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八)
①临臣名君,义之所讨也?②督军失色,悌惊起止之?③以隆为给事中、博士、驸马都尉?④以为不宜为会 ⑤岂惮忤逆之灾,而令陛下不闻至言乎?⑥于是帝改容动色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⑥④⑤?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高堂隆年轻时被泰山太守薛悌任命为督邮,有一次见到那里的督军对薛悌很不礼貌,他不畏强权,斥责督军。因为这件事,后来他被解除官职。 B.高堂隆曾担任曹操丞相府军议掾,后来又担任历城侯曹徽王国相国。太祖去世,他看到历城侯不致哀思,反而纵马游猎,于是严正地加以劝谏。 C.凌霄宫才开始建造,就有喜鹊在上面筑巢,明帝来问吉凶,高堂隆用《诗经》中“鸠占鹊巢”的典故告诉明帝这是不祥之兆。 D.高堂隆敢于也善于进谏,他曾以夏商两代的国君亡国、兴国的事例劝明帝停止各种劳役,节俭以足用,并推行德政,消除天下人忧虑的事情。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天意好像是说,宫室没有建成,将有他姓之人来掌控这里,这是上天的一种警示啊!(注意“若”、“制御”、“乃”、“戒”四个关键词)(2)我充当皇上的心腹,如果可以给圣上带来福祉,保存社稷,即使丧身灭族,也如同活着一样。(注意“备”、“虽”、“灰身”、“生”四个关键词。)
本题解析:
小题1:季,应为“末期”之意。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通过文章后面“故其亡也忽焉”可知应是“末期”的意思,还可从“伯仲叔季”的意思进行推测。
小题2: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有“直接”对象是“高堂隆”性格特征是“恪守大义”,②⑥不属于“直接表现” 与“恪守大义”无关,排除这两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因为这件事,后来他被解除官职。”属无中生有。
小题4: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重点词语:(1)若——好像,制御——掌控,乃——是,戒——警示。(2)备——充当,虽——即使,灰身——丧身,生——活着。
【参考译文】
高堂隆 ,字升平,泰山平阳人,是山东高堂生的后代。年轻时当学生的时候,泰山太守薛悌 任命他担任督邮。郡里的督军与薛悌争论是非时,叫着薛悌的名字呵斥他。高堂隆手里握着宝剑叱责督军说:“从前鲁定公 受到侮辱,孔子历阶而上;赵王被迫弹奏秦筝,相如就献上缶(让秦王击缶)。面对臣下而直呼他们的君王的行为,是有道义的人要出面讨伐的。”督军一听变了脸色,薛悌也惊慌地站起来制止他。后来高堂隆辞去官职,到济南躲避。
建安十八年,太祖征召他当丞相府军议掾,后来又担任历城侯徽 的文学侍从,再调任相①。侯徽在太祖治丧期间,不致哀思,反而去纵马游猎;高堂隆用大义严正规谏,很有辅佐诱导的才能。黄初年间,担任堂阳长,又因此被选为平原王的老师。平原王当了皇帝,这就是魏明帝。任命高堂隆为给事中、博士、驸马都尉 。明帝初登帝位,群臣中有人认为应该举行宴会,高堂隆说:“唐尧、虞舜有帝王死后停止举乐的哀思,殷高宗即位后有三年不言的思虑,因此盛德治国,和乐升平,荣光显耀于各地。”认为不该举行宴会,明帝恭敬地采纳了他的意见。
陵霄宫才开始构建,有喜鹊在那上面筑巢,明帝那这个现象询问高堂隆。高堂隆回答道:“《诗经》上说‘惟鹊有巢,惟鸠居之。’现在兴建宫殿,建造陵霄宫,但是喜鹊就在上面筑巢了,这是宫室还没有建成自己不能居住的征兆啊。天意好像是说,宫室没有建成,将有他姓之人来掌控这里了,这是上天的一种警示啊。天道不分亲疏,只赞许好人,不可不认真预防,不可不长远考虑。夏朝、商朝的末年,也都是继承先帝国体,(但是国君)不秉承上天显明的命令,却听从谗谄之言,废除修德满足私欲,所以他们的灭亡很快发生了。商朝的太戊 、武丁(两位国君),看见灾祸就十分惊恐小心,秉承上天的警示,所以他们的兴起也很快啊。现在如果停下各种劳役,用节俭来使财物充足,增高德政,举动遵循皇帝的标准,消除天下人忧虑的事情,多做对广大人民有利的事情,三代为帝的可传四代,五代为帝的可传六代,那里只是商朝的转祸为福而已呢!我充当皇上的心腹 ,如果可以延长国家福祉保存社稷,我即使丧身灭族,也如同活着一样。我哪里会害怕忤逆圣听而获罪,而让陛下不能听到这重要的话呢?”于是皇帝也改变了神色。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韩亿,字宗魏,其先真定灵寿人,徙开封之雍丘。举进士,为大理评事、知永城县,有治声。他邑讼不决者,郡守皇甫选辄属亿治之。通判陈州,会河决,治堤费万计,亿不赋民而营筑之。知洋州。州豪李甲,兄死迫嫂使嫁,因诬其子为他姓,以专其赀。嫂诉于官,甲辄赂吏掠服之,积十余年,诉不已。亿召甲出乳医示之,冤遂辨。迁尚书屯田员外郎。河北旱,转运使不以实闻,亿独言岁饥,愿贷民租。有诬其子纲请求受金者,亿请自置狱按之,事虽辨,犹降通判大名府。
