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A.汉相国曹参之后 // 帝高阳之苗裔兮 B.征太祖为典军校尉 //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C.太祖乃变易其姓名 // 静女其姝 D.欲与计事 //恐年岁之不吾与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
①他没去赴任,声称有病,回乡静养。
②县里有人暗里认出了他,为其求情,(太祖)得到释放。
③何进于是召董卓进京,想以此逼迫太后,董卓还没到,何进就被杀害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找出不正确的一项,其中“奇”在文中为意动用法,可译为“认为……奇特”。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意动用法在教材中有所接触,答此类题除迁移运用学过的知识外,还可灵活运用假设法和代入法。
小题1:试题分析:A都是结构助词,的。C代词,他的(曹操的)//形容词词头。B 动词,担任 // 介词,“为……所”表被动。D介词,和。//动词,等待。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首先要确定其所在的位置来确定其用法,然后再联系语境分析其意义。平时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考的最多有之、而、为、其等。
小题1:试题分析:“有谋略”不仅指能对眼前形势看得准确并决定取舍,也指对未来的形势预测恰当。①指曹操不注重修养德行和学业,不合题干要求。②治理地方有胆识和办法,符合要求。③指治理地方的结果,不合题干要求。④指曹操不愿与与董卓同流合污,是有谋略的行动。符合要求。⑤指曹操“东归”的目的,这也是有谋略的表现。⑥描述曹操“东归”时被抓,与题干不符。综合起来,答案为C。本题对“直接”“权数”“谋略”词语的理解是关键。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答此类题读题时关键,在明晰题意的基础上,一项一项的排除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原文第一段所描述的是曹操的父亲曹嵩的身世不被人所知,不是曹操的身世。A说曹操的身世不为人所知,属于张冠李戴。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此类题除明确设误类型外,还要认真阅读题支所涉及的段落,与原文一一对照,找出不符之处,排除掉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为:①就译为上任。疾译为病。②窃译为暗地里,解译为释放。③乃译为于是,胁译为逼迫,见表被动。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特别是前两句,难译的词不多,第三句稍复杂一点,只要明确个别词的意义,也不难。
【参考译文】
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他是汉朝相国曹参的后代。汉代桓帝时,曹腾(太祖的爷爷)担任中常侍大长秋一职,并被加封为费亭侯,位高权重。曹腾死后,其养子曹嵩继承爵位,官做到太尉,没人知道曹嵩的身世底细。曹嵩生了太祖。
太祖年轻时机警而聪慧,又非常有谋略,但负气仗义,生性放纵,桀骜不驯,对操行修养和学业研习从不专注,所以当时几乎所有的人并不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有梁国的桥玄和南阳的何颐很看重他。桥玄曾经语重心长地对太祖说:“天下要大乱,没有治国安邦能力的人是不能力挽狂澜的,看来天下黎民只能靠你了!”二十岁时,太祖被推举为孝廉,并任郎官,后来被任命为洛阳县北部尉,又升任顿丘县令,后被征召入朝,做议郎。
汉灵帝光和末年,黄巾军大起义爆发。太祖被任命担任骑都尉职务,负责讨伐颍川的贼寇。(战事顺利),太祖升任济南相,济南下辖十几个县,那里的县官大多依附于皇亲权贵,尽做一些贪赃枉法的事,声名狼藉。太祖看不惯,于是上奏朝廷,罢免了其中八个人的职位;并且(制定措施)禁止滥设的祭祀活动。(那些)违法作乱的坏人都逃到别的地方了,济南界内安定下来。过了一段日子,太祖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为东郡太守;他没去赴任,声称有病,回乡静养。
金城人边章、韩遂杀死了(当地的)刺史和太守,起兵叛乱,聚十多万人,天下动荡不安。朝廷紧急征召太祖为典军校尉。恰逢灵帝去世,太子继承王位,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划诛杀宦官,太后不同意。何进于是召董卓进京,想以此逼迫太后,董卓还没到,何进就被杀害了。到京后,董卓废黜少帝,将其封为弘农王,另立汉献帝,京都洛阳大乱。董卓上表举荐太祖担任骁骑校尉,想与他共议国家大事。太祖改换他的姓名,沿小路往东走,想返回谯郡去。不料,出了虎牢关,途经中牟县境内时,(太祖)引起了当地的亭长怀疑,被抓起来送到了县城里。县里有人暗里认出了他,为其求情,(太祖)得到释放。就在这时,董卓杀死了太后和弘农王。太祖回到了故乡陈留,变卖家产,招兵买马,为讨伐董卓做准备。十二月,太祖在己吾起兵,这年是汉灵帝中平六年。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安颉,辩慧多策略。太宗初,为内侍长,令察举百僚。纠刺奸慝,无所回避。太宗特亲宠之。
