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五)
2019-06-28 18:56:59 【

1、阅读题  松风阁记
(明)刘基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潇洒而扶疏,鬖髿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雍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潄;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堰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下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皆不得其中和中和:和谐适度
B.故听之可以解烦,涤昏秽黩:轻率
C.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石濑走:淌过
D.无外物以其心汩:扰乱

小题2: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能够说明风声“适意”的一组是(?)(3分)
①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
②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
③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
④稍大,则如奏雅乐
⑤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⑥义如振拔,隐隐有节奏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⑥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从大处入笔生发议论,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描写主体。
B.文中第4、5段先描写松的枝干、针叶以及松树的形状、姿态,再写由于风的作用而发出自然美妙的松涛声。
C.文中运用了比喻和摹状的手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极力赞美了松和风给人带来的无穷美感。
D.作者游松风阁感到安逸舒适、悠闲自在,颇为清高自得;因而认为大可不必用许由和伯夷、叔齐的方式来自命清高。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
译文:?
(2)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译文:?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金圣叹先生传
【清】廖燕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①,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②,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后③,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④。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14),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馀言。其馀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先生遂以为戒。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临刑叹曰:“砍头最是苦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而说者谓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发泄无馀,不无犯鬼神所忌,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之欤!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⑤,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⑥!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注释】
①排:批驳。
②权子母:古谓国家铸钱,以重币为母,轻币为子,权衡其轻重铸之,以利通行。(参看《国语·周语下》)后世遂称借贷生息为“权子母”,“子”为利息,“母”为本金。
③鼎革:指明清易代。
④“《论语》”三句:两“喟然叹曰”,一见于《论语·子罕》,颜渊感叹孔子伟大,育人有方,是“叹圣”;一见于《论语·先进》,孔子赞叹诸弟子独曾点志向与自己一致,是“圣叹”。
⑤金针:比喻作诗文秘法。元好问《论诗》其三:“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后以教人作诗文方法为“金针度人”。度,授与。
⑥顾:岂,难道。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示:给……看。
B.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顾:考虑。
C.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善:友好,亲善。
D.吾已为君遣之矣遣:派遣。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先生辄起而排之?/太后盛气而揖之
B.先生则抚掌自豪 /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C.予其为点之流亚欤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至今学者称焉? /去今之墓而葬焉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金圣叹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的一组是
①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②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③声音宏亮,顾盼伟然④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⑤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⑥甫越月,已挥霍殆尽
A.①②⑤? B.③④⑥C.②③④? D.④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 金圣叹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他非常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
B金圣叹所作的评论并不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他的著述多到十万多字,但是只有《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几种是有价值的。
C.王斫山拿一千两银子给金圣叹,可刚过一个月,那些钱就被他挥霍一空了。王斫山竟没当回事。足见王斫山为人侠义,也可看出金圣叹为人洒脱。
D. 先生死后,仿效先生风格评论著作最出名的人有毛宗岗、徐增,江苏武进县的吴见思、许庶庵等人,受到人们的称赞,说明金圣叹的影响极大。
15.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3分)
(2)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3分)
(3)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A.举贤以自佐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B.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D.冀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A.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B.渔父见而问之曰?夫赵强而燕弱
  ? C.身客死于秦?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D.乃作《怀沙》之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因为令尹子兰身居高位而不为国分忧而痛恨他。
B.楚怀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的根本原因在于“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屈原之死,表现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
D.屈原身后,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都学习屈原的“从容辞令”,但没有人比得上。
小题4:文言翻译(共10分)
(1)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



4、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小题(10分)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昔萧、樊囚絷,韩、彭菹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节选自《答苏武书》,有删改)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的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适 万 乘 之 虏 遭 时 不 遇 至 于 伏 剑 不 顾 流 离 辛 苦 几 死 朔 北 之 野。
【小题2】材料中多处出现人名,“萧、樊囚絷”、“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中的“萧”、“樊”和“陵”分别指(3分)
A.萧何樊於期李陵
B.萧统樊哙司马迁
C.萧统樊於期司马迁
D.萧何樊哙 李陵
【小题3】为驳斥“汉与功臣不薄”这个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说理?请加以概括。(3分)
                                                                             



5、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原庄宗所以得天下  抑本其成败
B、尔其无忘父之志   家祭无忘告
C、其矢,盛以锦囊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
D、梁,吾也      及雠已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