吴植知临江军,使人纳金于宰相王钦若,因衙吏至京师,审之,语颇泄,钦若知不可掩,执吏以闻。诏付台①治,而植自言未尝纳金,反诬吏误以问所亲语达钦若。亿穷治之,盖植以病惧废,金未达而事已露也。植乃除名。并按钦若,诏释不问。自薛奎后,亿独掌台务者逾年。
知益州。故事,益州岁出官粟六万石,赈粜贫民。是岁大旱,亿倍数出粟,先期予民,民坐是不饥。又疏九升江口,下溉民田数千顷。雏、茂州地接羌夷,蕃部岁至永康官场鬻马,亿虑其觇两川,奏徙场黎州境上。
厮与赵元昊相攻,来献捷。朝廷议加?厮节制。亿曰:“彼皆蕃臣也,今不能谕令解仇,乃因而加赏,非所以绥御四方也。”议遂寝。元昊岁遣人至京师,出入民间无他禁,亿请下诏为除馆舍礼之,官主贸易,外虽若烦扰,实羁防之。
知开封府范仲淹献百官图指宰相吕夷简差除不平而阴荐亿可用仲淹既贬帝以谕亿亿曰仲淹举臣以公臣之愚陛下所知举臣以私则臣委质以来未尝交托于人。遂除户部、参知政事。会忻州大震,谏官韩琦言宰相王随非辅弼才,又言亿子综为群牧判官,不当自请以兄纲代之。遂与宰相皆罢。卒,赠太子太保,谥忠宪。亿性方重,治家严饬,虽燕居,未尝有惰容。见亲旧之孤贫者,常给其昏葬。(《宋史》)
注:①台:御史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亿不赋民而营筑之/赋:赋税
B.亿独言岁饥,愿贷民租/贷:借款
C.亿请下诏为除馆舍礼之/除:修建
D.亿性方重,治家严饬/饬:教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有诬其子纲请求受金者/亿独掌台务者逾年
B.以专其赀/有诬其子纲请求受金者
C.嫂诉于官/使人纳金于宰相王钦若
D.转运使不以实闻/反诬吏误以问所亲语达钦若
3.与“见亲旧之孤贫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他邑讼不决者
B.亿独掌台务者逾年
C.民坐是不饥
D.彼皆蕃臣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洋州恶霸李甲,为霸占家产而逼嫂改嫁,诬称她的孩子是别人的,还贿赂官吏拷打其嫂,欲使其屈从。韩亿明察秋毫,使十多年的冤案得以明断。
B.通过审查吴植的衙吏,朝廷发现了吴植贿赂一事,王钦若见事不可掩盖,就主动请罪,而吴植为推脱罪责,反诬陷衙吏错把他问候亲近人的话说给了王钦若。
C.有一年益州大旱,韩亿打破惯例,拿出多于往年几倍的官粮先救济老百姓,益州的百姓因此没有遭受饥荒。他又疏通江道,使几千顷的民田得到了灌溉。
D.韩亿性格端方稳重,治家严整。有人诬陷他儿子韩纲受人请托接受了贿赂,韩亿请求自查此案,事情最终虽然明辨,但韩亿还是被降职。后又因其子韩综而被免职。
5.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知开封府范仲淹献百官图指宰相吕夷简差除不平而阴荐亿可用仲淹既贬帝以谕亿亿曰仲淹举臣以公臣之愚陛下所知举臣以私则臣委质以来未尝交托于人。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亿穷治之,盖植以病惧废,金未达而事已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不能谕令解仇,乃因而加赏,非所以绥御四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A
4.B
5.知开封府范仲淹献百官图/指宰相吕夷简差除不平/而阴荐亿可用/仲淹既贬/帝以谕亿/亿曰/仲淹举臣以公/臣之愚陛下所知/举臣以私/则臣委质以来/未尝交托于人。
6.①韩亿彻底追查了这件事,原来是吴植因生病害怕被罢职(于是向王钦若行贿),(只是没想到)金子没送到而事情已经暴露。
②现在不能告谕他们使他们解除仇恨,却(竟然)趁机加封他,这不是用来安抚控制四方的办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段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 12分)
杜畿字伯侯,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年二十,为郡功曹,守郑县令。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举孝廉,除汉中府丞。会天下乱,遂弃官客荆州,建安中乃还。荀彧进之太祖,拜河东太守。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少耗减。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官,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韩遂、马超之叛也,弘农、冯翊多举县邑以应之。河东虽与贼接,民无异心。太祖西征至蒲阪,与贼夹渭为军,军食一仰河东。及贼破,余畜二十余万斛。太祖征汉中,遣五千人运,运者自率勉曰:“人生有一死,不可负我府君。”终无—逃亡,其得人心如此。魏国既建,以畿为尚书。事平,更有令曰:“昔萧何定关中,寇恂平河内,卿有其功,间将授卿以纳言之职;顾念河东各股肱郡,充实之所,足以制天下,故且烦卿卧镇之。”畿在河东十六年,常为天下最。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遂弃官客荆州 客:客居