宜城王奚斤,自长安追击赫连昌,至于安定,颉为监军侍御史。斤以马多疫死,士众乏粮,乃深垒自固。遣太仆丘堆等督租于民间,为昌所败。昌遂骄矜,日来侵掠,刍牧者不得出,士卒患之。
颉进计曰:“本奉诏诛贼,今乃退守穷城,若不为贼杀,当以法诛。进退安有生路?而王公诸将,晏然无谋,将何以报恩塞责?”斤曰:“今若出战,则马力不足,以步击骑,终无捷理。当须京师救骑至,然后步阵击于内,骑兵袭其外。所谓万全之计也。”颉曰:“今猛寇游逸于外,而吾等兵疲力屈士有饥色不一决战则死在旦夕何救兵之可待也?等死,当战死,宁可坐受困乎?”斤犹以马为辞。颉曰:“今兵虽无马,但将帅所乘,足得二百骑。颉请募壮勇出击之,就不能破,可以折其锐。且昌狷而无谋,每好挑战,众皆识之。若伏兵奄击,昌可擒也。”斤犹难之。
颉乃阴与尉眷等谋,选骑待焉。昌来攻垒,颉出应之。昌于阵前自接战,军士识昌,争往赴之。会天大风扬尘,昼昏众乱,昌退,颉等追击。昌马蹶而坠,颉擒昌送于京师,世祖大悦,拜颉建节将军,赐爵西平公,代堆统摄诸军。斤耻功不在已,轻追昌弟于平凉,败绩。
世祖西征昌弟赫连定,以颉为冠军将军,督诸军击彦之。彦之遣将姚纵夫渡河攻冶坂,颉督诸军击之,斩首三千余级,投水者甚众。遂济河,攻洛阳,拔之,擒义隆将二十余人,斩首五千级。进攻虎牢,虎牢溃,义隆司州刺史尹冲坠城死。又与琅邪王平滑台,俘获万余人。乃振旅还京师。
颉为将,善绥士众。及卒,义隆士卒降者,无不叹息。
(文段节选自《北史?卷二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士卒患之患:患难
B.且昌狷而无谋 狷:急躁
C.令察举百僚察:考察后加以推荐
D.遂济河,攻洛阳济:渡过
小题2: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都能反映安颉果敢善断和善于作战的一项是(3分)( )
①若伏兵奄击,昌可擒也?②拔之,擒义隆将二十余人,斩首五千级
③然后步陈击于内,骑兵袭其外?④斩首三千余级,投水者甚众
⑤颉为将,善绥士众?⑥进攻虎牢,虎牢溃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宜城王奚斤鉴于军马病死很多,士卒又缺乏粮食,就构筑堡垒工事来加强防守,并派太仆丘堆等人到民间督催租粮。结果,丘堆被赫连昌打败。赫连昌因此天天来侵袭抢掠,以致士卒也很惧怕他们。
B.奚斤认为,他们只有步兵,没有骑兵。应当等待京师派的骑兵到来之后,再以步卒在内攻击,骑兵则袭击敌军的外部。这样才是万全之策。
C.安颉认为,我军马匹虽少,但将帅所骑的马足有二百匹;而赫连昌狷而无谋,总是喜欢前来挑战,大家都认识他。请求挑选强壮勇敢的士卒,带领他们设伏,即使不能打败敌人,也能挫敌人锐气。
D.安颉督领诸军攻击彦之的军队,斩首三千余级;攻占洛阳时,生擒刘义隆部将二十余人,斩首五千级;进攻虎牢,虎牢敌军又溃败;与琅邪王平定滑台时,俘获敌军一万余人。最后,军队凯旋。
小题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2分)
颉曰今猛寇游逸于外而吾等兵疲力屈士有饥色不一决战则死在旦夕何救兵之可待也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1)奉诏诛贼,今乃退守穷城,若不为贼杀,当以法诛(5分)
(2)及卒,义隆士卒降者,无不叹息。(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颉曰:“今猛寇游逸于外,而吾等兵疲力屈/士有饥色/不一决战/则死在旦夕/何救兵之可待也”(每对2处得1分)
小题5:(1)我军原本是奉诏杀贼的,如今却退守在这个穷乏的城池,即使不被贼寇所杀,也会因违犯法令而受到诛杀。(得分点:基本每句1分,重点词“乃”“穷城”“诛”和被动句,全句大意1分)。
(2)等到他去世的时候,归降的宋军士兵(刘义隆的士兵),没有不叹惜的。(得分点:卒:去世,1分;义隆士卒降者:定语后置现象,1分;大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患”意动用法,翻译为“以-----为患”或是“惧怕”。 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的答案A即为词类活用。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原文“士卒患之”把“患难”代入原文翻译“士卒患难这件事”显然不通顺,可以联系成语“患得患失”中“患”的意思加以判断。
