重。
D.时人以远致——许:答应。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 )
①时人许以致远,绍以为必不成器
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③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④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⑤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⑥若释公服从私宴,的不敢辞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更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嵇绍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山海选拔官员时间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前。
B.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
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息其事。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感羞惭。
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事件平定后,有人欲为皇帝洗衣,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诺驰诣行在所。?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C
4.(1)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2)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贾诩有良、平①之奇。
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败,众恐惧,校尉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固辞不受。乃更拜诩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去傕托煨。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诩曰:“不如从曹公。”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节)
[注]①良、平:指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张良和陈平。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间行归乡里间:抄小路
B.典选举典:主管
C.诩阴结绣阴:阴谋
D.太祖比征之比:接连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贾诩有“良、平之奇”的一组是(3分)(?)
①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②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
③促更追之,更战必胜?④兵势有变,亟往必利
⑤大战,果以胜还?⑥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段煨在表面上对贾诩很恭敬,但内心害怕他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贾诩看出后,感到不安,后来离开了段煨。
B.曹操征讨张绣,不料兵败,只得撤军。张绣欲追击,贾诩认为穷寇莫追。但张绣不听,结果大败而归。
C.贾诩一生数易其主,先后投靠过董卓、李傕、段煨、张绣等,后说服张绣一起归附曹操,辅佐曹氏政权直至去世。
D.本文以“贾诩有良、平之奇”为主线,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手法,表现了贾诩的远见卓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不济,走未后也。(3分)
译:?
(2)傕等欲以功侯之,固辞不受。(3分)
译:?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
?


本题解析:
小题1:(阴:暗中)
小题2:(②说的是贾诩的名望,⑤⑥是间接表现)
小题3:(曹操撤军,因“国内有故”,而非因兵败)
小题4:略
参考译文
贾诩字文和,是武威姑臧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人了解他,只有汉阳阎忠认为他是一个特异的人才,说贾诩有张良、陈平一样的奇才。
董卓进入洛阳,贾诩以太尉掾的身份担任平津都尉,后来又升为讨虏校尉。董卓被打败后,众人都很害怕,当时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想解散军队,抄小路回到家乡。贾诩说:“我听说长安城中正商议想要把凉州人都杀光,如果各位将领丢下部队单独行动,就是个亭长也能捆住你们。倒不如带领部队往西去,在所到的地方招募士兵,来攻打长安,替董公报仇,要是幸运的话事情成功了,我们就可以遵奉国家的命令去征讨天下的叛贼,要是不成功的话,那么再逃跑也不迟。”大家都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李傕于是往西攻打长安。后来贾诩担任左冯翊,李傕等因为这次功劳想封他做侯,贾诩坚决推辞不接受。于是改任命贾诩做尚书,主管选举贤才,任内匡正、助益的事情很多,李傕等跟他亲近但是又害怕他。这时候将军段煨驻守在华阴,他和贾诩是同郡人,贾诩就离开了李傕归顺了段煨。贾诩向来名声很好,为段煨的士兵所仰慕。段煨内心害怕贾诩夺去自己的权势,但表面上对待贾诩礼节很周到,贾诩愈感到不安。
张绣驻守在南阳时,贾诩暗中和张绣勾结,张绣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劝说张绣和刘表联合。太祖接连攻打张绣,有一天早上他带兵撤退,张绣亲自带着士兵追击他。贾诩对张绣说:“您一定不可追击他,要是追的话肯定会失败的。”张绣不听贾诩的话,出兵和曹操交战,结果大败回来。贾诩对张绣说:“现在快速去追击曹操,再战一场的话肯定能取得胜利。”张绣道歉说:“我没有听您的话才到了现在这个局面。现在已经失败了,为什么还要去追击他呢?”贾诩说:“用兵的形势有了变化,马上去追击他肯定是有利的。”张绣相信了他,于是收拾散乱的部下去追击曹操,和曹操大打了一仗,果然获胜回来。他问贾诩:“我用精兵追击曹操撤退的军队,您却说我肯定会失败的;等我撤回来用打了败仗的士兵去追击曹操打了胜仗的军队,您却说一定会取胜。一切都像您说的那样,为什么这些违反常理的事情却全部得到了验证呢?”贾诩说:“这个道理很简单!将军您虽然很擅长用兵打仗,但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虽然刚刚撤退,曹操肯定会亲自断后的;追击的军队虽然很精锐,但是将领既然不如人家,他们的士兵也很精锐,所以知道您会失败的。曹操在进攻将军时没有什么失误,尚未倾尽全力却撤退了,肯定是国内发生了变故;而且他们已经打败了您,一定会轻装快速前进,即使留下将领来断后,这些将领虽然勇猛,也不是将军您的对手,所以虽然用打过败仗的士兵还是能够取得胜利的。”张绣于是很佩服。这以后,太祖在官渡抵抗袁绍,贾诩说:“不如归顺曹操吧!”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带领部队归顺了太祖。太祖看到他们来归降心里非常高兴,上表推荐贾诩为执金吾,封为都亭侯,后来又升为冀州牧。
文帝继承了皇位,任命贾诩担任太尉,并进爵为魏寿乡侯。贾诩在七十七岁时去世。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