B.遣令归谛思之 谛:仔细
C.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 复:恢复
D.于是冬月修戎讲武 修:学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建安中乃还而后乃今培风
B.河东虽与贼接,民无异心。门虽设而常关
C.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D.间将授卿以纳言之职诸侯以惠爱为德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都属于杜畿“得民心”的措施的—组是
①少耗减 ②与民无为 ③复其徭役 ④渐课民畜牸牛、草马
⑤又开学官 ⑥余畜二十余万斛
A.②④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①③⑥
小题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杜畿的继母对他很苛刻,但他对继母却很孝顺。在做郑县县令时,杜畿亲自审理案件,量罪定刑,虽然有不当的地方,但郡里的人们认为他年纪轻却胸怀大志。
B.当时全国的郡县都很凋敝,只有河东郡最先平定,所受的损害较少。杜畿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治理河东郡,他亲自教授百姓畜养牲畜,并开设学堂,河东郡因此富庶而开化。
C.韩遂、马超叛乱,河东郡的百姓没有人响应。太祖西征,跟叛军在渭水两边对峙,军队的粮食主要靠河东郡提供。在太祖征讨汉中的时候,杜畿派了五千人去运送粮食,没有一个人逃跑。
D.叛乱平息以后,论功劳,杜畿可以担任谏官,但朝廷考虑到河东郡对国家的重要性,仍然让杜畿做河东郡太守。在杜畿担任河东郡太守期间,河东郡总是全国治理得最好的地力。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复:免除
小题1:前者代词,“他的”,后者连词。A乃:副词,才;B虽:连词“却”;D以:介词,“把”。
小题1:①是表现杜畿善治政所取得的结果。⑥是表现河东郡为“充实之所”。这两项都不是措施。
小题1:“他亲自教授百姓畜养牲畜”与原文“渐课(督促)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相左。
【参考译文】杜畿,字伯侯,幼年丧父,继母对他很苛刻,但他却因对待继母很孝顺闻名。二十岁那年,担任郡功曹,做了郑县的县令。县里关了几百名囚犯,杜畿亲自审理案件,根据他们的罪行轻重进行裁决,全部判决后放走他们,虽然不是全部恰当,但郡里的人们都对他年轻而胸怀大志而感到惊奇。被推举为孝廉,调任汉中府丞,正遇上天下大乱,于是弃官客居荆州,建安年间才返回。荀彧将他推荐给太祖,他被太祖任命为河东太守。当时全国的郡县都动荡不安,民生凋敝,只有河东最先安定,耗损的财力最少。杜畿治理地方,崇尚宽厚仁惠,管理老百姓顺其自然。老百姓曾有打官司的,有的人把这事告诉杜畿,杜畿亲自见他们,给他们讲大道理,叫他们回去仔细想想,若还有想不通的,就叫他们再到府上来(再给他们讲)。父老乡亲自然责斥他们说:“有这样好的府君,怎么不听从他的教诲呢?”从此以后很少有来打官司的。在他管辖的属县,所有的孝子、贞妇、顺孙,都免去他们的赋税徭役,随时慰问鼓励他们。逐渐地督促老百姓畜养母牛、草马,乃至养鸡猪狗等,皆有规定。百姓勤于农作,家家都比较富裕。杜畿于是说:“老百姓富起来了,不可不教导了。”于是在冬天练武讲授有关知识,又开设学堂,杜畿亲自讲学,郡中形成了良好的民风。韩遂、马超叛乱之际,弘农、冯翊诸县大多全县响应,河东郡虽离贼寇很近,但民无二心。太祖西征至蒲阪,与贼寇隔渭河对岸驻军,军粮全靠河东供应,等到打败贼寇,还余粮二十多万斛。太祖出征汉中,杜畿派五千人运粮。运粮的人互相勉励说:“人都有一死,但不可辜负我们的府君。”最终没有一个人当逃兵。杜畿就是这样得民心的。魏国建立以后,起用杜畿做尚书。(立国)诸事办妥后,又有朝廷指令说:“昔日萧何平定关中,寇恂平定河内,你有和他们一样的大功,不久将授你谏官之职,但考虑到河东是国家的重要之郡,充实国库之所,靠它足以制胜天下,所以暂且麻烦你坐镇那里。”杜畿在河东为官十六年,河东郡总是全国治理得最好的地方。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