小题2: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③.反映的是奚斤的应战对策,人物不对;⑤是说安颉善于安抚士众,和要求的“果敢善断和善于作战”不符。排除这两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B项对应原文“今若出战,则马力不足,以步击骑,终无捷理”,奚斤认为他们“在军马缺乏的情况下”,不是敌人的对手,可见不是他们没有骑兵,选项“他们只有步兵,没有骑兵”事件错误。
小题4:“颉曰今猛寇游逸于外而吾等兵疲力屈士有饥色不一决战则死在旦夕何救兵之可待也”。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而吾”“士”陈述对象转换,前面断开;“则”复句的的关联词语,前面断开;“则”又和前面的“不”照应,“不”前断开;“何”表反问的句首词语,前面断开。
小题5::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点(1)如今乃——却,穷城——穷乏的城池,诛——被诛杀。(“为”引领的被动句和语意被动句)。(2)及——等到,卒——去世,义隆士卒降者——定语后置现象。
【参考译文】
安颉,聪慧善辩而且长于谋略。太宗在位之初,任用他为内侍长,令他检举百官中的违法行为。安颉敢于检举弹劾官员的过失和奸邪,无所顾忌和回避。太宗特别亲近和宠信他。
宜城王奚斤,从长安追击赫连昌,到达安定,当时安颉担任监军侍御史。奚斤因为军马病死了很多,士卒又缺乏粮食,就构筑堡垒工事来加强防守。派太仆丘堆等人到民间督催租粮,丘堆被赫连昌打败。赫连昌因此而更加骄傲自负,天天都来侵袭抢掠,割草放牧的人都不敢外出,士卒也很惧怕他们。
安颉向宜城王献计说:“我军原本是奉诏杀贼的,如今却退守在这个穷乏的城池,即使不被贼寇所杀,也会因违犯法令而受到诛杀。进退哪里有生路?但王公和诸将,安安逸逸而无所图谋,将用什么来报答朝廷的恩泽?”奚斤说:“如果现在出战,那么,军马缺乏。用步卒攻击骑兵,终究没有取胜之理。应当等待京师派出救援的骑兵到来之后,再以步卒在内攻击,骑兵则袭击敌军的外部。这就是所说的万全之计。”安颉说:“如今凶猛的寇贼在外边安闲地游走,而我们却士卒疲乏兵力穷竭,将士面有饥色,不与敌人进行决战,那就会危在旦夕。等待救兵到来又有什么用!与其等死,不如战死,难道能够坐以待毙吗?”奚斤还是用缺少马匹作为理由。安颉说:“现在士兵虽然没有马匹,但将帅所骑的马,足有二百匹。我安颉请求挑选强壮勇敢的士卒,带领他们出击敌军,即使不能将其击败,也可以挫折他们的锐气。况且赫连昌急躁而无谋,总是喜欢前来挑战,大家都认识他。我方倘若以伏兵偷袭他,他一定可以被生擒。”奚斤仍然认为很难取胜。
安颉就暗地里与尉眷谋划,挑选骑兵等待时机。赫连昌率众前来进攻堡垒,安颉率军出去应战。赫连昌在阵前亲自接战,军士们认识赫连昌,争先恐后地攻击他。正巧天空中大风扬起阵阵尘埃,遮天蔽日,敌军一片混乱,赫连昌败退。安颉等人挥兵追击,赫连昌因其坐骑跌倒而跌落马下。安颉生擒赫连昌,把他送往京师。世祖闻讯大悦,授任安颉为建节将军,赐爵为西平公,取代丘堆,统摄诸军。奚斤由于战功不在自己而感到羞耻,就轻率地在平凉追击赫连昌的弟弟赫连定,结果被打败。
世祖亲自率军向西征讨赫连定,以安颉为冠军将军,督率诸军攻击彦之。彦之派部将姚纵夫渡过黄河攻打冶坂。安颉督领诸军攻击他们,斩首三千余级,敌军落水而死的很多。于是渡过黄河,攻打洛阳,占领了洛阳,生擒刘义隆部将二十余人,斩首五千级。接着进攻虎牢,虎牢敌军溃败,刘义隆的司州刺史尹冲坠城而亡。安颉又与琅邪王平定滑台,俘获敌军一万余人。于是收兵回到京师。
安颉身为将领,善于安抚士众, 等到他去世的时候,归降的宋军士兵(刘义隆的士兵),没有不叹惜的。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教战守策
苏轼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遇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怨,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故,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致民田猎以讲武——致:召集
B.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乘:趁着,趁(机)
C.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渐:渐渐
D.役民之司盗者——司:掌管、负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觉今是而昨非
B.此其患不见于今——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D.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下列句子中能够说明作者主张保持练兵原因的句子的是
[? ]
参考答案:1.C
2.C
3.A
4.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组划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